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瑾瑾
由于深受全球化語境下種種社會思潮的影響,在體育方面西方競技體育占據著時下大學生的心靈,大學生對我們民族的武術文化和武術精神,以及這一傳統的健身方式,存有越來越多的質疑,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大學生對中國武術文化和武術精神的認同,弱化了他們對本土傳統體育文化的認知,同時也在無形中削弱了他們對武術精神的需求,使得我國傳統武術精神的培養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 武術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武術精神是我國民族精魂的具體體現,它是我國勞動人民自古以來捍衛家國的精神支柱之一。在舉國上下集中精力發展經濟的今天,武術精神更具極其重要的歷史精神價值和當代人文價值。因此,高校著手培養大學生的武術精神,對引領當今高校大學生的精神生活,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全國各高校肩負著推動傳統武術運動在我國普及與發展的教育重任,而培養高校大學生的武術精神,當前面臨著巨大的挑戰與窘境。基于此,筆者擬從武術精神的內涵、培養武術精神的重要性、應對策略這三大方面著手,進行深入分析與探究,尋找有效培養高校大學生武術精神的方向。
一 武術精神的內涵
中華武術受到我國傳統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雙重影響,有著極其悠久的歷史,在其不斷形成和發展的基礎上,日益形成為后世人所崇尚的“精忠報國”“匡扶正義”“濟世救民”“自強不息”“尊老愛幼”等傳統美德。這些觀念都蘊藏在中國武術文化當中,而其最深層次的就是武術精神。武術精神是中國武術文化的重要部分,同時,它也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精髓之一。武術精神就是武術修習者們普遍認同,并且共同去遵守的一種品格,其內涵應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 武德修養
《說文學武》中說:“中國武術,上武得道,平天下;中武入喆,安身心;下武精技,防侵害。”而中華傳統武術更是奉行“未曾學藝先識禮、未曾習武先明德”這一武學精魂。諸多武學門派均要求習武之人要有武德,有“武以觀德”之說,將此作為習武之人的首選,并代代相傳。習武之人對“德”的追求并非只體現在武學各門派的清規戒律之中,而是將武德奉為其行走江湖的處世原則,重道是習武之人必備的武德,而正直則是其立身之本。中國武術要求修習者的品行必須要與社會道德聯系在一起,力求做到“德藝雙修”,將此作為習武者修身養性的一種手段,在磨礪自我堅強意志的同時,將其內在的修煉轉化為修習者的一種自覺行為,從而不斷完善自我。
2 道德觀念
中華武術是在我國勞動人民長期的社會實踐活動中逐漸形成的,伴隨漫長的歲月所逐漸生成的傳統美德,和其日益積淀下來的文化思想,最終形成了“匡扶正義”“濟世救民”“見義勇為”“以武會友”“和諧共處”等價值觀念。武術精神崇尚人與人之間的和諧,是人與社會之間所奉行的道德觀念,而武術精神中的傳統美德和價值觀念,則是個人與他人之間、個人與社會之間、人類與自然之間多重關系的結晶。
3 民族精神
“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當祖國的山河面臨破碎之險、神州瀕臨沉淪之境,無數深具愛國情感、民族精神的武林豪杰憑借其精湛的武藝,執劍御敵,舍身報效國家。愛國主義精神是一個民族精神的核心內容,它與一個國家的強盛是緊密相關不可分割的。中國武術中所崇尚的“精忠報國”“匡扶正義”“見義勇為”“修身養性”等,都是尚武精神的一種體現。武術是優秀的中國傳統文化, 通過學習武術,培養武術精神,既能有效激起當下大學生的愛國情感,同時,對弘揚民族精神、增強民族自豪感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
二 培養高校大學生武術精神的重要性
1 對高校大學生進行武術精神的培養,是增強我國綜合國力的一種需要
高校教師可引導時下大學生觀看世界武術比賽,使他們得以在耳濡目染的情況下,切身感受到選手們那種以取得優異成績為榮的自豪感,這有利于增強大學生的自尊、自強、自信,對祖國產生無比深厚、高尚、神圣的摯愛之情,從而以貢獻個人全部力量、誓拿金牌作為一個人的最大光榮。傳統武術精神融入中國當下特色和世界意識中,才能為推動我國社會發展進程貢獻其應有的力量。一直以來,“絕對服從”的意識成為了我們民族精神的主要導向,懷疑精神與創新精神是我們民族精神中所匱乏的,而修習武術則可以很好地解決這一問題。習武者在武術技擊的對抗中,需要不斷地去懷疑,方能尋找出戰勝敵手的方法和技巧,在這個尋找方法的過程中,其本身就是根據對手變化的招式不斷改變自己的攻防動作的創新活動,唯有如此,方能提高習武者對武術功法的認識和理解,從而不斷創新自己的技術動作,借以適應不斷變化的世界。
