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向東
摘 要: 情商包括認識自身的情緒、自我激勵、理解他人情緒和人際關系管理。情商教育就是以情商素養為發展目標,以情感為紐帶,激發學生的積極情緒情感。本文就如何在中學歷史教學中強化情商教育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初中歷史 情感教育 情商
近年來,情感教育已受到全社會的密切關注,與此相對應,對情商與教學的研究引起教育界和心理學家的極大興趣。情商是心理素質的核心部分,是比智商更重要、決定事業成功的個性特征。因此,在歷史教學中有意識地實施情感教學,培養、訓練學生的情商,充分利用情感因素,發掘教學的潛能,對情商具有全面而有效的促進作用,是促成人的全面素質提高的關鍵。
情商包括認識自身的情緒、自我激勵、理解他人情緒和人際關系管理。情商教育就是以情商素養為發展目標,以情感為紐帶,激發學生的積極情緒情感,使之成為個體主動學習自我發展的內驅力。通過情緒情感的感染,使學生置身身心愉悅的氛圍,在更深、更廣、更遠的層次上,激發培育學生的良好習慣、堅忍的意志、團結協作的精神、頑強不息的競爭意識、強烈的民族自尊、吃苦耐勞的優良品質及高品位的人格魅力等優秀個性。
中學階段是學生情商迅速發展并逐漸形成和趨于穩定的關鍵時期,學生的可塑性強。教師必須抓住這一時期,重視和加強對學生情商的培養。了解了情商及其重要性,中學歷史教師應該如何在教學中強化情商教育呢?
一、以情感為鑰匙開啟學生的心扉
教學活動是一種充滿情意的交流過程,充溢著濃郁的情感色彩。從教育實施者來說,教師的情感在教學情感活動中發揮著極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師應首先從自身發掘教學情感,從內心深處對學生充滿深厚真摯的愛,尊重學生的人格和權利,以大朋友的身份出現在學生中間,成為他們信賴的協商者和指導者,而不是命令者;要經常深入學生,了解學生的心理,傾聽他們的呼聲,多與學生交流思想,融洽感情。同時教師要不斷提高自己的素養,包括豐富自己的學識,增強自身的能力,完善自己的性格,以人格魅力吸引并征服學生,從而使其“親其師,信其道”。
師生如果在教學活動中發展了良好的情感關系,那么這種情感便會遷移到教學中,使學生喜歡教師所教的課,這樣會大大增強學生學習的熱情,開發學生內在的心理潛能,讓學生的認知變得敏銳,記憶增強,思維更靈活,有助于學生創造力的充分發揮。相反,不良的情感則會抑制、干擾學生的各種認知,使已有的能力無法獲得發展。
可見師生的情感交流是教學中實現知情交融、低耗高效的有效途徑。
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師的教學藝術不僅在于傳授知識,而且在于激勵、喚醒、鼓舞,更在于極大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參與性。在教學的每一個環節設計和教學方法選用上,都要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以激發他們學習和創新的欲望,并從中獲得樂趣和滿足。中學歷史教師應努力挖掘興趣因素,開辟出多樣化的激發途徑,使之成為開發學生學習歷史的直接動力。比如組織歷史知識競賽、歷史專題討論、歷史古跡考察、歷史人物集郵、古代錢幣展覽、歷史影視播放和其他既緊張又新鮮的課外活動,這些都符合高中學生的心理特點,是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重要手段。
激發學生的興趣,教師應做到以下幾點:
1.多用表揚。因為對青少年的成長來說,表揚就像陽光,沒有它們就不能發育成長。初中生和高中生有一個明顯不同的特點,那就是初中生發言積極,而某些高中生不肯舉手,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初中生不怕回答錯誤,而高中生則不然,他們怕回答錯誤,會被其他學生嘲笑。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充分注意堅持正面鼓勵為主,對學生多贊揚少批評,多鼓勵少指責。學生即使錯誤,教師只有以深厚的師恩,寬容的師德,引導學生改正錯誤,才能使師生產生“共振”效應。
2.鼓勵提問與發言。對一位教師來說,如果始終沒有學生提問,這肯定不會是好老師。宋代朱熹早就說過“讀書無疑須有疑”,學生只有善于提問,放膽發言,他的創造力才能得到發揮。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善于創造種種條件,廣開言路,讓學生大膽發言,相互爭論,積極引導學生無所顧慮地提出各種不同的意見,努力引導他們在學習活動中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
