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芳
【摘要】在新一輪的高中課程改革中,信息技術被放到了極其特殊的重要地位,而與此并存的是實際教學過程中對學生學習結果的過分重視,但是現實中對于如何進行高中信息技術課程教學評價的研究至今鮮有問津,因此,本文就高中信息技術教學評價當中的問題做以歸納分析,并提出相應的發展性評價方案,以期收到拋磚引玉之效。
【關鍵詞】高中信息技術 ?課程實踐 ?課堂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3.6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11-0120-01
一、信息技術的含義
信息技術,以下簡稱工T,指的是信息采集、理解、加工、處理、存儲、傳輸的過程中使用的方法和手段的總稱,它以擴展人類的信息功能為目的。結合時代的特點,現代信息技術手段來采集、存儲和交換信息的電子技術,主要包括通信技術、傳感技術、通訊技術和電子計算機技術。
二、高中信息技術應用的現狀
目前大部分的信息技術課都會以課堂教學實踐為主,而且很多的老師都已經在日常的教學中采用了任務驅動來完成實際的教學工作。但是因為不同的學生的認知情況是有很大差距的,對于新知識的接受程度和掌握都存在著一些能力上的差別。比如說很多學生可以在課上用較短時間就可以完成作業,而很多學生則可能在課上無法完成課堂練習任務,這就會給老師的課堂教學帶來困難。
在實際的信息技術課堂上,很多課程都是安排在電子機房進行,由于機房環境的特殊性以及老師對于學生難以形成最大的吸引力等原因,很多學生都會在聽課時分心于計算機。這種情況下就很有必要用軟件來控制學生的計算機以避免上述情況的發生。
三、當前高中信息技術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學生的學習結果過于關注
勿庸置疑,學習的結果是相當重要的,但是學習結果總是來源于學習的過程的,是學習過程的客觀反應。相對于學習結果而言,學習過程應該更加重要。但是實際的課堂評價當中,我們并未對學生的學習過程給予足夠的重視,往往忽視學生在學習過程當中表現出的努力和進步,這必然會挫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二)片面地重視智力因素而忽視對其他因素的評價
對學生的評價應該力求客觀、公正和全面,這是素質教育教育對我們的要求,能使我們實現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與進步的教育目標。但是在課堂評價當中,我們對學生甩做的評價往往只是從智力因素一個方面來做的,沒有考慮到學生的個性發展、情感、道德等其他方面。
(三)評價標準不能體現因材施教的觀點
因材施教是我們教育的基本理念之一, 這就要求我們的評價過程也應做到因人而異、因事不同。 但是,實際的課堂教學評價過于強調最終結果致使我們所制定的評價標準是恒定不變的,沒有考慮到學生之間存在差異,個性不同,即便是通過同樣的學習也可能產生不同的學習結果。
(四)評價手段過于單一
不管是理論考試,還是上機操作,我們對學生的評價工具、分析工具并沒有實質區別,不能有真實、有效地對學生做出評價。
四、高中信息技術中實施發展性評價的策略
(一)認真研究教學實際,制定有效的評價目標
實施發展性教學評價必須首先認真研究教學實際,制定有顏色的評價目標。針對當前的教育實際,遵循全面、科學和發展的原則,制定多元化的評價標準。評價標準應該從學習結果、學習過程出發,樹立學習的信心與決心。
(二)制定科學的評價內容
實施教學評價應該從明確對學生哪些方面進行評價開始,而不同學科特點不同,因此評價內容實際上也是學科特色的一種體現。在高中信息技術中實施發展性評價,就必須體現本學科的課程理念、課程內容和課程目標,既要對學生的知識與技能進行評價,也要對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進行評價,唯有如此才能體現教育要以人為本的理念。
(三)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在評價中的主體作用
教學評價的客觀性要求評價的主體必須是多元化的,學生應該是評價中的主體,不僅要讓學生進行互評,還應該讓學生對自己的學習過程進行自評, 讓學生從多方面了解自己在學習中的優點和不足。
(四)教師要充分地利用多媒體技術手段來優化教學過程
信息技術課程本身具有內容上抽象性的特點,所以傳統的陳舊的教學模式已經不能夠適應這種新型的課程。想要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在充分運用多媒體教學技術方面,可以從以下兩個角度來入手:首先,充分地利用目前市場上的許多軟件來幫助學生進行學習;其次,自己搜集素材并且自己制作課件來進行輔助教學。
四、結束語
教育信息化實際上就是信息技術在教育領域的廣泛應用,學校信息教育研究工作是學校教研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對促進中高中教育、學習的改革,減輕學習負擔具有重要意義,從實施素質教育的角度出發,我們要繼續加快改革步伐,使信息教育在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工作中,發揮其應有的作用。本文通過研究與思考,提出了一些完善、改進的方法與措施,希望對一些學校的信息化發展有所借鑒價值。
參考文獻:
[1]陳吉利著.《信息技術教學課堂管理芻議》.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08年第4期.
[2]張天元等編著.《信息技術與信息時代》.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5.2.
[3]董玉琦、劉向水.國際中高中信息技術課程比較研究[J].外國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