李建英
摘 要: 多媒體與網絡技術在信息化教育教學改革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信息化教學由于其信息量大、有利于因材施教、有利于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等優點,是對傳統教學模式的一種有益補充。高職院校在推進信息化課程教學模式改革過程中必須把握好信息化平臺與資源建設,教師信息素養提升、信息化教學方法與手段合理利用等幾個關鍵點,注意其存在的一些典型的問題,以切實促進學生學習效率的有效提升。
關鍵詞: 信息化 教學模式 教學改革
隨著現代科技的突飛猛進,多媒體與網絡技術蓬勃發展,在教育教學改革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信息化為教學模式、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與手段的改革都注入了新活力,信息化課程教學改革成為當前教學改革的熱點之一,其所產生的效果不容小覷。高職學校如何借助網絡信息化條件開展教學模式改革以促進教學質量的提升,成為當前值得深入探討研究的課題。
一、信息化教學與傳統教學模式的區別與聯系
傳統教學模式主要依據的是行為主義的學習理論,這種模式的特點是以教師為中心,強調教師主體地位,有利于教師主導作用的發揮,其教學手段以強化為主,學生通常是被動地接受知識,往往忽略學生的主體地位,不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對學生缺乏足夠的吸引力。在高職院校,許多專業課由于其內容枯燥難懂,不僅會令學生難以學會,更容易讓學生心理上產生一種挫敗感,從而挫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信息化的發展,為建構主義的學習理論用于教學提供了有利條件,其不僅改變了教學活動的組織形式,更加速了教學以教師為中心向以學生為中心的轉變。信息化教學由于其信息量、知識量大,更有利于創造較理想的教學環境;有利于開展個性化教學和因材施教;有利于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有利于互助互動,進行協作式學習。
二、開展信息化課程教學模式改革的必要性
近年來高職擴招后生源質量逐年下降,已成為高職教學改革面臨的最棘手的問題。在這種形勢下,如何開展教學改革以保證教學效果,是高職院校教師們苦苦探索的問題。綜觀高職院校的教學改革,近年來不斷強調“教、學、做一體化”、“項目化”和“情境化”等方面的教學改革,雖然取得了較好的效果,但是對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似乎還遠遠不夠。
利用互聯網信息平臺開展教學改革近年來也在不斷發展,例如當前的遠程教育,主要就是運用互聯網開展教學,取得了較好效果。在“多媒體輔助”教學逐步轉到信息技術與各種課程整合的今天,綜觀高職院校,雖然也在大力提倡信息化教學改革,但我們還是經常會發現許多課程的課堂教學手段仍然是“粉筆+黑板”或者是僅僅是使用PPT課件的傳統方式,教師輔導仍以當面輔導為主要方式,學生作業大多仍然以書面作業為主要形式。
人類已經進入信息社會,網絡正在悄悄地改變我們的生活,也使我們的思維方式和學習方式悄然發生改變,人們獲取知識途徑隨之發生重大變化。毫不夸張地說,信息化教學的飛速發展將逐步影響教育的發展方向。變革傳統信息技術教育課堂教學模式及傳統的教與學關系,使其主動應變,改良創新,主動適應現代信息技術環境已經是一個刻不容緩的重大課題。各類學校應該著眼于適應學生學習方式和習慣的變化,利用互聯網的有利條件,大力開展基于信息化平臺的課程教學改革。
三、開展信息化課程教學模式改革的關鍵點
1.提供相應的軟硬件條件,搭建多元信息化平臺。
開展基于網絡信息化的課程教學模式改革,搭建相應的信息化支撐平臺是關鍵。學校必須給予相應軟硬件條件支撐,教師才可以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與學生的基礎情況與其認知的特點等靈活地選擇教學內容,將制作的多媒體課件、網絡課程、精品課程等一系列的課程教學資源,發布到相應的教學平臺中,以供學生上網選擇相應的課程學習,并且通過信息化平臺,以實現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交流。尤其是當前很多學校正大力開展微課建設、MOOC建設,通過大規模的在線課程進行翻轉課堂等教學方式的改革,而這些教學資源的運用必須有相應的平臺支撐。同時,學校要為學生學習完善相應的配套設施,機房電腦、電子閱覽室等提高開放的效率;加強校園網建設,尤其是在智能手機的快速發展的今天,為學生上網提供便捷,因此學校還應該增加免費Wifi的覆蓋率,為學生參與網絡學習提供便捷條件。
在此基礎上,要加大網絡的管理力度,要建立教育信息化基礎設施的運行、維護、管理隊伍及教育資源建設、維護隊伍,為開展信息化教學模式改革做好全方位的人力管理支持。
2.提升教師信息素養,鼓勵教師開發多元化的課程教學資源。
信息化教學模式的教學效果與信息化教學資源的豐富性、多樣性和質量有緊密聯系。可以說,大量信息化課程教學資源是開展信息化教學的基本因素。學校應該積極鼓勵教師積極開發課程教學資源以用于教學。然而,現在的許多教師,對信息技術還不是非常了解,尚缺乏應用信息技術的經驗。通常存在教師只會把課本內容照搬到課件上,甚至課件也是制作簡單,對于課堂教學并不能起到很好的作用。
