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秀蘭 羅佩
網絡文化作為一種新型文化應運而生,并以其獨特的優勢引領著當今文化的發展,對人類文化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也對轉型中的中國文化及信仰體系產生了強大的沖擊。特別是,我國網絡發展存在的先天不足與西方發達國家對我國大學生大肆進行文化價值觀和政治制度的網絡滲透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嚴重地影響到伴隨互聯網成長又處于人生信仰形成關鍵期的大學生們。筆者認為,在現代網絡社會里,影響大學生思想和精神的不是知識,而是信仰,特別是政治信仰的動搖會引起人精神世界的震顫,教育工作者必須直面當今大學生的網絡生活狀況及其對政治信仰的影響。
一 大學生的網絡生活狀況
互聯網作為信息傳播的第四媒體,以前所未有的傳播速度、擴散空間、交互方式和豐富內涵為人類開創了一種全新的生活方式——網絡生活方式。為了把握大學生網絡生活狀況,筆者對武漢四所地方院校的390名大學生的網絡生活狀況進行了問卷調查和個別訪談,得出如下結論。
1 網絡化已成為大學生的一種生活常態
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布的報告顯示,學生是網民中規模最大的群體。在調查中,100%的大學生都是手機網民,80.9%的大學生擁有電腦(主要是筆記本電腦),98.4%的大學生每天都要上網,57.2%的大學生平均每天上網時間超過3小時;97.2%的學生在網上交流溝通,92.5%的學生在網上獲取信息,52.6%的學生經常進行網絡娛樂,76.2%的學生有過商務交易。可見,大學生作為具有較高文化層次的青年群體,已成為“網絡新人類”中最耀眼的一族,網絡軟件的豐富性使網絡幾乎覆蓋了大學生生活的各個方面,網絡學習、工作、交流、購物等已成為大學生的主要生活方式,特別是手機的便攜性更增加了大學生對網絡使用的粘度。
2 網絡文化豐富了大學生的學習和生活
網絡就像一個巨大的虛擬圖書館,為求學中的大學生架起了豐富的網絡知識體系。調查中,88.3%的學生遇到學習問題首先求助的是網絡,89.5%的學生利用搜索引擎查閱資料,96%的學生在網上閱讀新聞,82.3%的學生課外知識的獲得主要來源于網絡,54%的學生認為是網絡的幫助緩解了自己在學習上的壓力。可見,網絡已成為大學生獲取信息、學習知識的重要平臺。同時,網絡文化的多樣性和創造性也迎合了大學生的精神追求,展現了當代大學生崇尚個性、追求時尚的特色。此外,57.8%的學生認為網絡的最大優勢是自由,46.7%的學生參與過網上投票、BBS論壇、QQ群等發表評論、針砭時弊、表達訴求;63.2%的學生表示對網語流行語耳熟能詳、信手拈來且經常使用,93.2%的學生開通了休閑娛樂軟件欣賞音樂、視頻、動漫和網絡文學,65.3%的學生在網上能大膽表達自己內心的真實想法,26.1%的學生認為在網上能交到無話不談的朋友。
3 網絡文化影響著大學生的思想和行為
網絡文化是把“雙刃劍”,給大學生學習生活帶來積極影響的同時,也給他們的思想觀念和行為規范帶來一些負面影響。調查中,有26.6%的大學生平均每天上網時間超過6小時,54%的學生有“不上網時做什么都沒意思”的感覺;30.6%的學生認為“網絡是虛擬的,不必太認真”,21%的學生不愿意在網上表露自己的真實身份,18.5%的學生表示在網上交流時很少或者從不講真話,完全不相信或很少相信網友的身份和話語的學生也占18.5%,49.2%的學生對網戀持無所謂的態度,42.5%的大學生有時或者經常因上網而減少了與他人一起活動的機會;55.3%的學生在網絡上下載過盜版軟件,44.7%的學生在網上抄襲過他人作品,25.5%的學生有過瀏覽色情、暴力信息的經歷,14.9%的學生在網上發表過不良言論,10.6%的學生在網上用惡語攻擊過他人;22.6%的學生對電腦黑客表示寬容,甚至有10.5%的學生表示“電腦黑客能掌控他人的電腦很厲害”。可見,大學生對網絡使用的控制力、網絡文化的辨別力、網上行為的道德自律等還有待提高。
二 網絡文化對大學生政治信仰的影響
政治信仰是文化信仰的核心。當代大學生是中華文化的傳承人和先進文化的建設者,其政治信仰如何,不僅直接影響著大學生的人格發展和健康成長,更是關系到黨的戰斗力、國家競爭力和民族發展力問題。雖然影響大學生政治信仰的成因十分復雜,但網絡文化對大學生政治信仰的影響是不容忽略的。
1 網絡文化左右著大學生的政治心態