2 培養高校大學生的武術精神也是愛國主義的體現
高校大學生通過修習武術,了解我國史上諸多武林人物救國救民于水火之中的歷史事件,并在修習武術的過程中形成熱愛祖國、忠貞為國甚至舍身報國的愛國主義節操,這些就是中華武術精神的精魂所在。大學生對武術史上英雄事跡的認同,就是對武術精神的最好傳承,這是繼承和弘揚中華武術精神的前提,同時也是引導國人培養大學生肩負起歷史責任的基礎。南宋有抵抗金人入侵、精忠報國的民族英雄岳飛,明朝有南平倭寇、北御蒙古的名將戚繼光,近代有愛國武術家霍元甲、王子平等諸多武林豪杰,都曾在國家和民族的生死存亡之際挺身而出。無論是戚繼光的“封侯非吾意但愿海波平”的愛國精神,還是電影《葉問》中的一代宗師,當民族遭遇危機時都見義勇為,維護民族尊嚴和國家利益,這都是中華武術精神的真正體現。因此,我們必須要將武術的歷史教育納入到高校的基本教學中,從而使得武術更具大眾化和通俗化,培養大學生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武術精神,做出應有的貢獻。
三 培養高校大學生武術精神的策略
1 完善武術教學課程建設,深化教學改革
要實現對高校大學生武術精神的培養,必須要將武術教學作為高校體育教學的一項重要評優指標。傳統的武術教學只偏重單一的功法技術,現在要進行全面的武術教學改革,保留原有的各個武術拳種的動作文化,同時在此基礎上對其套路的有關編排進行合理地創新,力求做到簡單與實用并舉,讓大學生能夠感受到其豐富的內涵,并且學起來也更加容易。與此同時還要編著影響面大、流傳甚廣的武術類理論指導性教材。比如,具有時代感的有關救國救民的歷史人物,他們身上都具有深厚的武術文化內涵,將他們的圖像與事跡編著成冊。選擇一些流傳甚廣、影響較大,并能充分體現中華武術文化特色的拳種,開設校本課程,從中摸索出符合高校學情的武術教學機制,構建多課程管理體系,形成獨具特色的武術文化方面的理論指導教材,從而不斷完善當前高校武術教學課程建設,深化高校武術教學改革。
2 加強高校武術師資隊伍建設,借助武術教學向高校大學生滲透武術精神
在我國眾多高校中,除了上述所言武術教學課程有待進一步完善外還有一個突出問題,就是當前我國眾多高校普遍都存在著武術師資力量十分薄弱。許多高校甚至沒有專業的武術教師,一些武術課程也只能是讓體育老師一并擔之,于是武術教學就成為體育教師臨時抱佛腳的一種行為。大學生面對教師的這種“現學現賣”的僵硬式拳腳功夫,直接導致了他們對武術文化喪失了敬畏之心。長此以往,就會出現大學生們對武術喪失興趣,嚴重地甚至厭學武術,更談不到培養其武術精神了。對此,高校必須要對此予以足夠的重視,引進專業的武術人才,要求既能向大學生傳授武術功法技術,同時還能在日常的武術教學中潛移默化地向學生滲透武術精神,做到身教勝于言傳。此外,還可以為本校的武術教師提供一些外出學習和進修的機會,使得教師本人的能力不斷地得以提高,從而更好地勝任其本職工作。
3 加大對武術文化的宣傳力度,舉辦“弘揚武術精神”專題系列講座
對高校大學生武術精神的培養,應從多方面著手。在校內,可以聘請資深武術從業人員,或在武術領域有突出成就的人員來校舉辦有關“弘揚武術精神”這一專題的系列性講座,既豐富高校大學生的業余生活,也有效地向廣大師生宣傳武術文化這一概念,為弘揚武術精神打好堅實的基礎。在校外,高校要多爭取一些與武術協會、兄弟學校等的武術類交流活動,無論是理論知識方面的研討,還是功法技藝上的切磋,都要盡可能多地為大學生們提供對外交流的平臺,從而使得大學生們的武術精神在各種交流活動中得以有效培養。此外,身為高校的武術教師,肩負著對武術文化的宣傳和武術精神傳承的雙重重任,因此教師在傳授武術功法和武術文化時,還可以向大學生們推薦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武術搏擊類頂級欄目《武林風》,讓大學生們在觀看《武林風》中選手的精彩表現,從而得以更全面、更真實地感受中華武術的魅力,從而更好地傳承中華武術精神。
高校大學生是我國較高層次的文化群體,經由高校師生對傳統武術文化、武術精神極富創造性的研究,對武術文化的傳播和武術精神的傳承,具有極強的感染力和輻射能力。當前形式下,加大對高校大學生武術精神的培養力度,將有利于今后我們對傳統武術的有效挖掘,武術精神也將伴隨武術的傳承和時代的發展,將不斷賦予其新的內涵,這都有利于我國傳統武術文化走向社會、走向世界。
參考文獻
[1]孫建芳.簡論武術“教”與“學”的人文價值[J].體音美教學,2009(7).
[2]李岳兵.淺析傳統武術精神對提升高校學生體質健康的作用[J].搏擊(武術科學),20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