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磊
【摘要】在高中物理教材中,不管什么類型的內容,往往都是借助于物理模型這一基礎來向學生講述各種知識,故而可以將物理模型稱之為高中物理知識的一個有效的“載體”。在高中物理教學過程中,構建與運用物理模型的這一做法,一方面能夠使得學生獲得物理知識,另一方面更可以培養創造思維能力。
【關鍵詞】物理模型 ?高中物理教學 ?構建 ?形象化
【中圖分類號】G633.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11-0162-02
在具體構建物理模型這一活動中,往往要借助于構建程序來循序漸進地推進教學活動。本文以實際教學中“單擺”和“帶電粒子在帶等量異號電荷的平行板間的運動”兩個知識的講解作為案例,來展示高中物理教學模型構建的步驟。
一、高二物理選修3-411.4“單擺”模型的實際教學效果
(一)組織演示,分析特征,確定因素
在本課教學過程中,教師首先將單擺定位為“理想化模型”這一范疇,同時,在備課中鑒于其實踐操作過程中出現的擺球和擺線的質量差異較大、而擺線形變頗為微小、擺線長度往往遠超擺球直徑等情況,故而在實際的教學中確定以細繩懸掛的物體作為單擺的模型。而在教學過程中有意地將單擺模型擺角定位為5°以下,由此來使得“擺球”的體積和質量對振動周期產生的影響加以忽略。而要將這一整體系統以單擺模型的形式來加以“抽象化”的話,在這一過程中,本人設定了一個令學生觀察“系列演示實驗”的教學片段:
①擺線長度相同,但擺球質量一大一小的兩個“單擺”的擺動特征; ②擺幅有差異(均小于5°),但擺線長度相同的兩個“單擺”的擺動特征;③除了擺線長度有差異外,其他都相同的兩個“單擺”的擺動特征。
這一系列的演示實驗所獲得的實際教學效果,則是使得學生形成對“理想化模型”——單擺的一個簡單認識。
(二)合理抽象,理論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