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默
【摘要】民間音樂一般是指在民間形成并流傳于民間的各種音樂體裁,如民間歌曲、民間歌舞音樂、民間器樂、民間戲曲和說唱音樂等。民間音樂是一般庶民百姓的音樂,是適合廣大民眾審美需求的一種藝術,具有鮮明的原生性。在中華民族音樂藝術的大舞臺上,民間音樂紀錄和反映著民間歷史文化。所以,傳承和發展中國民間音樂是弘揚中華民族音樂文化的必然內容。
【關鍵詞】中國民間音樂 傳承 推廣 發展民族音樂情感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3.9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12-0191-01
一、民間音樂是民族音樂藝術的根
民間音樂是最具有民族性、群眾性的藝術形式,它產生于民間、生長于民間、流傳于民間,是中華民族音樂的源頭,是文藝創作的土壤,是藝術家創作的先師。民間音樂之所以能在漫長的歷史中基本上不采用書面樂譜的傳承方式,而主要靠口傳心授在民間廣為流傳和發展,正是因為它總是伴隨著人民群眾的心聲,是人們精神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寄托和“食糧”。
著名音樂家馬可曾說:“歷代偉大的音樂家都是十分重視民間音樂的,他們常常把民間音樂吸收到他們的創作作品中,通過音樂找到了接近人民的道路。這是因為民間音樂生動地表現了人民的生活情趣,真實地反映了歷史,而這是藝術作品的靈魂!”,“一切偉大的音樂家總是繼承著民間音樂所提示的方法和方向作進一步的藝術加工,而不是與它的方向背道而馳;任何天才一旦違背了民間音樂的這種傳統,他的作品就會脫離人民、降低價值!”。可見,民間音樂的先師性、根源性是不容忽視的。
二、民間音樂在社會進步中傳承和發展
民間音樂從產生起就伴隨著民間民眾的期望和渴求,也偕同社會歷史的前進在內容和形式上不斷傳承和發展。由于民間音樂是人民大眾集體智慧的結晶,是人類社會實踐的精神產品,所以有著不可割斷的承繼性和發展性。民間音樂的繼承主要靠口耳相傳,具有流變性的特點,緊密貼近民眾的生活,也正是由于這種屬性,使它在社會變遷中發展,在社會進步中傳承,全面真實地反映了各時期、各地域、各民族的社會生活。例如,民間歌曲。民歌一直是“勞者歌其事,饑者歌其食”的創作,它用極其樸實的音調和語言直接歌唱出人們的心聲,真實地反映出民眾的生活和社會的現實環境。
三、民間音樂不能在不經意間消亡
盡管民間音樂還在靜靜的流傳繁衍,然而它的重要性和社會作用在一些層面已經慢慢開始被淡忘忽視。新一代文藝工作者要認識民間音樂的博大精深,重視民間音樂的生存與發展,要把創新植根于民間音樂,深入學習研究民問音樂的精髓,保護、繼承和發揚民間音樂的優秀文化,切實為繁榮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事業作出貢獻。隨著社會的飛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各種電子音像制品使民眾的音樂視聽變得無限廣闊,不再像過去那樣只依賴于簡單、直觀、本地的民問音樂滿足精神生活了。各地方、各民族淳樸的民間音樂在新生代傳唱中越來越少,甚至只有在窮鄉僻壤才能聽到原汁原味的原生態民歌,維吾爾族的木卡姆、侗族大歌、苗族飛歌等少數民族音樂也一度面臨失傳的危機。其實,按照現在的科技手段,想保留住這些民間音樂是不難的,但是如果意識不到繼承和保護它的價值,這些寶貴的遺產就會在不經意間消失。
還值得注意的是,在一些音樂院校中,重視西洋音樂的教學,輕視民間音樂的教學。很多音樂院校的學生不了解梅蘭芳、冼星海及古代詩詞歌曲和傳統民歌。在全國高師學生五項技能比賽中,選手在聽辨各地方民歌的考試中表現都不好,甚至有的連本省本地區的民歌都聽辨不出。這些選手都是全國各師范院校的精英學生,他們對民間音樂都不甚了解,畢業后又如何教導他們的學生?所以,從民間到舞臺,從民眾到課堂,都要警醒中華民族民間音樂亟須繼承和保護,不能讓屬于民族的、大眾的民間音樂在不經意間消亡。
四、繼承和發展民間音樂的一些舉措
首先,要積極做好采風工作,多多接觸和了解民間音樂。學習與研究民間音樂不能局限在工作室中,需要更多地走人民間廣袤的天地,近距離的感受、考察各地區各民族民間音樂的形式、風格及特點,這不僅有利于更多捕捉民間音樂資源,還可以輔助相關學科和人文歷史的研究。
其次,要用現代化科技手段,記錄原汁原味的民間音樂。搭乘現代傳媒的便利快車,使民族民間音樂能夠廣而告之,實現真正深入民心。搞調查,出專著,固然是保護乃至發展民族民間音樂的有效方式,但是所涉獵的受眾群似乎并沒有那么廣泛,而差不多僅僅局限于專家學者等高文化水平這一受眾群體。問題也正在于我們能不能以感性、具體、通俗易懂的方式來培養一個穩定的民族民間音樂受眾群。答案是肯定的。在現代傳媒飛速發展的新時期,我們已經具備了這樣的條件。可以對民間音樂進行準確清晰的錄音、錄像等采集工作,使它們大量完整地保存下來,為今人和后人研究、傳承提供豐富的資源。
第三,要汲取民間音樂的原生態精粹,把它融人文人音樂創作中,使民間音樂在文人音樂的創作中傳播和發展。現在國內很多音樂作品,在運用民間音樂的曲調和元素來吸引民眾;甚至西方一些作曲家也在使用中國民間音樂素材,創作有中國民族風格的作品來增加感染力,這充分顯示了中國民間音樂藝術的魅力。
第四,要重視學校的民間音樂教育,讓學生更多了解中華民族文化,喜愛民間音樂藝術。使學生具有一定的審美能力,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使之成為有文化品位的“文化人”。我是一名初中音樂老師,我從事的就是音樂教育,我很喜歡民族音樂,從心底里希望它能不被人們淡忘,今后工作中,我會不斷努力將我所學到的我國優秀的民族音樂傳授給我的學生,讓民族音樂在校園中生根發芽。當然,這還需要更多人的共同努力才行。
第五,要傳承,推廣是關鍵,現在的民族藝術越來越被人們談忘,其實民族藝術是中華文化的精華,要做到傳承首先必須具備良好的藝術素養,其次是發展,在繼承的基礎上發展,推陳出新,把民族音樂融入時代元素,發展大眾文化。
提高全民保護意識,迫在眉睫。勞動人民是民族民間音樂的創作者,是她的真正主人,民族民間音樂的保護與發展也固然不是一兩個人的事情,而是全民的義務與責任。只要我們每一個國人都貢獻一份自己的力量,我們的民族民間音樂文化也就多一些藝術生命力!讓我們共同期待與努力!
參考文獻:
[1]惠芳.當下音樂教育中民族音樂的重要性[J].大舞臺,2012(09)264-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