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鳳英
現象分析:每個教師在課堂上都會遇到這樣的現象,當教師在講解、引導或要求時,有些學生會突然給你一句意想不到的話;當同學在回答問題或解決問題時,有的同學會突然說出自己的想法,這兩種現象常常令教師和同學尷尬,我們統稱它為“插嘴”。其實插嘴有它積極的一面,它是學生思維活躍、學習認真的體現,也是學生充分投入到學習中去而情不自禁的體現,插嘴還能縮短學生和老師的心理距離,促使課堂和諧的交互活動狀態。但插嘴也有它不利的一面,試想一下,當老師問題一拋出,每次總是那幾個同學搶先回答了,不給其他同學思考的時間,這是新課標所追求的課堂嗎?回答面對插嘴現象,我們教師應該怎樣去處理呢?下面我就談一下面對“插嘴”現象的幾點思考:
一、引導——指引學生正確“插嘴”
當課堂上出現“插嘴”現象,作為教師,首先要擺正自己的心態,然后切實利用這個時機,適時引導,對于戛然而止,正確接下句的學生,我們要因勢利導,讓他正確地講下去;對于隨便亂插嘴的學生,請他站起來說說……這樣讓他認識到自己的不足,改掉“岔巴子”的毛病,認真思考后再積極發言。
二、等待——給學生“插嘴”留有時空
等待非常重要,教師要學會延遲判斷,這是我們教師在課堂上經常使用的策略,面對學生的插嘴,教師不要把答案急于告訴學生,要給學生一個表述的機會,一個想象的空間,讓學生敢說、愛說,例如:教學17-(7+3)時,多數同學先算7+3,再算17-10,可是有學生插嘴了,“老師,我有不同的算法,先算17-7”,此時,老師唯有等待,讓他說下去:“17-7=10,10+3=13”,這里教室里熱鬧了,有人說錯了,有的說:“應該是17-7=10,10-3=7”,面對這些學生,我們唯有留給他們足夠的時間,他們就會去判斷,去發現,去創新。
三、鼓勵——為學生插嘴“添磚加瓦”
激勵的語言猶如號角,鼓舞人心,童年的內心世界是情緒化的世界,積極的情感能有效地促進學生的學習,面對學生的“插嘴”,我們不僅要耐心傾聽,更要創造讓學生各抒己見的機會,表揚鼓勵,滿足學生的情感需要,使學生積極參加主動地學習。例如,在復習小數四則混合運算時,遇到這樣一題:3.2+2<3.2×2,多數學生利用算一算,再比一比的方法,立刻有幾個學生“插嘴”了:“太煩了,用不著計算的。”此時,教師要鼓勵學生往下說,“3.2 ×2不就是3.2+3.2,3.2+2<3.2+3.2。”此時,插嘴的學生更多了,教室里熱鬧了起來,“還有更簡便的,只要比兩個結果的整數部分,左邊3.2+2的整數部分是5,右邊3.2+3.2的整數部分是6,當然是右邊部分大。”此時,學生在毫無約束的教學情景中產生的“插嘴”,這種個性是真實的,積極的,有意義的,是值得去維護的,鼓勵的。
四、培養“一個聲音”的習慣
“一個聲音”的習慣是指在討論、匯報以及集體聽課時,只允許一個人講解,其他人認真傾聽的習慣,有利于營造有序、禮貌、相互欣賞的課堂氣氛。
在實踐中我是這樣做的:當一個同學在匯報時,某些同學插嘴,課堂上有些亂時,我故意不制止,教室里亂哄哄的,同學們有人提意見了:“我聽不清楚了了!”“太亂了,老師!”我終于表態了:“你們覺得這樣你一句,我一句的,同學們能聽得清楚嗎?”“聽不清楚!”“那應該怎樣?”同學們表態:“應該一個一個輪著發言,而且要站起來發言!”我說:“對,應該一個一個發言,要插嘴也要站起來插嘴!”看著他們一個個“站起來”,津津有味地“插嘴”,我滿意地點點頭。
由于站起來“插嘴”必須顯眼地面對大家,所以學生都會有所思考,準備好了再發言,也會讓所有的同學享有一定的思考空間,真正做到“插嘴”同學和其他同學之間的交流,更重要的是解決了“學生個性”和“課堂紀律”的沖突。
一個聲音看起來簡單,但在實際訓練中,教師要及時提醒,不能敷衍了事,并且讓學生互相提醒,訓練好了,課堂上才能體現學生高雅的素養,相互傾聽,合作互助的團隊精神。
五、培養發出“有效信息”的習慣
“有效信息”是指課堂中任何人給出的信息都應是有效的、積極的、美好的信息;相反,完全低效的、無效、干擾他人的信息應逐漸消失。
這種習慣明確了師生在課堂上的發言要求,都必須是積極的、有效的、健康的。不然,就不要發出來。這樣既管理好了課堂,讓學生學習與模仿正確的課堂行為,又培養了學生良好的課堂習慣!
學生的插嘴有利有弊,對于“插嘴”現象,教師要用正確的方法去引導,及時去發現學生身上閃現的真、善、美的火花!
(作者單位: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劉海粟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