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虓 史云飛
摘 要:該文以黨提出的“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的要求為出發點,根據現代教育思想、人本主義理論,結合我們在高校漢語言系列課程中融入立德樹人教育的課程改革和嘗試,總結、解釋了在高校現代漢語、古代漢語、語言學、演講學、教師口語等這些漢語言課程中融入立德樹人教育的五種方法,即直接展開法、關聯引申法、比喻領悟法、語例感染法、習題滲透法,旨在實現漢語言知識教育和德育教育的自然滲透、自然融合,完成教育育人的使命。
關鍵詞:教育方法 高校 立德樹人 漢語言課程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5)06(c)-0172-02
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是黨在十八大報告中對教育提出的新論斷、新要求,充分體現了黨中央優先發展教育的堅定決心和對學校德育教育工作的高度重視,進一步豐富了人才培養的深刻內涵。愛因斯坦說過,“用專業知識教育人是不夠的,通過專業教育,他可以成為一個有用的機器,但是不能成為一個和諧發展的人”,這就是“有才無德”式的假人才和“德才兼備”型的真人才的鮮明體現。需要明確的是,絕對不能把立德樹人教育僅僅當作是學校德育課、德育教師的任務,而應當做各類課程、全體教師都應該肩負的責任和使命。南開大學校長龔克說:“真正貫徹落實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首先要破除將德育僅僅看成是幾門課程的錯誤認識”,“進而要轉變將德育僅僅看成是德育專業教師和輔導員的任務的錯誤認識”。國家教育咨詢委員會委員、北京師范大學顧明遠教授也持同樣觀點,他說:“學校德育不是負責德育工作的副校長一個人的事,而是全體教師的事;德育不只是班主任、輔導員的事,也是所有任課教師的事;德育不只是教育教學工作的事,也是學校管理的事”。可見,立德樹人的目標絕非僅憑德育課程“一己之力”就能完成的,各科教師完全可以依托自己課程的力量,結合各自課程的內容和特點,堅持知識教育和德育教育齊頭并進,大家目標一致、凝心聚力,必能有效推進立德樹人教育任務的實現,更好地促進大學生的成人成才。為此,我們幾位從事高校漢語言課程教學的教師進行了在高校漢語言系列課程中融入立德樹人教育的嘗試并總結出一些操作方法。具體如下。
1 直接展開法
即在仔細研讀教材的前提下,把教材中具有教育意義的語句摘抄出來直接引用,解釋、強調其中蘊含的德育道理,進行立德樹人教育。此方法比較適用于現代漢語和教師口語課程。比如,在《現代漢語》(黃廖版本)上冊第一章第三節“現代漢語課的性質、內容和任務”中有這樣一句話:“我們應當下功夫學好語言,應當運用現代漢語各部分的基礎理論和基礎知識來指導自己的語言實踐,努力提高駕馭語言文字的能力,正確使用祖國語言,為祖國語言的規范和健康而奮斗”。我們在教學實踐中是把這一節的知識放在第一節課中的,這樣便可以利用這句話稍加引申和擴展,讓學生明曉語言之于民族、國家的重大意義,由語言及祖國,實現對學生的“中華民族愛國主義”的教育。在《教師口語》(國家教育委員會師范教育司組編)“導言”中這樣寫道:“一個教師的價值觀、道德水準、知識水平、審美情趣乃至心理品質和思維方式等,都會在教育、教學和其他工作中,通過教師特有的口語表達的形式對教育對象和其他受眾產生影響”,教師便可以直接引用這句話并稍加拓展,再聯系近幾年屢屢出現的教師虐童事件,實現對學生的個人修養和職業道德教育。直接展開法的好處在于可以直接發揮教材的精密性、嚴格性、權威性的特點,使學生能更加信服其中蘊含的深刻道理。
2 關聯引申法
即利用教材某一語言理論知識和德育在某一角度的同一性或者關聯性,巧妙地加以引申,由語言知識到品德素養,在語言課中融入德育教育。此方法在現代漢語、古代漢語、教師口語、演講學中都比較試用。比如,在現代漢語教材中談到:“詞匯和詞的關系就是集體和個體的關系”,教師便可以由此引申出“沒有個體也就無所謂集體,個體要在集體中才能凸顯其獨特的作用”的道理,進而讓學生明白個體和集體的辯證統一關系,實現對學生的“尊重個體”和“集體意識”的教育。這種方法的好處在于能正確使用遷移規律,利用事物的關聯性,由“此理”推及“彼理”,在推理和類似中領悟到做人做事的道理和真諦,使由語言知識到德育教育的過渡顯得自然而然、不露雕飾、易于接受。
3 比喻領悟法
