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若蘭
語文課重要的教學任務之一是培養學生語言能力,而低年級段是培養語言能力的最佳時期,為此,我在這方面進行了初步的探索。
一、讓學生言之有物
低年級的學生心理發展水平較低,抽象思維能力尚未形成,要他們口述一件事情的經過或某一事物的特征是比較困難的。因此要培養學生的語言能力,教師首先要根據學情,重視直觀教學,創設情境,使學生的思維、情感等心理活動有一定的物質依托,讓學生有話可說。
1.借助課文插圖
新課程實驗教材大都圖文并茂,特別是插圖,色彩鮮艷,形象生動逼真。學生信息的獲取,很大部分是通過觀察這些插圖,然后進行想象,聯系說話。《蜻蜓和螞蟻》一課中,讀題后,我先讓學生借助插圖進行想象說話:“當時天氣怎么樣?它們之間發生了什么事?假如你是蜻蜓你會怎么做?”最后讓學生用自己的話連起來說一說圖上的內容。有研究表明:“感知的材料越生動,記憶的表象就越清晰,想象則越充實。”課文中這幅插圖,能幫助小學生想象,使學生的言語能力憑借想象的翅膀,超越教材的本意,培養了學生的語言能力。
2.填補課文空白
有些課文在敘述和描寫中會留下一些空白,無疑給學生提供了自由想象的空間,給學生提供了展示自己語言能力的一個平臺,有利于培養學生語言的完整性和合理性。
在《烏鴉和狐貍》一課中,烏鴉和狐貍三次對話,當讀到這兒時,你有什么發現?學生眨眨小眼睛,略作思考后問:狐貍為什么會說三次好話,烏鴉才上當?烏鴉的心情是什么樣的?狐貍叼到肉后會怎么樣?學生把自己扮成烏鴉和狐貍,一邊表演一邊說話練習。這樣既培養了學生的想象能力,更使學生有話可說,言之有物,培養了學生的語言能力。
二、讓學生言之有序
言語的條理性和準確性是培養學生語言能力很重要的一環,它建立在觀察事物周密性的基礎上。要使學生的思維有條理、有次序,教師就得讓學生認真細致地去觀察,并逐步教給學生觀察的方法。要讓學生懂得,觀察的次序可以從上到下,也可由下往上;可以由遠及近,也可由近及遠……
在《東西南北》說話課上,我有意識地作了關于介紹“方位”次序的指導。學生全神貫注地按教師指導的去觀察。為幫助學生理清思路,我提供了一些方位詞、句式,使學生表達得確切,說得連貫、通順。學生在各自練、小組內試說的基礎上,都爭著舉起手來表達。有的從前說到后,有的從左說到右,有的從上說到下,說得順序雖各不相同,但說得有次序,培養了言之有序的表達能力,發展了語言能力。
三、讓學生言之有情
要讓學生做到言之有情,必須給學生創設情境,讓學生身臨其境,激發學生的情感。
《媽媽的愛》是一篇寫贊揚媽媽的文章。說話前我先讓學生在組內說說,小組內交流。說說:“在平時的生活中,媽媽是怎么愛我們的?說說平時媽媽愛我們的事例。我們是怎么愛媽媽的?在母親節里為媽媽做了什么?”然后讓學生匯報、交流。有的學生說,感謝媽媽,跟媽媽道歉,怎么樣愛媽媽。這樣學生有了實感,都用語言表達了對媽媽的愛和感恩。學生都用自己的真實情感說了他們和媽媽的事例,在不知不覺中他們的語言表達也動情了。
四、讓學生言有個性
要使學生語言富有個性,教學的關鍵是不斷啟發,鼓勵創新。《與眾不同的麻雀》,在討論你是被救的麻雀,你會對那只與眾不同的小麻雀說些什么?學生想出了好多種情境:有的說感謝,有的說道歉,有的說從小麻雀身上學到了寬恕、善良、不記仇……這些都是學生自己總結出來的。說得有個性、有條理,培養了學生的個性。
總而言之,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是語文教學中的一項重要任務,它關系到學生的寫作能力以及各方面的發展。作為教育工作者,要以滿腔熱情關愛學生,以和藹的態度親近學生,和學生直接交流,讓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充分展示自己才華的機會,讓每個學生都在任何一種機會中得到語言表達能力的鍛煉,不斷提高人際交往中靈活機智的聽說能力和待人處事的能力。
編輯 韓 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