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宇
摘要:國務院以國函〔2012〕194號正式批復《中原經濟區規劃(2012—2020年)》,《規劃》中明確的“五大戰略定位”能否有效建立,關鍵在于中原經濟區能否把人口包袱轉變為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的主要推動力。河南是中原經濟區建設的主省區,在此背景下運用SWOT對河南人力資源分析,提出人才總需求。
關鍵詞:中原經濟區;河南;人力資源;SWOT
2012年11月17日,國務院以國函〔2012〕194號正式批復《中原經濟區規劃(2012—2020年)》(以下簡稱《規劃》)。中原經濟區面積28.9萬平方公里,涵蓋5省的30個省轄市和3個縣(區)的經濟區域,地理位置重要,經濟總量大,涉及人口1.7億,在全國改革發展大局中具有戰略意義。河南作為中原經濟區建設的主省區,既有人力資源優勢和劣勢,也面臨著區域經濟發展帶來的機遇和挑戰。
一、河南省人力資源優勢分析(Strengths)
(一)人力資源總量大
2006年年末河南省總人口數9820萬人,人力資源數6990萬人。2013年年末全省總人口10601萬人,人力資源數7660萬人。各年份人力資源發展速度要高于總人口發展速度1~2%(見表1所示)。河南人力資源存量豐富,為中原經濟區建設提供了龐大的勞動力市場。較于早發展起來的珠三角、長三角等經濟區,中原經濟區生活成本低,人力資源成本具備一定的相對優勢。
(二)青壯年占人力資源總量較大比例
2013年全省常住人口中,0~14歲人口占21.1%,15~64歲人口占69.8%,65歲及以上人口占9.1%。其中,15~44歲(青壯年)占人力資源60.32%; 45~54歲(中年)占比22.2%;55~64歲(老年)占比17.46%。青壯年占人力資源總量較大比例,為河南供應豐富的人力資源、充裕的勞動力。
(三)教育投入現狀
由表2所示,河南教育經費投入逐年上漲,與全國教育經費投入差距逐漸縮小。
二、河南省人力資源劣勢分析(Weakness)
(一)城鄉分布中,農村人力資源比重大
2013年,河南省城鎮總人口4643萬人,鄉村總人口5958萬人,城鄉人口比例為72.93:100,即城市人口總量只有農村人口總量的72.93%,農村人口總量占總人口的56.20%。同期,全國城鎮總人口73111萬人,鄉村總人口62961萬人,全國農村人口占總人口比例為46.27%。可見河南省農村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超過全國水平近10%。
(二)人才結構布局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要求不相稱
中原經濟區的逐步發展,使得河南人力資源結構性、矛盾性問題日顯突出。高等院校專業結構不合理,傳統專業普遍;人才能力、素質、學歷結構不合理,缺乏能真正適應市場經濟的高精尖人才;區域結構內表現出鄭州人才多,中小城市人才少。
(三)人才開發體制與創新創造的要求不相稱
人才引進受傳統因素的影響,未全面實行放開準入制度,存在社保異地不對接、戶籍管理的地方性保護問題;人才選拔保守,唯學歷、唯職稱、唯身份的傳統用人模式,阻礙吸引多類型人才;人才激勵缺乏績效管理機制,未能全面與個人貢獻大小關聯,收入分配制度有待調整。各種制度性障礙束縛了人才的引進與流動,導致河南整體人才發展水平低。
(四)就業分布中,第一產業仍然是就業的主渠道
2013年,河南省從業人口第一產業占40.13%,第二產業占31.86%,第三產業占28.1%,第一產業仍是河南人力資源就業的主渠道。同期,全國從業人口的分布結構分別為31.40%,30.10%,38.50%。河南第一產業從業人員在三大產業所占的比例高出全國近9%,第三產業的從業人員在三個產業所占比重低于全國10%,河南第三產業吸納勞動力能力低,就業拉動作用薄弱。
(五)受教育程度
