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竹笛是中國傳統器樂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不同的區域,其演奏的風格也有較大的差距,在陜西秦地的一些演奏家和作曲家們根據當地的文化傳統和獨特的音樂風格,創作了很多具有他們當地風格的佳作。有著獨特秦的風格的笛子曲《秦川抒懷》是秦地笛子曲代表作之一,其旋律優美、節奏明朗,風格獨特,備受廣大人民的喜愛。曲中包含了相當豐富的演奏技法,獨創性的揉音是該曲最鮮明的特點。本文在介紹一些相關知識后,對該曲的演奏技巧與情感進行分析。
【關鍵詞】秦川抒懷;竹笛;馬迪;音樂內涵;演奏技巧
中華民族樂器種類繁多,各具獨特特色,且因地域不同,其表現風格也有著地域性的鮮明區別,形成了以區域劃分的流派。這樣可以有利于區別風格不同的流派和有利于各家流派將來的發展和傳承。
在竹笛的流派劃分當中,廣義上講一般分為南派和北派,這兩個派別所用的樂器也有一些區別,南派一般以曲笛為主(形制稍大),北派一般以梆笛(形制較?。?;樂器在音色的對比上面,南派的曲笛委婉秀麗,北派的梆笛歡快明亮;在技巧演奏上面,曲笛比較適合用顫、疊、贈、打等技巧,梆笛比較適合用花舌、剁音、歷音等技巧;于是在風格上就產生了兩種風格不同的派別——南派和北派,一般來說南派風格典雅清新,北派風格粗狂熱烈。
一、笛曲《秦川抒懷》的音樂內涵
“秦派”也稱“長安樂派”, 它主要是指以陜西為中心,周邊山西、甘肅、寧夏等為輔助的一個竹笛的演奏家團體,它們的音樂風格以陜西音樂風格為主。秦派”(“長安樂派”)風格主要還要以深沉厚重、質樸滄桑、磅礴跌宕、高揚激越、粗獷蒼涼見長。作品中所使用的笛子主要是中音笛與梆笛。演奏技巧多以滑音、吐音、揉音等為主。在這片陜西地區的黃土地上,這里的黃土、黃河孕育了我們中華民族的祖先,并且它有著至深的文化精髓和古樸的民風,因此它能夠編制出這種粗獷豪放的秦派音樂風格。
樂曲《秦川抒懷》簡介:
樂曲《秦川抒懷》,作曲家:馬迪先生。
馬迪先生,笛子演奏家,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中國音樂學院客座教授、中國竹笛學會常務理事、中華笛文化研究所常務理事、陜西民族管弦樂學會常務理事、陜西省民族管弦樂學會竹笛專業委員會會長、全國民族樂器演奏考級委員會考評專家。一級演員。并同時被西安音樂學院和西安音樂舞蹈學院聘為兼職笛子老師,及西北工業大學笛簫協會藝術顧問。曾多在全國民族器樂演奏及音樂作品比賽中名列前茅,并榮獲陜西省德藝雙馨“青年音樂家”稱號。
馬迪1956年出生于西安。九歲開始學習吹奏笛子,1978年考入西安音樂學院,師承著名笛子演奏家元修和先生。1980年又考進上海音樂學院進修班,先后受益于譚謂裕及陸春齡等老一輩知名的笛子大師這首樂曲是馬迪先生在上海音樂學院讀書期間所創作的,這也是他的處女座,馬迪先生根據陜西音樂為素材,并且創造了“揉音”技巧。這一技法是根據板胡的壓揉效果得來的,有了這一技巧可以使樂曲倍添情趣。20多年以來,這首樂曲久吹不衰,這也對于馬迪先生的藝術之路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也從而奠定了“長安樂派”的產生和發展。
二、笛曲《秦川抒懷》的音樂內涵
樂曲《秦川抒懷》是根據陜西音樂為素材,作曲家馬迪借用陜西的地方戲“碗碗腔”為主題,用竹笛模仿板胡的壓揉效果創作出了“揉音”技巧。樂曲欣欣向榮、委婉、奔放、感人至深,具有濃郁的西北鄉土氣息。這首樂曲也因此成為了西北的代名詞,一聽到此曲,就能夠感覺到那種“八百里秦川”的滄桑變遷之路和西北人那種奮斗的豪邁之情。
《秦川抒懷》這首曲子,馬迪先生創作于1980年,不管是在國內還是在海外也影響極廣,在很多時候此曲也被定為某些比賽的決賽曲目,受到了眾多同行和專家們的高度肯定和贊揚。此曲也成了秦地笛子曲中的代表作之一。曲中包含了相當豐富的演奏技法,有滑音、吐音、歷音、揉音、循環換氣等,其中的揉音是該曲最鮮明的特點。其旋律優美、節奏明朗,風格獨特。我們細看馬迪先生的作品,無疑能夠發現一個“情”字。因為馬迪先生在人生中特別的注重情和義,它是一個有名的大孝子,它的作品也都是有感而發而創作的。他深愛這他的這片黃土地,也深愛這這片土地上生活著的所有人民,正因為他對這種生活的熱愛,這種淳樸、真摯的情懷,才能夠使它的樂曲能夠反映出與他的生活態度和他人生一致的至高境界。
