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匡 白倩
【摘要】本文重點寫了模型制作教學法的實效性,闡明了模型教學法的實施方案。經過多年對模型制作教學法的實踐與研究,證明了它是以改變學生行為為最終目的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教學手段。
【關鍵詞】模型制作 ?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11-0220-01
1.模型制作教學法的預期效果
模型制作教學方法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教育手段。它符合“面對問題——認識問題——解決問題”的認識與實踐模式,有助于探索問題與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此外它還拓展了學生的視野與思路[1],增強學生的動手能力。模型教學發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1.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模型制作教學法打破了傳統的講授模式,改變課堂中出現的枯燥無味、死記硬背、紙上談兵的現象,采用傳授理論、動手制作、解決問題等多角度的雙邊交流的方式,注意觀察和掌握學生的解決制作問題和理論問題的能力。
2.可以減弱知識難度增強理解能力;模型制作可以把抽象的理論、概念同具體的事物之間建立起一種聯系,從而把抽象的概念具體化、形象化,使學生在單位時間內最大限度地掌握知識,提高學習效率。
3.可以真正的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模型制作這種教學教學方法重在動手,所以,當學生在學習了理論知識后就要付諸實踐,在實踐過程中我們要求學生必須認真、嚴謹、完美的把模型制作出來。因此,在做的過程中培養了學生實事求是的學習態度,細心嚴謹的做事風格,天馬行空的大膽想象,進而提高了學生的整體素質。
4.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能力;學生在模型制作的時候充滿了活力,整天加班,自己查資料,主動問老師,遇到材料問題自己上網查,碰到制作困難自己會借工具,安裝時盡可能的使各部件配合完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充滿激情,充滿活力。模型制作教學法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獨立思考能力。
5.培養學生個人自豪感和團隊意識;例如:(1)把一個班的學生分成四組,每組8-10人。這樣分組可以激發學生的競爭意識。(2)每組選一名具有領導才能的小組長,在開題前四小組各自制定出自己的隊名、口號和隊徽。這樣做可以提高隊員們的團隊歸屬感和集體意識。(3)制作過程中每組要定期匯報工作,這樣可以起到督促的作用。(4)制作完畢后舉行一個大型的答辯會,這樣做既可以讓學生把理論知識和時間結合起來,更可以全面的升華學生們的自豪感和團隊榮耀感。
2.模型制作教學法的具體實施
如何落實“模型制作教學法”?怎樣才能實現預期的效果?我們應該以教學大綱為核心,深入地鉆研領會教材,充分地利用教輔材料,把握知識發展的前沿,充分突出“模型制作法”的特征,真正發揮其立體功能。
2.1 提高教師自身素質
“引導每一位教師走上從事研究這條幸福的道路上”(蘇霍姆林斯基語)[2]全面實施模型制作教學法。具體做法如下:
2.1.1 加強管理。成立以教研室主任掛帥,全體成員參與的模型制作研究課題組,統一部署、列入計劃、保證時間、形成制度,抓活動、抓檢查、抓評比,確保實驗健康進行。
2.1.2 定期培訓學習。以學科組為核心,堅持每月一次模型制作理論培訓學習,每兩周一次集體討論研究。每位老師所教授的課程都不相同,確定每位老師在本學期的模型任務。
2.1.3 樹立典范。請教學效果明顯的教師現身說法,講公開課。相互學習。
2.1.4 建立激勵機制。我們經常進行教改論文評優,課堂教學評優活動,以競賽促提高。
2.2 在教學策略上下功夫
“運籌帷幄,決勝千里”,正確制定教學策略至關重要。教學策略的核心是使學生變“被動接受”為“主動吸收”,激發學生的學習情趣。
例如我原來在講解循環流化床鍋爐的第五章,物料循環燃燒系統;第六章,自然水循環系統與蒸汽凈化;第七章,過熱器與再熱器;第八章,省煤器與空氣預熱器,思路清晰、語言流暢、情緒飽滿、板書工整。然而90分鐘過后,卻驚奇的發現同學們目瞪口呆、精神低糜、反應遲鈍、一臉迷茫。這種狀況不但消減了我講課的積極性,還使繼續講下去的內容變得毫無意義。能不能換一種方式改變這一切呢?后來我發現這幾章全部都是設備性質的課程,于是我決定改變教學策略,我決定每講一部分內容就伴隨的模型的制作,每節課安排20分鐘講授結構,然后花40分鐘時間進行模型的制作,最后花20分鐘進行答辯,每組學生必須在課堂中講授他們制作鍋爐的方法,結構及優缺點,老師然后在每組學生中抽調幾名同學進行提問。課堂最后花10分鐘時間進行總結。
自從采用了這種方法后我發現學生每節課都會主動的預習課本知識,以期望在課堂的模型制作的過程中能領先其他同學一步,進而使自己的模型能夠做的更加完美,而且課余時間好多學生也自發的把課堂中沒有做完的部分完善了,這樣就把學生的被動學習變為了主動吸收,正所謂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樂知者,學生喜歡學習,自然讓學習效率無限的擴大。
參考文獻:
[1]董桂平, 淺談語文教學中的立體教學法,摘自百度
[2]張建峰, 立體教學模式的實踐與研究,摘自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