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淵源?劉俊
摘 要:目前大學本科的計算機文化基礎課程一般為基礎課,而且從初中開始,學生就接觸計算機,但是和其他課程相比,高校的學生是來自全國各地的,生活水平、家庭情況都有很大的差異,使得學生的水平也參差不齊。如果還是采用傳統的課堂教育方式,學生學習的效果會有很大的差異,所以應該運用科技力量引入“微課”,使課堂人性化。分析現有的三種主流微課程,然后通過分析和學生反饋,挑選出最適合本科計算機文化基礎教學的方式的“微課”。
關鍵詞:微課;翻轉課堂;計算機教學
翻轉課堂起源于美國,近期在各個學校中廣泛運用于教學,它通過“課前觀看視頻學習知識、課上知識內化”的方式實現了對傳統課堂教學的革新,開創了學生自主學習的新模式。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在大學計算機基礎課中的實施要求教師通過信息傳輸技術平臺,與學生展開交流與溝通,既合理利用了課堂時間,又激發了學生在課后自主學習的欲望,本文對翻轉課堂在大學計算機基礎課教學中的教學作幾點思考。
1.背景
“十一五”期間中小學教育信息化已經開展,自2011年起,以“佛山市中小學優秀微課作品展播平臺”與“微課網”為代表,以及最近為配合上海地區電子書包項目而啟動的上海市閔行區中小學微課程設計評比,國內開始了微課程實踐層面上的嘗試。2008年,美國教學設計師David Penrose對微課程(Micro-lecture)理念作了系統闡釋,很快在實踐層面就出現了一些有益的嘗試并成為熱點。國內外有代表性的微課程網絡學習資源有可汗學院、TED-Ed、佛山微課的設計。其中可汗學院,3300多個視頻,它們涵蓋了豐富的內容,每月都有上百萬學生在網站上使用。
2.教學中的實際需求
“翻轉課堂”中起到重要作用的就是“微課”視頻,與真人版相比,自動版的“微課”老師講課更受到學生的歡迎,學生可以讓老師在任何時候復讀,并且學生不用考慮是否會浪費老師的時間,甚至想復習很久以前老師教授的內容也不用感到尷尬和難為情。作為課堂“增補”,對學習積極性高的學生很有幫助。除去了全班用一個節奏講課,它讓學生在家按自己的節奏進行學習,之后回到課堂在有老師指導的情況下,自己進行學習,同齡人之間也可以進行配合。老師運用科技力量,使課堂人性化,傳統的課堂教學學生很少講話,沒有互相配合,每次學生還會遇到老師經常問的問題“你們聽明白了嗎?”,特別是本科學生大都是經歷了12年的課堂傳統教育的孩子,無論懂與不懂都會“點頭”?,F在我們利用“微課”進行人性化教育,學生可以互相合作來完成課程和作業。
現階段大學計算機基礎課存在著系列教室規模大、學生多、學生領悟參差不齊等問題,特別是在浙江中醫藥大學對全國招生以后,各個省份的差異就越發突顯,部分地區的本科學生對計算機學科稍顯陌生,主動聯系教師表示對這門學科的學習非常吃力,希望教師給予他們更好的課外學習方式和內容。由此可見,傳統的教學模式已不能平衡滿足學生的需求 ,而“翻轉課堂”可以突破傳統教學的束縛,有助于解決這類問題。
3.三類微課的比較分析
(1)PPT型微課。PPT型制作的微課時間控制一般在5~10分鐘,其中含有文字、圖片和音樂。對于這類微課,一般學生比較容易集中注意力在具體文字上,應選取與學習內容相關的在視覺上對學生有吸引力的圖片,同時伴以背景音樂,讓學生在輕松氛圍中學習。
(2)授課式微課。授課式的微課制作相對于PPT型的較為簡單,一般大多數老師會使用到。授課式微課就是把老師的授課過程分段錄制下來。但是該類型的微課對授課教師的要求相對于比PPT微型課要高。
(3)情景劇式微課。情景劇式的微課在現在的教學中運用得比較少,有些教師會去剪輯一些現有的視頻等材料添加在自己的教學當中,但是教師個人自行錄制這類微課存在一定困難。
推出這三類網絡“微課”學習資源供學生學習并進行學習效果比較,了解“微課”實踐現狀,把握各自的優劣勢,從而找到適合本科計算機文化基礎教育的“微課”課程資源建設方法。
最終,評價哪一類“微課”的使用更適合于本科計算機文化基礎教學,主要標準是看課堂教學目標的達成程度如何,是否每個學生都達到了課堂教學目標的要求,是否每個學生都得到了應有的發展,也是看學生是否積極主動地學習,是否對這門課程有學習的興趣。
(作者單位:浙江中醫藥大學醫學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