即把抽象的語言理論知識用生活中鮮活生動的事例作比,既可以幫助學生深入淺出地用日常生活中的事物、現象和道理來理解深奧難懂語言知識,又可以通過這些具有象征性、教育性的例子來滲透立德樹人教育。這種方法比較適用于現代漢語和古代漢語。比如,關于“塞音、擦音、塞擦音”的語音知識,多數學生都覺得這三個定義術語太多,難以理解。我在講課時就利用人們在進出商場時掀開厚重的棉門簾的方式的不同來比喻“塞音、擦音、塞擦音”之間的不同:男人們掀門簾時氣足力猛,嘩啦一下便把門簾掀起,讓門暢通無阻,不但方便自己進出,有時還很紳士地讓其他提重物之人方便地進出,這一過程就是塞音的發音過程;有的人體弱力小,掀門簾時只能掀開一條窄縫讓自己艱難地側身擠入,這一過程就是塞擦音的發音狀態;還有的是比較不講究的人,他為了自己能省些力氣,當看到別人掀開門簾進門的一剎那,他會雙手揣兜快步跟搶著擠入,這就如同擦音的發音裝態。當學生會心而笑時,趁機引導同學們在生活中要多做“塞音”,不做“擦音”,這樣就能生動地融入“做事要多為他人著想”的理念,實現“和諧處理人際關系”的德育教育。比喻滲透法的好處在于,能較好地發揮比喻的三大作用:“使深奧的道理淺顯化,幫人加深體味;使抽象的事物具體化,叫人便于接受;使概括的東西形象化,給人鮮明的印象”,讓枯燥晦澀的語言知識在生活中鮮活起來,實現語言知識和德育教育的水乳交融、相互促進。
4 語例感染法
即在教學中要精心選擇語言實例,所選例子既是語言知識的典型代表,又能兼顧到語句內在的思想教育意義,能給學生以人生啟迪。這種方法在各門語言課程中都適用,尤其適合古代漢語和演講學、教師口語。比如古代漢語,它的語言知識都是通過具體的古代經典篇章來體現的,諸如《尚書》《國語》《左傳》《史記》《戰國策》《漢書》《后漢書》《詩經》《三國志》以及唐宋散文等等,在教材中均有選篇。這里的每一篇文選既包含著典型的字、詞、語法等相關語言理論知識,也蘊含著各個領域、各種角度的永恒哲理和深刻道理。這些承傳至今的家庭倫理道德、人生價值取向、個人修養抱負等等,無一不是“德”的修養在人才成長中的重要地位的最有力的佐證、最鮮活的例子、最深刻的闡釋。如果教師在講授語言知識的同時不是僅僅局限于枯燥地講授語言知識,而是加“字”以“理”,對這些篇章的主題、人物、道理多加注意、精心選擇、巧妙運用、適量引導,必然會改變學生們認為語言課程枯燥乏味的印象,讓專業的語言知識充滿濃郁的人情味感人至深,讓枯燥的語言理論承載著厚重的人生道理發人深省,實現語言知識和德育教育的雙豐收。使用這一方法時要注意不要顛倒主次,即語言知識是主、德育教育是次,如果重講德育而忽視語言知識,就成了文學欣賞課而非語言課了,要巧妙設計,讓德育以潤物無聲的方式融于語言知識中。
5 習題滲透法
即教師在布置語言學科的課外作業時,也要精心思考、選擇和設計作業題目。雖然做作業的目的是為了鞏固、運用、拓展學過的語言學知識,但是如果在完成題目的過程中能接受到品德教育、會得到品德的陶冶和感染,這無疑不是一箭雙雕的好方式。此方法在各門語言學課程中均適用。比如在現代漢語課程中,我們布置了這樣的寒假作業題目:“科學比較,珍愛方言”,作業要求有三:(1)總結家鄉話與普通話在聲韻調方面的差異。(2)調查家鄉方言使用現狀。(3)結合方言現狀談談你對方言或者當今語言文字政策的認識。這道作業題要求學生用學到的語言理論知識來科學認識方言,同時通過調查方言的使用現狀,可以增強對方言、對家鄉的熱愛,增強方言的保護意識,實現“愛方言、愛家鄉、愛祖國”的教育。再如在講完第二章漢字的造字法之后,布置這樣一道作業題:“選出自己最喜歡的或者自己認為最有意義的十個詞,通過圖書和網絡資料來逐一分析研究每個字的造字法,并在小組內交流討論”。這道題目的用意就是讓學生在文字知識的鞏固運用中同時得到自我德育教育,然后在小組討論中又接受到同學之間的德育影響,不失為一種很有意義的作業題目。
語言和品德、語言知識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就如同一張紙的正反面一般彼此依存、互相促進,語言課程中蘊含著豐富的立德樹人的教育契機;好的品德的養成又絕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需要一個長期的多角度的教育和影響;加之高校的德育課一般都是一周兩三學時,通常是開設在大一大二,顯得時間少任務重,所以,要想把立德樹人的任務全部落到德育課程中顯然是片面的。現代漢語、古代漢語、語言學、演講學、教師口語這些語言學課程,會自始至終伴隨著學生們的大學生涯,如果方法運用得好、結合的妙,漢語言課程終會成為立德樹人教育的有效載體。
參考文獻
[1] 許良英,李寶恒,趙中立.愛因斯坦文集[M].商務印書館,2009(2):6-8.
[2] 龔克.立德樹人、素質教育與內涵式發展[J].中國高等教育,2013(2):6-8.
[3] 顧明遠.德育為先.立德樹人[N].中國教育報,2013-12-06.
[4] 黃伯榮,廖旭東.現代漢語[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