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佩春
摘要: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和變化,教育事業也在日新月異,高校的經濟業務變得日益復雜,需要更加完善高校內部審計,文章從高校內部審計出發,找出高校內部審計存在的誤區,分析其發展的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從而針對這些問題找出解決的辦法,提出了審計內部人員轉變定位的迫切,指出了加強理論和法制建設的完整機制,還有開拓思維和視野的必要性,望文章的分析能對高校內部審計起到積極引導和促進意義。
關鍵詞:高校;內部審計;誤區措施
一、高校審計具體概念
高校是“傳道、授業、解惑”之地,高校審計特指高校內部特有的審計機構和相關的審計人員,按照我國的法律法規采用其相關程序對學校的收支情況進行審核和監督,確保高校財政情況的真實性和完整性,目前雖然存在很多問題,但是依然取得了較好的成績。高校的審計職能主要是審計職能和監督職能,審計是確保財務支出的科學完整和對財政的控制,在財務上降低經濟風險,為財產的流通使用提供了保障。監督職能是以相關法律法規為依據:為避免不必要的財產損失進行監督。
二、我國高校內部審計存在的誤區
(一)內部管理不規范
現在的高校領導對內部審計還缺乏一定的了解,覺得學校不是以盈利為目的的企業就對審計工作不重視,審計工作并沒有起到對學校經濟的提高和完善作用,審計人員也并沒有以身作則,由于是校內部,大家都是同事,從而不嚴肅對待,認真執行,也怕得罪同事和領導,讓審計完全不具備正常的作用,人才的缺乏和審計人員偏老化也是校園內部審計流于形式的主要問題。審計部門不獨立,目前國際法律對高校審計并沒有相對的嚴格規范,高校內的審計部門就更加形式化,缺乏威嚴的章程和目的。
(二)高校審計不嚴謹
高校審計是高校內部的審計,這就涉及到上下屬領導審計問題,審計的不獨立性可能造成員工的積極性,和抱著走過場的心理,而不得罪老同事和領導。這表明我國高校的內部審計還是比較落后的,并沒有在不斷的發展和創新,高校內部的經濟相對簡單,所以高校對審計的定位形成弊端。只有有目的的務實基礎,建設積極向上的內部審計隊伍,才能發揮更好的督查工作。現在高校內的審計人員還沒達到理想的要求,目前高校內部也缺乏校內有豐富經驗的校內審計人員。審計最主要的是重大項目和財務收支進行事前和事后的審查的獨立性經濟監督活動。高校內審計的最基本的作用是防止差錯和監督防弊。內部審計還處在最基本的探索和完善的階段,矛盾和復雜性比較突出。
三、避免高校內部審計誤區的措施
(一)完善法律制度
縱觀世界,發展是社會的主題,社會是不斷的完善和進步的,那么隨著法律的不斷完善,和高校發展的不斷探索,高校是學生學習知識和思想成熟的階段,也是精神的搖籃,學校的進步也影響著社會的發展,建立法律制度也是十分必要的,適用于學校的法律政策才能更加的結合實際。因而,修訂相關的法律法規,對審計人員作出嚴格要求,和有目的性的指出校園內部審計的缺陷,才能防止和監督此類事情的發生。
(二)校園內部創新
高校內審計直接受校園內部審計結構的影響,校園內部領導層次和機構的完善重視更加影響了高校內部的審計作用,各個高校有權利決定審計內部的領導方式,但必須要保證審計活動及其相關資料的真實性、正確性、合規性、合法性、效益性。同時要嚴格審查和監督,高校內審計要肩負起高校的經濟責任。要結合校園情況創新的發展,不拘泥于一格,最好有校園最高領導人領導,這樣也會無形中避免很多矛盾,也可以加強內部審計的獨立性,促進內部審計的順利開展。
(三)機構設施規范
我國目前只有一部分高校設立了內部審計機構,但內部機構都不成熟,相應的就使審計的作用減小,審計內部沒有完善的機構結構,結構的不完善就減少了內部審計的監督作用,從而導致了一部分不必要的開支,也無形中影響了審計的作用。目前高校的內部審計人員,大部分從財務部門或者行政部門調來,缺少相關經驗,也無形中局限了校內部審計的發展,所以要建立新的機構設施規范。近年來民辦學校的發展興起,既要提高教學素質又要以營利為目的,學校各個部門費用的支出也為審計帶來了一定的困難,高校內部審計建立機構設施規范迫在眉急。
四、結語
綜上所述,高校內部審計存在諸多漏洞,高校內審計部門的不獨立,內部審計人員的素質問題,和不合理的配置問題,都使高校內部的審計發揮不了主要的作用,本文提出的觀點是發展高素質審計人才,結合實際情況,探索出一條適合各高校發展的方針,建立單獨的相關部門,把審計工作落到實處,求實創新發展,法律的實施是校內審計問題解決的主要保障。高校內部的未來發展是離不開經濟效益的,經濟基礎是后背力量,科學發展始終是時代的主題,高校作為孕育人才的地方,要更加貫徹落實,積極引導審計內部人員對審計的積極性和重視。
參考文獻:
[1]張忠良,薛毫祥.高校內部審計面臨的問題、誤區及對策[J].時代經貿,2012(08).
[2]胥曉鳳.高校內部審計如何發揮“免疫系統”功能[J].廣西財經學院學報,2013(01).
[3]楊柳.高校內部審計外部化及定位問題研究[D].西南大學,2005.
(作者單位:晉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