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玨
摘要:自全球性的金融危機爆發以來,資產池類理財產品逐漸成為現代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的主要模式,同時也成為銀行中間業務創收增長點。文章主要對商業銀行資產池理財產品資金運作模式進行分析,并在此基礎上就商業銀行資產池理財產品風險管理做系列認識和探討。
關鍵詞:商業銀行;資產池;理財產品;風險管理;研究
較之于傳統的理財產品,比如債券、信托以及回購和存款等投資模式,資產池理財產品主要采取滾動發售理財產品、不斷募集資金的方式,對理財資金來源及應用進行動態化管理,以期獲得經濟收益。該種理財產品是一種資金運作模式,在當前商業銀行發展過程中應用效果顯著。
一、構建商業銀行資產池理財產品資金運作模式
(一)貸款證券化資金運作模式
實踐中,商業銀行將信托貸款放在資產池之中,并以此為基礎條件,對相關理財產品進行全面發行,使貸款證券化資金活起來;對于資產類理財產品而言,其作為新型的資金運作模式,與國內的貸款證券化有異曲同工之效。對于信托貸款而言,與貸款證券化支持性貸款非常相似,而且每期理財產品與過手證券相似。然而,較之于貸款證券化,資產池理財產品靈活性更大一些,在投資主體上也表現出一定的廣泛性,風險管控要求就顯得非常高,所以必然成為現代市場發展的主流趨勢。
(二)存款投資化資金運作模式
在存款投資化運作模式下,該種類型的理財產品,可以說取代了傳統的銀行存款類產品而成為廣大投資者的主要投資品種。實踐中可以看到,理財產品業已成為繼股票、基金以及債券之后的主要投資品種;較之于其他的投資模式而言,當前國內商業銀行實施的資產池理財產品,為投資人員提供了非常穩定、可靠的收益源泉和投資渠道,尤其可以使個人投資者介入貸款類產品。
從當前貸款證券化和存款投資化效果來看,國內現行的商業銀行資產池理財產品在利率市場化發展過程中,邁出了非常大的一步。尤其是在存貸款管制利率體系相對較差一段時間,該種資金運作模式的應用更具開創性。從監管層面來看,該種資金運轉模式一定程度上也應當是商業銀行樂見的,其不可能長期生存于監管當局規定的圈子之中,總有一天是要直面競爭激烈的金融市場。從博弈理論層面開口,監管部門、商業銀行兩個部門之間應當加強資產池理財業務拓展和管理,持續保持相互博弈關系。在此過程中,監管當局應當對資產池理財業務進行思考,對商業銀行效益定價和提升能力、利率市場化強化提升,同時還要充分考慮體系化監管政策不健全的條件下,資產池理財產品、業務發展如何能夠得以有效控制。
二、針對運作模式提出其中存在的風險點
(一)法律層面的風險問題
對于商業銀行而言,個人理財業務的開展,直接面臨的風險問題是市場準入、違規風險等,從個人理財產品視角分析,客戶的知情權一旦遭到侵犯,則可能會出現在委托投資型理財產品上,此時的法律風險問題體現在:第一,理財產品對投資去向沒有明確的約定,以致很多客戶對財產去向了解不充分。第二,對投資標的沒有明確的表述,理財產品法律文件只是授權客戶資金投資某種產品;然而,這些產品的描述、限定明顯不足;第三,投資產品背景披露不充分,特別是那些會直接影響客戶收益的指標、風險因素等,沒有充分的披露。
(二)聲譽層面的風險問題
聲譽風險,即因操作不當、沒有嚴格按時履約,或者因其他違反法律規范原因而給組織創新工具交易的機構聲譽造成不良影響的風險。從實踐中看到,該種風險類型雖然不會對銀行造成直接的經濟損失和影響,但會對銀行形象造成一定的損害,會間接給銀行業務拓展、交易范圍擴大等產生多少的不利影響。對于商業銀行而言,其面臨的市場通常是低風險偏好投資者,以致商業銀行在各類理財產品開展過程中,總是盲目地確保收益率,導致銀行信譽逐步透支,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商業銀行的聲譽風險。
(三)市場層面的風險問題
市場風險主要是指利率、匯率等方面的風險,其中利率風險主要是理財產品管理過程中最為重要的一種風險。比如,人民幣理財產品,受法律法規保護,人民幣理財產品的主要投資對象是那些信用比較高的客戶,而且市場風險也相對較小,但是并不意味著是零風險。實踐中可以看到,在銀行發行各類理財產品時,一般都會承諾收益率高,然而當市場利率出現不利于投資變化情況時,承諾收益就會無法得到保證。
