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軍
《對課堂教學評價表設計與使用的研究實踐》是筆者研究的一個市級課題。課堂教學評價表的作用價值如何定位?課堂教學評價表的指標、內容、等級如何確定?有多少教師填寫前認真解讀了?又有多少教師慎重地進行每個項目的評定?以下是筆者近三年來的實踐思考。
一、問題剖析
1.評價指標內容偏向空洞
老師們指出,當下不少課堂教學評價表中評價指標分類不科學(要求面面俱到)或比分不合理(比分平均分布);評價內容空洞,特別是一些有自身特色項目或有特定教學模式的課堂教學評價表,搞文字游戲,評價內容玄玄乎乎的,連教師自己都搞不透、吃不準,還怎么用來衡量他人的課?
2.評價主體對象片面單一
由于傳統評價觀念的沿襲(例如聽課者權威身份或講求人情世故、礙于情面等),聽課者對教者及執教課的評價信息往往不能正確地傳達給執教者或是對執教者存在一種片面單一的評價,缺少與執教者的真實互動交流,缺少對學生的調查反饋,容易主觀造成對執教者設計意圖的曲解或偏見。
3.評價實際操作務虛
出于一種應付差事式的心態,有的教師一聽完課(甚至還沒等課上完),課堂教學評價表的分數就打出來了;對教者的優點、不足的評價或是三言兩語或是不痛不癢的大話、空話,造成評課價值背離。這種模糊綜合評價法越來越不適應教師發展的評價觀,它把教師教學中豐富的信息都給過濾掉了。
二、嘗試研究實踐
基于以上的研究與認識,筆者召集了本校各學科的負責人,對我校當前使用的課堂教學評價表進行了審視反思與調整修改,初步設計了課堂教學評價表基本模式,并在實踐進行了嘗試研究。
1.課堂教學評價表的設計定位
大家一致認為課堂教學評價表的設計要力圖以“科學性”、“導向性”、“多元性”和“人本性”為原則,把握新課程理念下課堂教學的價值取向,對教師的課堂教學整個過程實施評價。強調發展教師的課程意識和課程生成能力,使整個教育教學的組織形式更趨于民主、開放,從而發揮評價促進學生發展、教師專業發展和改進教學實踐的功能。
2. 課堂教學評價表的使用步驟
(1)觀課前,評價者要提前熟悉觀課的內容:包括課標中相關內容的描述、教學目標的定位、教材原先的設計等等,觀課教師要做到心中有數。
(2)觀課時,評價者要認真做好觀課記錄,重點關注教師的“教”(啟發、引導、激勵等)和學生的“學”(參與、交流、互動等),包括意外情況的處理、學習效果的反饋等等。這些都是評價的事實依據。
(3)觀課后,評價者要現場與上課學生“聊評”(執教老師印象及學習收獲),接著留出十分鐘左右的時間,由教師獨立回顧反思,完成課堂教學評價表的填寫。
(4)議課環節,包括執教教師自我評價、觀課教師述評、在各種意見與建議的交流碰撞后,提出改進策略。
(5)改進環節,進行二次備課及上課。
3.課堂教學評價表的使用效果分析
在歷時近半年的課堂教學評價表的使用中,我們對課堂進行評價的認識也隨著課堂教學評價表的完善而逐步深刻。
(1)課堂教學要關注“課”的評價。課堂教學評價要關注“課”的評價。我們以往的評教往往是從評價者自己的角度出發的,而沒有考慮到教師面對的學生的基礎狀況、教師自身的性格特點與經歷、所教內容的前后關系等,得出的評價結論往往難以令人信服,難以給人啟示。不了解教師的、學生的、那堂課的背景,不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是無法對教師教學做出公正的評價的。
(2)課堂教學評價要注“人”的評價。課堂教學評價要關注“人”的評價。這個“人”是獨特的。不同的學校、不同的教師,發展的目標不同,所以評價標準也不完全一樣,也不應該完全一樣。當然,也不是說一個人要有一個標準,而是要求評課者根據被評課教師目前所處的不同層次和需求,提出適合其追求的目標。對年輕教師、骨干教師、老教師、性格活潑的教師、性格內向的教師,評價的側重點都應有所不同。應根據教師的特點,關注“人”的評價,使每位教師揚長避短,不斷得到擴展,從而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
(3)課堂教學評價要關注人在課后的改進。課堂教學評價要關注人在課后的改進。與學生評價一樣,教師評價也應該從甑別的目的轉向改進的目的,著眼于教師專業水平、教學能力和水平的不斷提高和發展,尤其要強調教師對自己教學行為的分析與反思,建立以教師自評為主,觀課教師、學生共同參與的評價制度,使教師從多種渠道獲得反饋信息,不斷提高教學水平。這種以改進為價值取向的評價,由于沒有外部的獎懲機制,因此教師的動力來自于內部獎勵,即工作進步所帶來的滿意感和成就感,這就促使教師把注意力集中到追求教學質量提高本身,而不是為追求名利等外部的獎勵。
(作者單位:江蘇省揚州市江都區楊莊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