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暉
近年來,本人聽了不少校級、區級和市級初中英語公開課,通過聽課,使我感受到目前所有的公開課有如下特色。
一、教學過程優化,課堂動態性強
多數老師教學思路清晰,課堂結構設計合理,整節課教學過程環環相扣,具有一定的邏輯性、系統性和遞進性。他們從復習到呈現,從新授到鞏固,基本上是以問題啟發為主線,以活動交流為主旋律,進行大量的師生、生生、生本、文本間的對話互動來完成教學內容,打破了傳統的課堂上師生之間單一的、平面的交流方式,呈現了立體的、多層次的互動模式,充分體現了語言教學的交際性和實踐性。如在教學有關介紹人物、動物、節目、體育活動,學校生活話題時,大多數老師都能設計一些描述競猜活動,進行聽說訓練和用英語進行思維的能力訓練。與此同時又能設計一些信息輸入和輸出的實踐活動,進行大量的讀和寫的訓練。訓練中他們能注意到由文本轉化到校本,由抽象轉化到直觀,從而使教學內容進一步生活化、現實化。
二、課前準備充分,教學方法多樣
多數老師課前都能精心準備各自的教具、課件和教案。他們有的把圣誕樹搬進了教室;有的讓班上的學生走上了銀幕;有的把實物藏滿了講臺;有的把歌聲灑滿了課堂。媒體課件的應用,讓學生走進了中西方節日的慶祝活動;走進熱烈沸騰的運動場;走進了野生動物保護區。視頻課件的呈現更讓人,身臨其境。這些教學資源的充分利用,不但使教學內容直觀化,使課堂容量大、密度大、知識面廣,信息量廣,而且使課堂充滿生機,充分調到了學生學英語的積極性。多數老師課上采用了多種活動方式對學生進行語言訓練,如:問答、句型操練、角色扮演、填表、小組討論、競賽、調查、游戲、采訪、信息反饋等。
三、主體地位突出,課堂控制開放
多數老師在課堂上讓學生自主發展的空間得到了有效的拓展,凸顯了學生的主體地位。例如有的老師布置作業時采用了“二選一”的形式;有的老師在處理教學內容的順序時能根據學生認知實際,充分體現了課堂的人性化設計;有的老師通過分層達標,尊重了學生的個體差異和個性特點,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都獲得樂趣,不斷體驗進步和成功。如在語法教學中,他們就采用了發現式語法教學方法,即不直接呈現或講解語法規則,而是引導學生自己觀察、歸納、對比和總結,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再如閱讀教學,老師們基本上都能采取導讀、尋讀、設疑、細讀、解難、復述,檢測訓練、主題升華的閱讀教學模式,從而在課文教學中注意培養了學生自主探究的學習能力。
從課堂提問的數據來看,開放性的問題設計較多。如根據教學內容設計的:1.你最喜歡的體育運動是什么?為什么?2.你最喜歡的中西方節日分別是哪一個?為什么……
通過聽課,我也深深感到下列問題要進一步探討和完善:
1.教學活動缺乏有效性。幾乎所聽到的每一節課,都少不了師生互動活動、小組活動、角色扮演、競猜活動、調查活動、采訪活動、討論交流等去進行聽、說、讀、寫的訓練活動,這些活動當然能使課堂氣氛活躍,但仍有一些活動內容是淺層次的,是走過場的形式。如有的老師課一開始,就發一張小紙條,要求幾人一組去采訪同學的姓名、年齡、家庭成員等情況,其實這些活動訓練的內容既與教學內容無關,同時也顯得相當浮淺。再如有些聽力題,學生不需聽材料,可能就能回答(無效聽力訓練)。有些課文設疑,學生無須閱讀就能回答(無效的設疑提問)。
2.時間分配低效,教師引領缺失,信息反饋失控。在相當一些課上,我們可以看到,老師發出指令后很快就要求學生呈現結果(答案)。如布置學生閱讀課文后判斷正誤。那長長的課文學生看了還不到一分鐘,課文內容還根本沒有看完,就來個師生討論交流答案。再如聽錄音回答問題,學生聽了一遍長長的課文就要求回答教者布置的5~6條問題。其實這些問題多數是教者提問,找個別上等生當眾回答。至于其他學生完成作業的情況,幾乎不去關心或檢查,對學生中出現了哪些問題,根本心中無數。教師課上不能及時發現問題并及時解決問題,使課堂教學失控或失效。
根據新課程的理念,我認為不管是常態課還是觀摩課,不管是示范課還是公開課,培養興趣,夯實雙基應該是我們每個中小學英語教師課堂教學的主要任務。如何培養興趣?就是在設計課堂活動時要圍繞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設計一些生動、有趣和有吸引力的課堂活動,讓學生去樂學。如教節日名稱,我們就應該千方百計地營造相關節日的氣氛,讓學生真正走進這些節日。如何夯實雙基?就是每個課堂活動都應為聽、說、讀、寫訓練服務,如通過有意義游戲、采訪等活動去鞏固教學內容。努力提高公開課教學活動的質量,真正做到讓學生在活動中感悟出知識,在語境訓練中培養出能力。
(作者單位:江蘇省泰州市田河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