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海平
本人從事小學體育教育教學工作十多年,針對小學體育課中的如何提高小學生運動參與興趣一直有著自己的想法,在平時的教學中不斷實踐、探索、積累。
一、提高興趣要突出活動內容的多樣性
低年級學生對體育課的興趣要遠遠高于中高年級,在高年級集隊時總發現少幾個學生,問明緣由,不是他們不喜歡體育課,是覺得現在的體育課很無聊。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狀況,很大程度上是教學手段的單一,還有就是教學內容的死板,這些已不能滿足學生的需要。我們有些體育老師為了省事,還在沿襲傳統體育課程的教學內容,教學手法基本屬于半封閉的,學生在課堂中很難有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學生們對體育課也就可上可不上。
比如我在教學“水平一”單、雙腳跳。傳統的教法是讓學生站在線上,一隊一隊的跳,沒跳兩次,學生就已經不耐煩了。要想突出活動的多樣性,那么在備課上一定要做足功課,我動手做了幾個青蛙、袋鼠的頭飾,在課中,讓每隊的第一個小朋友戴著頭飾,學著青蛙跳荷葉,荷葉是讓學生用自己的短繩擺出荷葉的形狀。青蛙跳之后可以讓學生嘗試著模仿袋鼠媽媽跳。這樣有效地優化了本節課的活動內容,增強了跳躍練習的樂趣,提高學生的練習興趣。
二、提高興趣要突出活動形式的合作性
作為一名小學體育老師,我們每天面對的是一個個陽光活潑的小朋友,單一枯燥的體育教學只會束縛他們。因此,我們要優化教學組織形式,給孩子們一個能合團結合作的氛圍,解放學生手腳,讓孩子們自主探索,發揮想象,大膽創新。
我在執教“水平三”疊羅漢一課中這樣設計:1.教師介紹學習內容,學生觀看疊羅漢圖解,教師講解;2.學生6人一組,分組嘗試練習,教師巡視指導;3.反饋練習情況,小組展示動作造型,并結合動作進行討論;4.鞏固深化練習,在注重動作造型穩定性的基礎上進行創新和拓展性練習;5.展示學習成果,各組輪流展示動作造型,并進行評價。
三、提高興趣要突出活動過程的體驗性
由于體育學習的特殊性,體育教學中首先要關注學生身體的體驗性,這決定著學生對動作技術的學習,都要經歷自身感受,每一次自身感受都將會引起學生心理過程的變化,這種心理變化就是通過體驗而達到的認識目的。其次要關注學生心理的體驗,體育教學過程中學生的心理體驗比較豐富,通過心理體驗可以讓學生感受生動的問題情境,讓學生在身臨其境中增長實踐能力,從體驗中認識世界和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并能從良好的心理體驗中產生再次的學習需要,這使學生對新的學習產生強烈欲望,很大程度上也就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比如我在執教“水平一”郊游一課,這樣設計:
1.教師語言誘導,構思郊游活動情景,激發學生活動興趣。
2.郊游行走途中進行隊列練習,并用《郊游》歌曲音樂伴奏,然后引導學生想象,并模仿農民伯伯勞動的情景,以及小動物活動動作,進行準備活動的模仿操練習等;引導學生模仿小白兔、小青蛙跳,然后結合立定跳遠動作進行教學。
3.郊游活動到達郊游活動地點后,結合幫助農民伯伯采蘑菇的情景,開展采蘑菇游戲接力活動。
4.郊游結束教師結合活動情況進行總結評價。
以上案例將體育課堂教學活動與學生郊游情景的有機結合,使體育課堂教學活動更接近于學生的生活實際,以促進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體育活動,從體育教學活動中體驗生活,從而使學生從活動過程中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這對于激發學生參與體育活動的興趣,享受體育活動的快樂具有重要意義。
四、提高興趣要突出活動評價的主體性
新課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主體在活動中的行為表現往往取決于教學評價的合理性。因此,評價不是消極地對教學結果進行衡量和描述的活動,而應是積極地促進教學過程,使學生加深對教學內容的掌握和改進教學方法的重要手段。
每學期開始我都在教一年級的廣播體操,當一節廣播操學完,學生都能基本掌握動作要領并能完整練習時,這時將學生分成四組輪流展示,一組展示,其他三組觀看,做完后讓其他各組的學生說說該組中哪個同學做得最好?并說出好在哪里?以及哪個同學動作還需要改進?并指出哪個動作需要改進?
以上案例進行分組展示評比,并且讓學生相互評價,這樣有利于培養學生主體的責任意識,同時也能夠讓主體通過評價體驗到參與活動的樂趣。首先,能夠促進學生以積極認真的態度參與展示;其次讓學生進行評價,不僅使學生加深了對所學動作的理解,而且有效地促進了學生主體參與的整體性。因為在這一過程中,學生既要細心觀察動作的正確與否,還要認真思考進行語言的組織和表達。
真教育,是不放過花葉上針尖大的蟲眼,因為熱愛春天,所以熱衷提醒,真教育的使命,乃是讓人變得更好,讓世界變得更好。
(作者單位:江蘇省濱海縣第二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