為了鼓勵教師積極開發課程資源,學校可通過項目立項與評比、加大項目經費投入力度等手段,鼓勵教師積極參與課程教學資源建設,尤其是鼓勵建設基于網絡平臺的共享性的精品課程資源,為教師實施基于信息化的課程教學改革提供資源支撐。同時,學校應制定出網絡課程建設規范、教學資源建設規范、精品資源共享課建設標準等一系列規范性文件,增強項目實施的可操作性。還要鼓勵課程負責人在建設課程網站的同時,不忽視手機網絡的迅猛發展,通過開發手機APP課程學習平臺,使學生利用這種快捷的信息獲取方式參與課程學習與交流。
3.鼓勵師生利用現代網絡教學手段開展教學改革,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
有了可供信息化教學的平臺和大量的課程資源,合理利用這些條件,有效開展教學是關鍵。當前,很多高職院校花大力氣建好了校園網,投入大量資金開展了專業、課程的信息化資源建設,但往往課程網站成為擺設,建起來之后,甚至教師都很少再使用,更別提資源共享。因此,如何促使教師充分利用這些信息化資源開展教學改革,并且鼓勵學生運用信息技術自主學習是當前高職院校推進信息化課程教學模式過程中應該重點解決的問題。
基于這種現象,學校首先可以通過遴選教學資源建設基礎較好的課程開展交互式網絡課程教學系統試點,不斷總結經驗,不斷完善,形成符合高職學校課程教學特點的依托網絡信息化的課程教學改革模式,向更多的課程推廣。其次,要促進教師教學方式、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要求教師引導并鼓勵學生利用網絡化課程教學平臺等信息手段主動學習、自主學習,努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率。再次,要設立合理的管理和評價機制。促使教師嚴格要求自己,對自己的教學方法、教學設計進行反復斟酌,形成適合學生學習的一套合理的策略。通過考核與評價,激發教師開展信息化教學改革的工作熱情,使教師內部形成一種競爭的環境,進而提高教學質量,推動學校信息化教學的發展。
四、基于信息化平臺的課程教學模式改革應注意的問題
雖然信息化教學與傳統的教學模式相比,有著開放、便捷、生動等傳統教學不可比擬的優點,并且已經對教育領域產生深刻影響,但信息化教學并非盡善盡美,不能完全取代傳統課堂教學。無論哪種教學方式,都有其自身優點與不足之處。因此,我們在大力推進信息化課程教學模式改革的過程中,應該認識并注意到以下幾個方面問題。
首先,信息化教學采取人機交流,較之于傳統的面授教學過程中師生及生生之間面對面的交流,在人與人之間的情感的傳遞與交流等方面勢必有所欠缺。其次,信息化教學由于所提供的信息量大、知識的更新速度快,難免會超出學生接受、處理知識的能力,缺少在課堂上老師根據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不斷反復、循序漸進的引導過程。再次,網絡世界包羅萬象,對于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尚未發展成熟的學生來說,學生能否堅持按照教師的要求在網絡上合理地選擇學習的內容、主動地進行課程學習畢竟不能完全保證,往往一些不良信息更容易吸引學生注意力,更容易對學生的觀念造成不良的侵蝕,影響學生的心理健康。
因此,信息化教學模式并不能取代于傳統的教學模式,而是應該采取二者互補的方式,借助兩種教學方式的不同優勢相互進行彌補。首先在教學內容上,教師應該根據課程教學大綱,在利用傳統教材開展教學的基礎上,借助網絡信息資源和各種各樣的多媒體教學資源將教學內容進行融合,對兩種教學方式進行優勢互補,以促進學生的理解與接受。其次,教師整合利用板書、課件、網絡資源等各種類型的教學媒體,使之相結合,更好地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和主動性。再者,在為學生提供大量信息化資源的同時,充分利用媒體的便捷條件與學生進行線上的各種互動交流,營造生動活潑、積極和諧的網絡教學氛圍,使學生輕松愉悅地投入學習中,以促進其學習效率的有效提升。
參考文獻:
[1]吳敏.基于現代信息技術的教學模式反思[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15(3):95-97.
[2]劉旭健.傳統教學模式與信息化教學模式的分析比較[J].電子世界,2014(3):182-183.
[3]謝芳,劉翠萍,鄧英,盧亞萍.高職院校信息化教學模式與傳統教學模式的比較分析[J].職業技術,2015(4):94-95.
[4]劉貴富.大學信息化教學模式研究[J].電化教育研究,2006(10):58-61.
來源課題:
1.江蘇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課題《基于網絡信息化平臺的高職課程教學模式改革的探索與實踐》(課題編號:2013JSJG304)。
2.淮安信息職業技術學院教育科學研究課題題《高職院校利用大規模在線課程(MOOCs)開展信息化教學改革的研究》(課題編號:HXGJZ1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