綜合表4、5所示,河南省6歲以上人口受教育程度不斷提高,但大多數人口僅受到初中以下教育,受教育程度較低。同期與全國相比,受到大專以上教育的低4個百分點,高中教育程度也比全國平均水平低。
(六)人才培養
河南高等院校規模小,綜合效益低。如表6所示,河南2009~2013年普通高校在校生數量,無論是絕對量還是占當地人口的比率都呈上升趨勢,但增速緩慢,與全國占比差距未能減小。
三、河南人力資源發展的機會(Opportunity)
(一)政府政策扶持
2011年9月,國務院關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設中原經濟區的指導意見(國發〔2011〕32號)對中原經濟區做了重要部署,2012年5月,先后有8個國家部委、中央單位與省政府簽訂以中原經濟區建設為主題的戰略合作協議;5月22日,省政府金融辦、工行省分行、工銀金融租賃有限公司共同簽訂金融戰略合作協議,為中原經濟區建設提供金融支持。省人社廳通過建立完善的失業保障體系,為下崗職工、失業人員、殘疾人員等弱勢群體提供適當的基本生活保障,多方面促進社會和諧穩定,全方位的政策扶持為廣納良才提供有效的制度保障。
(二)區域品牌效應擴大就業
作為農業大省,河南充分利用鐵路、航空、公路等交通優勢,積極發揮交通樞紐的地理位置,將現有市場延伸至國內、美洲、歐洲等地區,積極發展現代農業,實現農產品深加工、精加工,滿足外界對于糧食的多樣化需求。借區域品牌效應和影響穩固強農大省,以此帶動工業和服務業的可持續發展,努力實現就業增倍效應。
四、河南人力資源面臨的挑戰(Threats)
(一)中原經濟區人才的獨有性
中原經濟區因地處全國中心地帶,與我國的長三角、珠三角等經濟區相比,因政府扶持、地理區位、產業結構的不同,自身人才獨有性強,人力資源開發模式存在較大差異。各區域經濟發展的優秀經驗值得中原經濟區借鑒,但目前適合中原經濟區發展的人力資源開發模式尚未形成。
(二)區域間人才競爭激烈
東部沿海、西部大開發的提出優先于中原經濟區,憑借國家政策的扶持和自身區域特點,通過投入優厚的物資待遇和優越的工作環境,聚集了大量的杰出人才,導致各區域人才聚集的馬太效應愈演愈烈,中原經濟區吸引人才實為難上加難,無疑為中原經濟區提供了競爭激烈的人才外部環境。
(三)人力資源外流
長期以來,河南在實現經濟發展中過分強調物質、貨幣和商品資本,忽略人力資本,難以為人力資源提供足夠好的人才環境,導致大量知識分子、高級人才、農村剩余青壯年勞動力流至優先發展的經濟區域,出現孔雀東南飛的現象。
五、中原經濟區人才的總體需求
《規劃》指出中原經濟區建設有五大戰略定位,其中三大戰略為:國家重要的糧食生產和現代農業基地、全國重要的經濟增長板塊、華夏歷史文明傳承創新區。
國家重要的糧食生產和現代農業基地的建設離不開職業農民。中原經濟區應充分發揮人力資源總量大、青年比例大的優勢,利用國家及省相關政策導向,轉農村人力資源為職業農民。這類職業農民是素質高、能力強、專業精的新型農民,掌握農業專業技能,具有文化基礎和發展潛力,能起到農業示范帶動作用,有助于發展生態農業,培育現代農業產業體系。
全國重要的經濟增長板塊關鍵在于創新型血液的注入。在教育投入比例逐年上漲的基礎上,面對區域之間激烈競爭,有效利用國家對于中部崛起戰略的幫扶政策,加大激勵引進力度,集聚各類創新人才和核心人才。這類創新型人才一定是重點領域緊缺的,無論是對信息工程、生物材料、能源資源方面,還是交通運輸、城市建設、生態環保方面,他們都有助于中原經濟區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經濟轉型。
華夏歷史文明傳承創新區要大力培養復合型文化人才,他們可以是藝術家也可以是管理學家,更可以是大學老師,作為中原文化的傳播者。
參考文獻:
蔣桂芳.中原經濟區人力資本現狀、問題與對策[J].鄭州航空管理學報,2011(10).
(作者單位:河南牧業經濟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