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輝
在實際教學中,有些地方,有些教師仍舊是去年的教案今年用,今年的教案明年用,你用我用他用大家用;備學生,鉆課文,研教法等,只是唱唱高調而已。其實,要提高語文教學質量,培養創新人才,推行素質教育,備課是起點。
著眼于單元整體,精研一課,注重能力培養
一般地,每單元由講讀課、課內自讀課、課外自讀課組成。往往講讀課,教師講;課內自讀課,教師也講;課外自讀課,教師還講。講講講,講得聲音沙啞,唾沫橫飛,學生成為了真正的觀眾,教師則成為了講壇的“霸主”。教師為了有話可講,講全,講透,教案密密麻麻地寫了一本又一本。費時費力,事倍而功半,學生為何不“認帳”“賞臉”?
葉圣陶先生曾說:“教師之為教,不在全盤授予,而在相機誘導。”在教學中,可著眼于單元整體,精研一課,注重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首先,研究語文教材的編排,課與課之間如何銜接,單元與單元之間如何照應,各年級如何側重,那么,我們在教學中就應該瞻前顧后。對教學內容的整體調控應該處理好篇與單元、篇與課本、篇與學年總體學習目標等關系,還應該注意學習內容與學生素質發展的關系。前后照應,相機發展,螺旋推進,以達到學生知識水平與語文能力共同發展的目標。其次,研讀本單元所有課文,理解編者的意圖,看編者是怎樣把它們編在一起的。要教給學生什么知識,培養什么能力,教師來探索、挖掘。然后選一典范課文,不管自讀課,還是講讀課,落實知識點,扣住能力點,突破重難點,研究教法,備好學生,舉一反三,由此及彼,真正起到示范作用。至于本單元其它課文,少講或不講,關鍵引導學生自學,培養自學能力,還學生真正主體地位。
著眼于教師集體,分工合作,上好大課
目前,學校規模,小點的一個年級幾個班,大型的一個年級十幾個班,這樣,同年級的語文老師少則幾人,多則十幾人。常言道,集體的力量是無窮的。既然有這么多的語文老師,為何不發揮集體的智慧?要求每位教師,課前制課件,課課創新,這顯然不現實。假如要求每位老師一冊書三至五課做到這點,群策群力,是能輕松完成的。
新學期伊始,同年級的老師,吃透大綱,深鉆課本,然后把整冊書的重點篇目分給老師提前著手準備。每位老師初步寫出教案,設計課件,接著說課大家評,取眾人之長,再重新設計教案并試講,大家再評,再形成正式教學方案,最后輪流為年級上好大課。這樣省時省力,事半功倍,何樂而不為?
著眼于課文教法,力求變化,培養興趣
時下一些語文老師習慣把一篇文質兼美的課文化“繁”為“簡”,把個性鮮明的文章“過濾”成毫無特色的框架結構,把富有情趣的語言“梳理”成組合規范的文字,把豐富靈活的內容“洗練”成聯系緊密的內容提要,把深刻雋永的意蘊“提煉”成簡單明白的段落大意和簡短空洞的中心思想等。好端端的文章被皰丁成“骨架”是“骨架”,“肉”是“肉”,“皮”是“皮”,哪里還有優美動情的文章呢?總之,語文教學是活潑的。既然如此,為何教師不花點心思,吃透教材,探討教法?為何要把表演課、朗讀課、辯論課、討論課等課型,拒之于千里之外呢?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知之者。”為了讓學生愛學、樂學語文,不妨根據課文內容研究教法,力求變化。這樣學生才會覺得語文學習有滋有味,學生自然而然就會樂學、好學,從而終身學習語文。
備課是語文教學的起始階段,惟有從備課開始求新求活,才有可能讓整個語文教學新起來,活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