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少偉
摘 要: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高中音樂欣賞教學的設計要不斷涵蓋新的內容與元素,要體現時代性和普遍性,讓學生在音樂的世界中自由翱翔,凈化心靈、陶冶情操、提升能力,為日后的長遠發展奠定扎實的基礎。本文從教學導入、教學過程、課后活動三個環節入手,淺談幾點創新高中音樂欣賞教學的策略,希望能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關鍵詞:高中;音樂欣賞教學;創新策略
作為高中音樂教學的主體課程,高中音樂欣賞教學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可以初步培養高中生發現美、感受美、創造美的能力。在教學目標、方法與內容上,高中音樂欣賞課程與小學、初中有著較大差別,需要緊密結合高中生的身心特征和具體教學目標來設計教學,這樣才能收到明顯的教學效果。
一、重視教學導入
在課堂教學中,教學導入不可或缺。一節成功的課堂教學必定是從導入開始的,尤其是音樂欣賞教學。成功的教學導入可以將學生的注意力迅速轉移到課堂上,為即將開始的教學做好鋪墊。高中音樂欣賞教學的導入環節要做到巧妙和自然,方能成功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1.巧妙
直入式、故事式、聽覺式都是音樂欣賞教學的重要導入方式,采取何種導入方式,關鍵要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毋庸置疑,高中音樂欣賞內容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廣度,而高中生的身心已趨向成熟,可以對事物有理性認識。所以導入法應該做到巧妙而又出人意料,這樣才能給學生留下深刻印象。比如教師可以將多學科融合在一起進行課堂導入。將列賓的油畫《伏爾加河上的纖夫》播放給學生看,再配以《伏爾加船夫曲》;將《黃河大合唱》與舞蹈《黃河黃》配合在一起。通過將音樂與美術、舞蹈融為一體進行橫向式導入,能使學生迅速進入欣賞主題。
2.自然
音樂源于生活。如果以日常生活中的事件或場景作為教學導入,其達到的效果是事半功倍的。若是學生能在自己非常熟悉的教學情境中自然地進入教學狀態,會拉近學生與音樂之間的距離,讓音樂走進學生的心扉,獲得更美好的審美體驗。比如民歌《茉莉花》的欣賞導入,教師以“花城”昆明的相關圖片、新聞報道等作為背景播放給學生看,學生會感到親切和自然。
二、優化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是落實教學目標的具體環節。進入新時代之后,現代多媒體技術為高中音樂欣賞教學提供了廣闊的平臺,也為音樂實踐活動提供了有利的條件。教師在教學實踐中要借助多媒體的力量優化教學過程。
1.加強直觀體驗
多媒體技術集文字、聲音、視頻、音頻于一身,可以將高中音樂欣賞的單純聽覺渠道拓展為多元化的學習渠道,通過刺激學生的多種感官讓他們獲得更深刻的審美體驗。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將學生帶入到具體形象的實踐活動中去。比如在欣賞“豐收鑼鼓”這節內容時,光看學生聽鑼鼓聲顯然不能滿足他們的學習需要,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技術中的電子琴的打擊樂系統讓學生進行模仿,讓學生親身感受音樂的交織效果。同時,教師還可以為學生配置相關動態圖片,與音樂有機配合,以此將音樂欣賞內容轉變為聽、看、練的多元體驗形式。
2.加強互動體驗
教學是教與學的雙邊活動。教師要發揮自己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通過師生、生生互動,將音樂欣賞的課堂教學轉變為真正的音樂體驗過程。比如除了讓學生根據音樂欣賞內容創編舞蹈之外,還可以為學生指定相關內容,比如一段文字、一幅畫,讓學生根據這些內容的意境編配音樂,這樣可以培養學生的藝術創新精神。
三、強化課后活動
課堂教學時間是有限的,而音樂欣賞活動應該無限的。不應該因為課程結束了就止步不前,教師要將眼光延伸至課外,加強學生的課外音樂活動。
1.體現時代性
現在的高中生思維活躍,表現欲望強,教師可以鼓勵學生以現代數字技術手段將課外音樂活動轉變成一個全新的音樂體驗過程。比如構建合適的網絡平臺,成立音樂小組。也可以讓學生制作生日音樂卡片、編排網頁音樂、配樂詩朗誦等,體驗音樂欣賞和數字技術帶來的樂趣。
2.實現獨創性
高中生具有一定的獨立思維,他們對音樂欣賞具有自己獨到的見解。教師要將他們的這種獨創潛能激發出來。比如將音樂欣賞內容與其他相關學科聯系起來組織音樂課外活動。為我國的唐詩宋詞名曲配樂,或者設計詩朗誦表演,讓學生結合具體內容來選擇合適的音樂來配詩。再或者將音樂欣賞活動與傳承民族文化結合起來,在學習有關京劇角色的音樂欣賞活動中,教師可以讓學生以“文本+圖片+動態圖像”的作業形式完成京劇中生旦凈末丑等角色的學習活動,以普通欣賞形式聽辨、熟悉這幾個角色的表演,從而鞏固音樂知識,發展音樂能力。
參考文獻:
[1]賈 佳.打開音樂之門——如何培養學生音樂聆聽和鑒賞的能力[J].南方論刊,2010(10).
[2]牛小磊.操千曲而后曉聲,觀千劍而后識器——談音樂鑒賞教學中的“四化”[J].新課程研究(基礎教育),2010(03).
(作者單位:山東省煙臺市福山區格邁納爾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