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妹
《語文課程標準》對小學低年級的寫話提出了明確要求,要求學生“寫自己想說的話,寫想象中的事物,寫出自己對周圍事物的認識和感想……”這就要求教師要積極創造各種機會,調動學生說話寫話的興趣,讓孩子體會到說話寫話的成功給他們帶來的成就感、喜悅感,從而培養學生“勤于動筆,樂于表達”的良好習慣,為中高年級的寫作創造精彩的奠基石。
一、在識字教學中,激發說話的興趣
說話是寫話的前提,只有抓話說,才能促進寫,沒有詞匯,便沒有了語言形成的基本材料。在識字的教學中,我堅持不懈地讓學生給漢字“交朋友”進行組詞,使之不斷積累詞匯。我采用“遍地開花”的形式,讓每個學生都有機會參與。為了讓學生說好一句話,除了要求學生把話說完整外,還要讓學生說得具體、生動。如:指導學生進行給句子“添枝加葉”的練習。如把“山上長著大樹”擴充成“高高的山上長著許多碧綠的大樹”。讓學生進行比較,體會句子的豐滿與生動。長此以往,學生能把話說得有血有肉了,自然就能把說的話寫下來。
二、在閱讀教學中,激發寫作的愿望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有意識的引導,往往會激發出學生寫作的愿望。如在教學《問銀河》課文內容時,引導學生發現每段課文的特點:“銀河呀,在你 ? ? ? ,有 ? ? ?嗎?有 ? ? ?嗎?”讓學生模仿句子,用自己的話說一說。學生興趣盎然,紛紛表達出自己獨特而又豐富的想象。又如學完《狐貍和烏鴉》一課后,創設情境:“自從被狐貍騙走了那塊肉以后,烏鴉后悔極了。有一天,烏鴉又得到了一片肉,正巧又碰到了那只狐貍……”頓時,學生們小手林立,有的說:“烏鴉吸取了上次的教訓,無論狐貍說什么好話,都沒有張口。”有的說:“烏鴉不但沒有受騙,還把狐貍引到了河水里,讓狐貍也上了一回當。”還有的認為:“狐貍又說了許多奉承話,烏鴉太笨了,居然第二次又被騙了。”通過交流與表達,孩子們體會到了學習的快樂,也為學習寫話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三、靈活處理教材,讓說話內容更切合實際
教材中提供的材料,具有較強的科學性、系統性,但部分內容有時令、地區或操作性的局限性。因此,教師可以從實際出發,更改教材中的部分寫話內容,也可以適當補充內容,讓寫話訓練的內容更加切合實際,豐富有趣。
如蘇教版二年級下冊“口語交際”中的一個話題是,一位解放軍叔叔在馬路上向小朋友打聽一位老師并請他帶路的過程。對于這樣的事低年級學生不一定感興趣,生活中他們也可能接觸不到,因此把此次說話的內容換成:有一位剛入學的一年級小朋友不認識學校的圖書室,他向你問路,你會怎么告訴他呢?還可以讓學生親自走出教室實踐一下。這樣,把訓練內容與生活經歷聯系起來,更好地激發他們寫話的興趣,培養寫話的能力。
四、豐富課外生活,調動學生的寫作欲望
生活是語文學習的源泉,教師要引導學生關注周圍的人和事物,并讓他們參與各種課外活動,強化語言表達能力的訓練。
秋天來了,我帶著孩子們在校園里找秋天,孩子們把找到的秋天情不自禁地告訴老師和同學們:“秋姑娘來了,大地媽媽的頭發被染成了黃色。”“一片片樹葉像一只只蝴蝶在飛舞。”“桂花露出了笑臉。”……
大課間20分鐘里,我和學生一起做“老鷹捉小雞”的游戲,游戲結束后及時讓他們說說我們剛才怎樣玩的,“老鷹”怎么捉的,“小雞”表現得怎樣。組織學生玩吹泡泡,讓學生在愉悅的氛圍中說五彩繽紛的泡泡。學生饒有興趣,說話爭先恐后。這時我發現,孩子們對生活和事物的觀察很獨特,老師如果多加引導和訓練,對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是十分有益的。
五、賞識與鼓勵,燃起學生的寫作熱情
“之者不如樂之者,樂之者不如好之者。”寫作也是一樣,特別是低年級學生,不能在作文起步階段寫作積極性就受到挫傷,否則將會對他以后的寫作產生很大的負面影響。因此每次習作評講時,我都以激發寫作興趣為主,對學生是“鼓勵,鼓勵,再鼓勵”。
由于低年級的寫話沒有統一的模式化的要求,老師可采用自愿的原則,只要愿意寫,不管質量如何,都給予表揚,讓他嘗到寫作的甜頭。在批改時,對于一般的語句,也要善于發現他們的閃光點 ,讓盡量多的孩子受到表揚:題目起得好的,寫在黑板上給大家借鑒;詞語用得好的,加個★;句子寫得好的,做上標記,讓孩子們讀,老師和學生一起賞析。這樣,極大地激發了孩子們寫作的熱情,愿意寫作、樂于寫作的孩子越來越多。
興趣是先導,在低年級學生寫話能力的培養中,激發說話寫話興趣是第一位的。教師要想方設法讓學生想寫、愿寫、愛寫,讓孩子體會到說話寫話的成就感、喜悅感。長期堅持寫作,并養成良好的寫話習慣,從而為整個小學階段的作文教學打下一個良好的基礎。
(作者單位:江蘇省儀征市新城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