三、笛曲《秦川抒懷》的演奏分析
(一)演奏風格
馬迪先生是當代著名的竹笛演奏家,他對自己作品的音樂詮釋更是逐步完善,在演奏手法上來看,先生特別重視氣息的貫通,追求竹笛松、圓、亮、透的音色。馬迪認為“吹笛應以氣為本,氣通百通?!痹谒葑嘧髌返臅r候,我們也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先生那種松弛的聲音,無論他演奏什么樂曲,聲音都是那么干凈,圓潤,并且具有很強的穿透力。
從馬迪先生的演奏技法上來看,除了常用的笛子技巧之外,還有他自己發明創作的“揉音”技巧,提到揉音,我們很快就會想到本曲中降7的演奏,這是一種通過食指和中指并攏、協調的向下壓揉,并且是均與的,由此產生的一種類似于板胡壓弦的獨特效果,這種技巧所演奏出來的音效很接近陜西音樂中的人聲,也類似于所謂的碗碗腔中的苦音。
(二)演奏技巧分析
“點狀音色”和“線狀音色”是中國笛子演奏中最基礎、最常見的音色形式。前者主要是以斷奏為主,這種斷奏能夠產生顆粒狀的一種聲效,其音響的效果也較為粗狂、洪亮,聲音集中,富有彈性,使音樂顯得歡快跳躍、朝氣蓬勃、積極向上。
引子部分是運用的點狀音色和重音記號音響效果更為亮,多個四十六節奏型的運用使他音樂顯得朝氣蓬勃。表現了作者面對錦繡秦川的激動心情。引子部分一定要演奏的有力量,有氣勢,以此來反襯慢板的委婉與細膩。如此可讓慢板部分顯得旋律更加優美。后者的“線狀音色”,是以連奏為主,這種連奏的效果比較柔和,聲音也稍微細膩,音色較為輕盈,能夠顯示出“抒情優美、委婉柔情、情深意長”的音樂風格。
[一]慢板,為戲曲韻味濃郁的贊歌,運用了線狀音色,這種聲音的輕盈飄逸,能使音樂顯得抒情優美、委婉柔情、情深意長。要注意裝飾音的演奏要顯得輕盈、透徹,在降7音的演奏中,一定要把我好揉音的技巧,讓其音色發揮最佳效果。本段一開始宜弱奏,然后不斷起伏,加大力度對比,務求抒發充分,演奏時一定要注意氣息的飽滿和連貫性。
[二]快板部分,樂曲熱情奔放,在演奏中,要盡量使這種熱情奔放,氣息放松,都要有一個強有力的對比,循環換氣的長音Re要盡情抒發,強調變化鮮明,雖說是在快板,也要注意降7揉音的運用,音色自然,不要因為速度的原因導致揉音變形。第二段的最后是一段雙吐音的演奏,一定要注意手指與舌的配合,要求做到,吐音清晰,力度適中,音色要美。
[三]舒展壯闊,顯示秦川人民對美好未來的熱切追求。
馬迪先生主要是借用了陜西皮影戲中的“碗碗腔”為素材,為了模仿板胡的那種特殊技巧而創作的“揉音”技巧,能夠使竹笛這一樂器演奏出類似于板胡演奏“碗碗腔”的那種效果,從而使得樂曲更加風趣,且風格獨特。此曲委婉,感人至深,具有濃郁的陜西地方情韻。
綜上所述:“秦派”風格是我國近代竹笛界中快速形成的一種風格,這種音樂風格以西北音樂為主題,以“秦腔”和西安鼓樂等素材,能夠表現出陜西人那種粗獷豪放的性格特點和音樂特征。它以八百里秦川為中心,向其他比如山西、甘肅、寧夏等地區輻射,涵蓋了我國西北地區和黃河流域等地區,充分展示出了這片大地上所特有的自然風貌,風土人情等等濃郁的陜西鄉土氣息,也展示了他們西部所特有的這種音樂風格神韻。
參考文獻
[1]毛云崗.笛子_揉弦_技法的藝術魅力及精學巧用之道[J].藝術探索,2009年03期.
[2]導音.抒情優雅的秦川歡歌[J].人民音樂,1982年03期.
[3]孫永志.南北方笛曲風格的演奏特點[J].人民音樂,1996-2010.
[4]楊永兵,王剛剛.集傳統之大成開現代之先河_解讀馬迪先生的演奏及創作風格[J].大舞臺1994-2011.
[5]馬迪.笛子基礎教程[M].西安陜西出版社,2003(104-107).
[6]馬迪,楊永兵.談笛子的幾種演奏技法[J].黃河之聲,2003(6):
16-18.
作者簡介:付傳利,漢,山東臨沂人,三峽大學藝術學院講師,文學碩士,研究方向:中國民族吹管樂器的演奏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