三、利用VAR模型進行風險價值評估
所謂VAR,即處于風險中的價值,其主要是對特定時期內、市場正常波動情況下,某金融資產發生最大損失值可能性進行衡量;其采用的是統計模型方式對資產價值變動率、風險大小等進行測定,并且用數學定義對其進行描述。
VAR=E(ω)-ω* (1)
式中E(ω)為資產組合的預期價值;ω為資產組合的期末價值;ω* 為置信水平α下投資組合的最低期末價值。
又設ω=ω0(1+R)(2)
式中ω0為持有期初資產組合價值,R為收益率。
ω* =ω0(1+R* ) (3)
R* 為資產組合在置信水平α下的最低收益率。
根據數學期望值的基本性質,將(2)、(3)式代入(1)式,有
VAR=E【ω0(1+R)】-ω0(1+R* )
=Eω0+Eω0(R)-ω0-ω0R*
=ω0+ω0E(R)-ω0-ω0R*
=ω0E(R)-ω0R*
=ω0【E(R)-R* 】ω
∴VAR=ω0【E(R)-R* 】(4)
上式公式(4)即為該資產組合的VAR值,根據公式(4),如果能求出置信水平α下的R* ,即可求出該資產組合的VAR值。
比如,某商業銀行買入6月份國債期貨合同,根據當日收盤價進行計算,合同總價值大約110000美元,如果平均每天置信度為99%,則VAR值為多少?一般而言,VAR是以金融資產收益率為基礎上進行計算的,其中收益率=(期末價值-期初價值)/期初價值。如果收益率是呈正態分布的一個隨機變量,且已估算其均值、方差為0.0024%、0.605074%,在正態分布規律下,收益率98%的概率均值大約在2.33個標準差內,其區間為[-2.33,+2.33];收益率為98%的可能性,為[-1.41,+1.41%],收益率超過-1.41%的概率大約為99%左右;99%置信度范圍內每天VAR的值是1.41%*$110000=$1551,即每天有99%的可能性來確保損失不超過$1551。在計算VAR值時,最為重要的就是對收益率未來某個時期內的方差、均值進行估算,其主要是基于對收益率歷史資料的研究、對未來數據資料的模擬來實現的。實踐中,為了能夠有效確保商業銀行資產池理財產品風險評估計量模型的準確性、質量,應當對模型進行經常性的檢驗。
四、建議
基于以上對商業銀行資金池理財產品運作模式、存在的風險點以及VAR模型風險價值評估分析,筆者認為加強商業銀行資產池理財產品風險管理,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對資產非預期性損失準確測量
商業銀行資產池理財產品風險管理過過程中,應對非保本型理財業務加強管理,由投資者承擔運作風險,從風險管理視角出發,采用經濟資本計量方法,可更加全面地認清資產池理財產品風險。
(二)多角度反映資產池理財風險
資產池理財業務,即獨立于銀行自營業務的小型資產負債經營主體,實踐中建議引入不同條件下的負債、資產方總體分析以及壓力測試,改變傳統對風險問題認識的片面性,提升風險管控效果,揭示資產池運作過程中存在的潛在風險和問題。
(三)加大合規監管力度
作為金融脫媒催生的主要產物,產品類型呈現出多樣化的特點,較之于其他類型的產品而言,其投資標跨度非常的大樹,比如固定收益、股票以及匯率和商品市場等,而且已成為當前國內銀行的戰略性業務及中間業務收入渠道。實踐中,應當加大合規監管力度,不斷提高商業銀行的資產池理財產品管理水平,只有這樣才能發揮其作用。
五、結語
商業銀行資產池理財產品,是在當前的金融脫媒背景下產生的,同時也是金融市場利率化、市場化發展的重要階段,體現出貸款證券化、存款投資化特點。然而,國內各類商業銀行的資產池理財業務正處在起步階段,在未來的發展過程中,應當積極借鑒、吸收國內外先進經驗,走出一條更加完善的發展道路。
參考文獻:
[1]王凱寧,崔建國.商業銀行理財資產池模式研究[J].金融縱橫,2012(02).
[2]王艷.商業銀行資產池理財產品現狀、風險及發展方向[J].區域金融研究,2012(09).
(作者單位:武漢理工大學經濟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