網絡文化對于大學生的政治心態也是把雙刃劍,左右著大學生的政治認知、政治情感和政治行為。一方面,網絡文化的虛擬性、開放性、交互性等特征給大學生參與政治活動提供了一個廣闊的平臺,大學生可以自由、便捷、平等地表達自己的政治觀點和訴求,進行網上批評、建議、檢舉等民主活動,極大地促進了大學生參與民主政治的積極性,提高了大學生民主政治意識。調查顯示,90.1%的大學生的政治資訊來源于互聯網等新媒體,56.7%的學生表示對網上政治輿論非常或比較關心。同時,大學生對網上政治話題表現出較為明顯的理性特點,符合主流的價值判斷,如在“網絡文化對大學生社會政治心態的影響”調查中,表示增強或提高了對國家的自豪感、對黨和政府的信任感、對黨的十八大關注度的大學生分別為89.4%、57.2%、76.4%。另一方面,我們也應該看到,網絡文化所提供的大量信息良莠不齊、泥沙俱下,一些魚龍混雜的信息吸引著大學生的眼球,影響著大學生的辨識力,消解了大學生的意志,導致有的大學生形成了錯誤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特別是西方一些國家利用其網絡文化發展的優勢,打著“全球化”“普世價值”的旗號刻意地營造一個虛幻的世界大同社會,施行隱性的文化侵略和政治滲透,以致一些政治意識薄弱的大學生迷失了政治立場,盲信西方的民主價值觀,弱化了對自己民族文化和國家政治制度的認同。如調查中,79.8%的大學生對網絡上的信息持信任和基本信任的態度,59.5%的大學生對網上有關西方國家的政治問題比較感興趣,63.5%的大學生坦言網上對敏感政治事件的言論會使自己的思想產生波動,少數學生因一時沖動發布或轉發過與社會政治主流相悖的網絡言論。可見,網絡文化對大學生的社會政治心態產生了不可忽視的影響。
2 網絡文化改變著大學生的政治人格
政治人格是人格系統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個體在政治生活中表現出來的穩定的政治心理特質,主要包括政治意識、政治價值觀、政治理想信念、政治能力等,是影響人政治行為的動力機制 [1]。大學生正處于政治人格形成和發展的關鍵期,一旦形成穩定性的特質,對其個人的政治行為及未來社會的政治發展會產生重大影響。從個人發展和人才培養角度來講,都要求大學生必須具有適合于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發展的現代的理想政治人格,但網絡文化使大學生的政治人格有了很大的改變,呈現出“兩重人格”的特質。一方面,網絡文化的開放與平等使大學生的政治意識和政治技能得到了提升。網絡文化中豐富的政治知識內容激發了大學生政治學習的興趣, 政治自我獨立意識覺醒,對某些政治現象有了自己的看法,不再“人云亦云”,也不再受社會傳統的束縛,敢于按自己的意志行事,實現政治理想中的自我。同時,也使大學生認識到了自我價值與社會政治過程之間的雙向聯系,產生了參與政治生活的需要和熱情,政治參與技能在不斷的實踐中得到了提高,政治人格日趨成熟,這是一個令人可喜的現象。但另一方面,網絡文化的自由與去中心化深刻影響大學生政治人格的選擇。網絡文化中濃郁的個人主義色彩消解著部分大學生的政治抱負和追求,出現了目光的短視、價值取向的短期化和功利化,只注重專業知識學習和實際技能培養,不關心政治問題,甚至在政治行為選擇中表現消極避世、冷漠、無所謂的態度。同時,網絡文化中失真的信息和泛濫的言論使一部分學生政治是非標準模糊、法制觀念淡薄,對有關政治事件表現出失去理智的狂熱和激進,政治責任感缺失,政治素質不高,極易產生偏執的反社會政治人格。
3 網絡文化影響著大學生的政治社會化
政治社會化是大學生成熟的重要標志,是人才培養的主要目標。從個體而言,政治社會化是大學生通過各種途徑學習政治文化,獲得政治知識、政治價值觀、政治參與傾向,形成政治人格,成為政治人的過程。對社會來講,政治社會化是政治體系塑造和調控大學生的政治意識和政治行為的過程,是國家政治文化的教育與傳播過程 [2]。互聯網已成為大學生政治社會化的重要媒介和途徑,正沖擊和解構著大學生政治社會的傳統模式,給大學生政治社會化帶來機遇,但更多的是嚴峻的挑戰。一方面,網絡的浩瀚信息給大學生打開了知識世界的窗口,可以方便快捷地了解國內外政治形勢、政策方針等多方面的信息,不斷開闊政治眼界;網絡的自由和民主又改變了傳統的政治訓練和政治教育方式,使大學生政治參與地位得到了提升,滿足了大學生的政治心理需求,有利于促進大學生政治社會化的順利進行。同時,互聯網所構筑的基于現實社會政治生活的網絡政治環境,使大學生能夠對各種政治問題和事件進行討論和推動作用。另一方面,網絡政治信息的多樣、多元和多主體性,弱化了政府的管理和監督,使大學生面臨意識形態的西化沖擊、民族認同感沖擊、行為取向方面的沖擊,而多數大學生的政治思維能力不高,易被網絡不良政治信息所迷惑,影響到大學生對主流政治文化信息的吸收、內化和認同,不利于大學生政治社會化在既定方向和軌道上的順利推進。同時,在網絡的人機互動里,部分大學生由于先天的社會化不足,自我約束力不強,出現了對網絡的過分依賴,導致虛擬社會化與真實社會化的斷裂,造成大學生政治角色的認同危機,阻礙了大學生政治社會化的良性發展。
參考文獻
[1]劉春雪.社會轉型進程中政治人格特征分析[J].湖北社會科學,2011(11).
[2]楊光斌.政治學導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