3.聯系現實。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常常會碰到這種情況:有的學生認為學習歷史毫無用處,不如多學點數理化的知識好。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多聯系社會現實問題,以社會為課堂,加強社會實踐活動。例如在講到抗日戰爭時,可以聯系當前日本右翼勢力活動、掩蓋南京大屠殺的真相及對歷史教科書的修改等,也可以組織學生調查日軍侵略自己家鄉的情況;講到美國的霸權政策時,可以聯系到1999年5月8日以美國為首的北約轟炸我國駐南斯拉夫大使館的暴力事件等。這樣,學生才會改變“學史無用論”,他們學習歷史的興趣才會不斷提高。
4.再現教學。歷史課講授內容既然是過去的事物,是不能再現與重演的,這就要求教師通過各種教學手段,盡可能再現歷史的畫面,使學生有如身臨其境的感覺。過去,我們主要是利用歷史地圖、文物掛圖及其他的一些直觀教具實現再現教學;現在,我們可以使用幻燈、錄像、電腦等多媒體設備教學,從而達到刺激學生的視聽感官,激發學生興趣的目的。這樣通過多種方式,做到“以需導學,以趣誘學”。
三、鍛煉學生堅強的意志和毅力
在歷史學習過程中,任何一個學生,不管他先天稟賦和學習基礎多么好,他在實踐中都會遇到困難和挫折。如乏味的年代、難以記憶的地名、不易分析的復雜歷史事件的因果關系、其他有趣活動的誘惑和不良情緒的干擾等,都會影響他學習歷史的興趣和信心,如果沒有堅強的意志,是很難堅持學習并取得優異成績的。為此,在教學中,歷史教師應通過多種途徑和方法錘煉學生的意志。課堂上可以講述一些歷史人物的故事,如勾踐臥薪嘗膽,經“十年教訓”最終滅吳;李時珍、徐霞客窮畢生精力才取得重大成就等史實,讓學生從這些人物的事跡中學到堅忍不拔、堅持不懈的精神,“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就是這個道理。也可以在學生學習碰到困難時,動之以情、曉之以理,鼓勵學生自主學習、自行設法解決,忍受挫折帶來的不快,增強適應力,提高忍耐力。課外可不定期地組織歷史小論文比賽,指導學生持之以恒地進行資料的收集和整理,開展研究性學習。
四、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品質
在學校教育中,歷史學科以其自身理論的科學性、史料和內容的客觀性,以其真摯感人、可信的特點,在德育中贏得得天獨厚的優勢。它是對青少年實行全面素質教育的重要課程,是德育教育的生動教材。教師要充分運用歷史上優秀人物的光輝形象熏陶、激勵、感染學生,寓德育教育于具體的歷史教學中,就一定能收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在現實生活中,通過生活細節的培養,教育學生具備品格高尚、愛國守法、明理誠信、勤儉自強、團結友善、寬容待人、唾棄暴力的好品質,以培養善良品質為例,洪贊輝收養孤女、自強不息的事跡,就是教育學生的最好教材。
對學生道德品質的教育,既要借鑒歷史,更要從現實中挖掘實例,以鮮活的、身邊的實例來感染學生、打動學生,使學生成為高尚品格的實施者。
五、掌握處理人際關系的技巧
歷史是研究人類自身活動的科學,是一門知識性、科學性、思想性很強的綜合性學科。歷史除了給人以知識和能力外,還具有陶冶情操、加深涵養等功能。這些性質和特征,決定了歷史學科對學生情商培養方面的優勢。歷史教師應利用學科優勢,因勢利導,培養學生人際交往的能力。
關于人與人相處的技巧,歷史上的例子俯拾皆是。
北魏孝文帝為了沖破遷都的強大阻力,發揮了人際關系處理的最高境界。他在朝中宣布要大舉南伐,遭到百官的強烈反對。南伐至洛陽,恰逢秋雨連綿,文武大臣叫苦不迭,苦求終止南征,孝文帝乘機提出遷都洛陽,眾大臣權衡后,表示愿意遷都,這就是兵法中的“以進為退”。遷移到人際交往中,就是當你要向對方提出一個大的要求時,不妨提出一個更難的要求,待對方拒絕后,再伺機提出真正的要求。
北伐戰爭期間,軍閥勢力強大,國共兩黨這時是依賴面大,于是有了第一次合作;待到北伐硝煙散盡,蔣介石企圖統治中國,此時兩黨對立面大,唯有“槍桿子里面出政權”;“九一八”事變,中日民族矛盾成為主要矛盾,毛澤東英明決策,逼蔣抗日,國共第二次合作實現;抗戰勝利后,蔣介石欲在中國建立蔣家王朝,以毛澤東為首的黨中央領導人民開展解放戰爭,奪取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
國共兩黨合作——對抗——再合作——再對抗的歷史,正是毛澤東等中共黨人靈活運用了對立統一規律的結晶。對立統一是一條鐵的規律,違背它必將導致失敗。
在商品經濟高度發達的今天,對立統一規律應該成為每個人的座右銘,成為人際交往的哲學指南。
這些古今例子不是教人玩心計,實在是人際交往中不可缺少的修養,否則在社會生活中必將舉步維艱,寸步難行,更何談事業成功、家庭幸福。
綜上所述,歷史教師只有重視情商的開發和培養,遵循開發情商的教育規律,歷史教學才能回歸其本質,即承載人文素質的教育功能,在素質教育中起到人格養成和文化熏陶的基礎性作用,在社會主義建設中出現的物質與精神、科學與人文的不平衡才會逐漸消失,整個民族的素質才會提高,學校培養出來的學生才會是具有頑強意志、健全人格、高度親和力、高尚品德的人。
參考文獻:
[1][蘇]B.A.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
[2]關于和諧的教育的幾點想法.載《國民教育》雜志,197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