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職《電路分析基礎》實訓課的教學改革,優化與豐富了《電路分析基礎》的實踐教學方法,在教學中,對于一些基本定律定理的掌握,采用電子仿真軟件進行;而對于焊接知識、基本元器件的識別和應用以及儀器儀表的使用等,采用萬能板電路制作來實現;經典電路結合實際的器件和電路模型,加深理解電路的實際應用,讓學生看得見,摸得著,徹底改變電路理論枯燥的印象。
【關鍵詞】電路分析基礎 實踐教學 電子仿真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12-0200-01
1.引言
電路分析基礎是主要介紹電路分析的定理、定律及分析方法,是后續專業課的基礎。它理論分析強、邏輯緊密,其中大量的分析方法和分析過程都是純理論的推導,對于高職類的學生來說,課堂會顯得非常的枯燥和疲乏,從而因數學推導過多,失去學習的興趣。為了更好的適應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模式,實現“教、學、做”一體化,彰顯學生校內學習與實際工作的一致性,在電路分析基礎實踐教學中,對于一些基本定律定理的掌握,采用電子仿真軟件進行;而對于焊接知識、基本元器件的識別和應用以及儀器儀表的使用等,采用萬能板電路制作來實現;讓學生看得見,摸得著,徹底改變電路理論枯燥的印象。
2.實訓課教學改革
2.1 實訓課教學現狀
一直以來,《電路分析基礎》實訓課都是用傳統的模塊電路搭建,見圖1所示,器件不僅體積大,而且成本高,加之線路連接復雜,經常出現故障不易排查等問題,另外還有個別同學自覺不自覺的搞壞模塊,使得模塊器件壞的多,另外,課堂上分發器件占用時間較多,學生實際操作的時間就相對減少,一個指導老師也很難指導所有學生,這使得部分不自覺的學生就停在那里混時間。
圖1 模塊電路器件
為了克服上述搭建傳統模塊電路出現的問題,老師們也嘗試開發了實驗箱,見圖2所示,但是,這個實驗箱中的電路器件不完善,沒有可調電源,固定值電源僅有兩個,組織學生做實驗的時候發現有很多問題,部分器件壞掉。在這種情況下做實訓,是不可能把學生的興趣調動起來的。可見,這樣的實訓模式也是不成功的。
圖2 實驗箱
2.2 實訓課教學改革的內容
實訓課教學的改革主要采用兩層實訓模式,探索嘗試第三層模式。兩層實訓模式即,傳統的學生搭建模塊電路和電子仿真實驗,從而構成豐富的實驗實訓項目體系。核心思想就是將簡單實訓通過搭建模塊電路完成,而復雜的實訓則通過電子仿真完成。在搭建模塊電路中,由于很多模塊器件都已經配置好,學生做的就是簡單的導線連接,部分學生可能根本不清楚實訓的原理,不利于優秀學生創新能力的提高。但是由于《電路分析基礎》是最早開設的一門專業基礎課,所以需要學生了解電子專業最基本的操作。通過搭建模塊電路完成部分實訓,針對模塊電路搭建的不足,將Multisim電子仿真軟件介紹給學生。Multisim電子仿真軟件,見圖3所示,用起來簡單方便,但是卻缺乏實際動手搭電路,認識實物元件的機會與能力,實際現實中,接觸的畢竟是實物,全部仿真也容易與實際脫節。因此根據內容的難易程度與實際硬件條件的現實情況,在模塊電路搭建和電子仿真實驗之間取舍,認真權衡,合理搭配。
圖3 Multisim仿真電路
結合以上兩種實訓模式,探索第三種實訓模式,即面包板實驗。用面包板做電路實驗,可以克服模塊器件體積大、成本高等缺點,又可以不用焊接,直接插接,增加了認識實物器件,布局布線,調試檢修等的機會和能力。
3.實訓課教學改革的探索與實踐
筆者與課題成員多年從事《電路分析基礎》的教學工作,積累了相當豐富的專業知識和教學經驗。
高職《電路分析基礎》實訓課教學改革,得到了相關任課老師的支持,實驗實訓條件也得到了實訓科相關老師的大力幫助。《電路分析基礎》實訓課教學改革已經在課程教學中逐步實施,和傳統實訓課的方法相比,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學習效率有了明顯提高,實驗實訓器材的利用價值也有了充分體現,避免了傳統教學中為了實驗而實驗的弊端。與此同時,新一屆的教學工作也在進行中,將繼續實踐和探索本教學改革的正確性與可取性,力求通過教學改革的實踐,鞏固和加深學生對電路基本知識的理解,提高他們綜合運用本課程所學知識的能力,同時提高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最終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4.結束語
高職《電路分析基礎》實訓課教學改革在任課老師不斷的實踐和探索中實施,經過實際的教學實踐,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興趣性和動手能力均有所提高,為后續專業課程的學習,及各類電子競賽的參加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學生普遍反應較好,同時工作也得到了同仁們的支持和肯定。
參考文獻:
[1]李勤. 高職電子類課程項目化教學初探[J]. 東方企業文化.文化教育產業, 2012(6):243-245
[2]馬建如.先仿后實教學法在電子電路分析與調試中的應用[J]. 中國教育技術裝備, 2011.(26):107-108
[3]宋燁, 凌晨. 基于職業能力培養的電子技術課程教學改革與研究[J]. 中國校外教育. 2011.(12):449-458
作者簡介:
朱颯颯(1982-),女,漢族,河南許昌人,碩士研究生,講師,溫州科技職業學院信息技術系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