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怡穎
摘 要:新形勢下高職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對高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頗為重要,是一項長期而又艱巨的工程。其課程體系的研究需要從顯性和隱形兩方面入手,從課程內容設置、教學方法和評價方法等多方面進行研究,從而全面提升高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質量。本文結合這一點淺談自己的一些研究,以期為新形勢下高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體系改革提供新思路。
關鍵詞:高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體系改革
一、高職學生心理健康的狀況及原因分析
有關調查顯示,高職院校的學生出現心理障礙傾向的人數占到了總人數的20%到30%,其中比較嚴重的約為10%,并且這種比例還在逐年上升。究其主要原因是,隨著經濟的全球化發展,加上我國又處于社會經濟轉型的關鍵時期,人們的生活方式、觀念都在發生變化,時刻影響著高職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而高職學生的心智尚未發育成熟,社會閱歷、知識和經驗還有待增長,所以必然會在激烈的競爭中產生迷茫、自卑、無助的情緒,隨之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心理問題與障礙。
中職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改革既需要對外在的顯性課程進行改革,又需要構建隱性的課程體系,只有“內外兼修“,才能使高職學生擁有一顆強大的內心,勇敢直面新時期的風風雨雨,迎接我國改革的春天。
二、顯性課程體系建設,建立高職學生健康向上的精神風貌
1.課程改革,增添必修課
高職院校可以針對學生的主要問題,開設心理健康教育的公共必修課程,以“大學生心理健康導論”為主,選擇性地給學生講述“大學生人格發展和心理健康”“大學生心理咨詢”等課程中的內容,對全校學生進行覆蓋,使他們明白心理健康的基本理論、概念,掌握心理調節的基本方法和技巧,讓學生明確心理健康的標準,以增強學生的心理健康意識和心理危機預防意識,明白心理健康的重要意義,并學會自我調節。
2.教學改革,增添趣味性
純理論的課程講解會使得學生感到厭倦,同時也不利于學生接受和吸收。教師應積極改進教學方法,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開展探究式、討論式、案例式、競賽式等吸引學生參與的課堂活動,使學生能夠圍繞當前的社會熱點、焦點進行分析思考,在積極的參與交流中體驗心理發展的過程,和自身的心理與情緒產生共鳴,從而有所體會、有所感悟、有所收獲。結合一些心理測驗,來幫助學生認清自己,正確面對自己的不足,從而運用自我調節的方法進行調整,以促進學生的心理向健康方面發展。
3.評價改革,增添多元性
新形勢下的高職學生,每天都要接受不同的新生事物,內心的變化會在行為上有所表示,其行為的表現需要給予綜合性評價。在高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評價中,應當采用多元化的評價,既要學生掌握有關心理健康的基本理論、概念和技能,又要考查學生對相關知識的運用情況。注重學生的平時表現,結合學生自評、互評的方式,倡導社會、學校和家長的積極參與,從而對學生進行綜合性分析,給予全面而正確的評價。
三、隱性課程體系建設,激勵高職學生積極奮進的健康心態
1.校園環境改革,構建和諧寬松環境
良好的校園環境會對學生產生積極的影響。學校要對學生滲透有關愛國、法制、責任意識方面的教育,正面引導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的發展。在學校建立的相關制度中,要注重校風、教風和學風的培養,通過教師們愛崗敬業、樂于奉獻的精神感染學生,使學生在榜樣的作用下,樹立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建設安靜、寬松、優美的校園環境,使學生身心愉悅,在潛移默化中樹立積極向上的心理狀態。
2.社會環境改革,提高關注提供幫助
良好的社會環境可以消除學生對將來就業產生的恐懼感。政府、社會要積極地為高職學生創造一個安定、團結的生活環境,共同營造一個和諧奮進的網絡環境,關注高職學生的心理健康,關注高職學生中的弱勢群體,在高職學生就業、生活上給予一定的幫助,從而讓他們感受到社會的溫暖,感到了和諧社會所帶來的幸福。給學生提供更多社會實踐機會,使學生在助人、環保低碳、體育健身等社會實踐中,鍛煉自己的心智,促進學生心理的健康成長。
總之,高職學生作為特殊的群體,他們的心理健康狀態直接影響著他們的全面發展和人生目標的實現,同時也和國家的命運緊密聯系在一起。只要廣大教育工作者深入研究相關理論,細致分析學生實情,就能建立符合學生發展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體系,為高職學生的健康成長“保駕護航”。
參考文獻:
[1]賈玉霞.構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探討[J].教育探索,2007(08).
[2]楊正英.芻議大學生心理健康輔導[J].大學教育科學,2011(02).
(作者單位:內蒙古交通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