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夷陸
一、以學生為主體,提高他們的學習積極性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在設計教學內容時,要注重學生的數學能力和理解能力,從他們的實際出發進行教學設計,讓學生對學習內容產生興趣,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中。小學生在思考數學問題時主要運用直觀思維進行,為了促進他們抽象思維的發展,在進行數學教學時,教師可以結合直觀教學方式來促使學生進行深入探究,在不斷深入理解知識的過程中促進他們抽象思維的發展,使他們有效理解數學知識。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創新教學模式,運用多媒體進行教學,為他們創設直觀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在生動、形象的氛圍中進行積極主動的探究,加深他們對知識的理解。例如:在教學“平移”時,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設計一個“貪吃蛇”的小游戲,讓學生在游戲過程中探究“蛇向上平移幾個小格能夠遲到蟲子”的問題。在問題的指引下,學生快速的掌握了平移的概念,使課堂教學在活躍的氛圍中高效進行。
二、創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提高學生的探究積極性
在小學數學新課改的過程中,教師要注重教學內容和生活實際的相結合,創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從探究熟悉的問題入手,激發他們探究的積極性,讓學生結合實際問題來吸收和內化新知識,提高他們運用知識的能力。在生活化的情境中進行知識探究,能夠拉近學生和數學學科之間的距離,讓他們深刻體會到數學知識在生活中的作用,激發他們深入探究數學知識的主動性。例如:在教學“角的初步認識”時,在上課之前讓學生從生活中找各種帶角的物品,在上課時引導學生觀察這些物品的角有什么特點。用生活中的物品作為新知識的切入點,能夠極大地調動學生的探究積極性,使他們在數學抽象知識和直觀感受之間建立聯系,促進他們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在生活化的課堂教學中,教師能夠激發學生的表現欲,讓他們積極地把自己的觀察和體會說出來,通過相互討論,讓他們從多角度、多方面對知識進行理解,使學生的學習效率有效提高。
三、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究,培養他們的創造性思維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要提高教學效率,教師需要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進行自主探究,充分發揮他們的學習主動性,讓他們的數學思維始終處于活躍狀態,通過深入分析掌握數學知識,提高運用知識的能力。小學生的好奇心很強,教師在教學中要充分利用他們的這一特點,創設豐富的教學情境,讓他們在不同的情境中探究知識,讓他們在探究過程中掌握運算規律,并能夠達到舉一反三的效果,促進學生創新思維的發展。例如:在教學“20以內的進位加法”時,教師指導學生用湊十法計算“8+6”,并讓同桌之間進行討論,加深他們對湊十法的理解。然后給出學生以下算式:“7+4”“6+5”“9+5”,讓他們進行創造性的學習。在已有知識的基礎上,學生用湊十法計算出了算式的結果,進行了創造性的學習,加深了他們對知識的理解,使他們的創新思維獲得了發展。
四、創設真實的問題情境,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問題能夠激發學生思維的活躍性,讓他們在探究問題的過程中運用和理解知識,達到深刻掌握知識的目的。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創設問題情境時,教師要從真實的問題出發,讓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體會到學習的樂趣,激發他們的探究積極性,讓他們在探究問題的過程中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新課改的教學中,一些教師注重利用問題情境促進學生數學思維的發展,但是他們在進行問題創設時陷入了形式主義的誤區。在根據教學內容提出問題時,脫離了實際生活,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不能夠從生活經驗出發進行探究,打擊了他們的學習積極性。例如:在教學“幾和第幾”時,教師給學生展示了一個動物賽跑的動畫圖片,并讓學生說出比賽結果。在圖片上顯示的結果是:小兔第一,小馬第二,小雞第三,小狗第四。學生通過觀察圖片,紛紛表示這個圖片中存在錯誤,他們都認為小狗比小雞跑得快,不應該是最后一名。因此,在創設問題情境時,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實際生活經驗進行創設,使他們能夠解決真實生活中的問題,提高他們的數學綜合能力。
五、開展數學操作活動,發展學生的探究能力
低年級學生特別好動,注意力集中時間短,一味的講課比較枯燥,學習效果肯定不好。在課堂中多讓學生操作既符合學生好動的特點,也符合兒童形象思維為主,從直觀到抽象的認知規律。在教學中,教師要激發學生的操作興趣,讓學生在“樂中學、學中樂”,自覺、主動地掌握新知識。例如:教學“三角形內角和”時,讓學生利用手中學具,通過折一折,剪一剪,拼一拼,加以小組的交流討論,比較和分析,發現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0。通過操作促進學生數學思維發展,使學生有效掌握數學概念和定義,加深他們對知識的理解,提高他們的數學探究能力。
(作者單位:江蘇省張家港市樂余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