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玲玲
【摘要】隨著教育事業的不斷發展,教師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也發生了一定的轉變,教師越來越注重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和在課堂上的參與度。英語課程是縣級中學教育中的重要課程,教師應積極尋求提升學生興趣的方法,增強學生在英語課堂的互動性,以實現教學效果。本文就激發學生興趣,提升縣級中學英語課堂參與度方法進行了研究探討。
【關鍵詞】興趣 ?縣級中學 ?英語課堂 ?參與度
【中圖分類號】G633.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11-0089-02
現階段很多縣級中學的英語教育模式還停留在教師單向傳遞知識的過程,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溝通交流有限,教學過程枯燥乏味,使學生逐漸喪失了對英語學習的欲望。因此,教師應采取多種方法,激發學生興趣,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提升課堂參與度,提高教學質量。
一、縣級中學英語課堂現狀
縣級中學的教師素質有限,很多英語教師的教學觀念和教學方法都相對陳舊,再加上縣級中學資金十分缺乏,無法經常安排教師外出學習,使教師的知識水平、思想觀念等得不到及時的更新,只能按照傳統的教學方法繼續進行英語教學,無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導致學生學習效果難以提升。
新課標和新教材與現行高考的聯系并不緊密[1]。而傳統英語教學方式則能夠適應應試制度,教學模式也更容易實施。我國各中學尤其是縣級中學,受應試教育的影響極大,再加上現階段對學校和教師的績效考評,都是以升學率為標準,導致教師在進行英語教學時,過分追求學生考試成績,堅持傳統教學模式,忽略了學生的課堂參與度。
二、提升縣級英語課堂參與度的措施
(一)營造愉悅的學習氛圍
愉悅的學習氛圍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對英語學習的興趣,增加課堂參與度。在教學過程中,縣級中學英語教師應充分了解學生現有英語水平和學習能力,利用幽默的語言技巧,引導學生進入新課程的學習,鼓勵學生主動參與到教學活動中,營造一個輕松、愉悅的學習環境。
例如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try your best、good job、nice work、try again等具有鼓勵性的語言激發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積極性,提升學生自信。學生的自信來源于學到的東西[2]。教師應為學生提供更多展現自己的機會,例如在英語課堂上,教師可以適當向學生提出問題,鼓勵學生回答,在學生表述的過程中,教師應允許學生出現口語錯誤,在學生全部表達后再進行糾正,并給予一定的鼓勵,使學生在課堂參與中實現自我、提升自信。
(二)采用生動趣味的教學方法
傳統的教學方法相對枯燥,無法激發學生的興趣,因此,教師應積極尋找更為生動、趣味的教學方法,提升學生學習積極性,增強課堂參與度。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充分了解學生的興趣、愛好,采用學生喜愛的教學方法。縣級中學教學資源相對缺乏,教師可以通過豐富的教學活動提升學生興趣。例如挑選較為簡單的英文歌曲讓學生學習,通過自主學習了解歌曲的含義,進行拓展學習,并用英文在課堂進行簡單的敘述?;蚴菍W生進行分組,要求每組學生都要根據課文內容編排英語短劇,并在課堂上為全班同學表演。
中學生的好勝心較強,教師可以利用這一特征,組織英語競賽活動。例如在學習了情態動詞“can”后,教師將學生進行分組,要求每組學生在規定時間內想出五句包含“can”的英語句子,并在最后進行統一評定,對于句子最準確、形式最多的小組給予一定獎勵,其他小組也給予適當的鼓勵。這種方式能夠有效活躍課堂氣氛,使學生之間形成良性競爭,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提升課堂參與度。
(三)創設互動語境
情景交流的運用能提高語言表達的能力[3]。由于學生處于母語為漢語的環境下,縣級中學的英語交流平臺也十分缺少,學生能夠接觸英語的機會并不多,因此,教師應在教學活動中盡可能多的運用英語對學生進行評價、維持課堂秩序、與學生進行直接交流,為學生參與英語課堂活動創設互動語境。
并利用情景教學的方式,設置較為貼近現實生活的情景,為學生分別安排相應角色,使學生能夠自然而然的融入到情景之中。例如安排兩名同學模擬打電話的情景,或是要求學生扮演教師的角色。通過真實語言環境的營造,為學生提供參與課堂教學活動的機會,并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對學生表情和行為的觀察,了解學生想法,調節教學方式,合理利用非語言行為。例如用眼神進行暗示性表揚,提升學生的自信心和主動性,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有效提升學生的課堂參與度。
現階段的縣級中學英語課堂中的學生參與度不高,教師應充分利用現有資源,并轉變教學觀念,尊重學生主體地位,營造愉悅輕松的教學氛圍,采用具有趣味性的教學方法,創設互動語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升學生在英語課堂的參與度,從而提高教學質量,增強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楊發祥.新課標下縣中英語教學現狀及思考[J].江蘇教師,2011,10(10):35-36
[2]歐偉.中學英語課堂互動教學探究[J].校園英語,2012,9(9):93-94
[3]謝裕富.中學英語課堂互動策略研究[J].中學生英語,2015,4(4):3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