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海峰
在數學教學中,教師向學生講授的知識和解決問題的方法當然應該絕對可靠,可是在教學過程中的某些環節,教師巧妙地設計一些“陷阱”,誘使學生“上當”,失誤出錯,再利用這些契機實現既定的教學目標,從而讓學生“上心”,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下面介紹幾個案例來看看聰明老師的妙招吧。
第一招:一波三折,自找門路
案例1:在教學“角的度量”時老師設計了這樣的練習:
“猜猜,下面的角可能是多少度?”
1.角的一條邊指向右邊的20度、30度、50度,另一邊不給出,學生猜測20度、30度、50度后,教師出示另一邊正對著零刻度線,學生成功通過。
2.角的一條邊指著60度,另一條邊暫時不給出,學生猜測60度后,教師出示另一條邊(指反方向),學生連呼上當。
3.角的一條邊指著70度,另一條邊暫時不給出,學生冷靜猜測:這個角可能是70度,也可能是110度,教師出示:角的另一條邊不是指向零刻度線,學生再呼上當。
思考:這位老師在教學中不怕學生出錯,設計每一個問題時應該說都蘊涵著豐富的思考價值,直指本課所學新知:如何準確地用量角器度量角的度數,學生在一波三折的思維波瀾中不斷經歷著認知結構的失衡與平衡,“角的度量”的認知難點被成功突破,思維能力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不斷提升。
第二招:巧借測試,追根究底
案例2:在學生認識了物體的正面、側面和上面后,接著教師要讓學生體會到:觀察的位置不同,觀察到的結果也不同。于是教師別具匠心地設計了一個小測試(教師事先在帶來的教具圖書箱的兩側分別寫上班級和生產教具的單位,使圖書箱擺放的位置正好只能兩邊的同學發現這個秘密,而中間的同學不能發現)。
師:現在我們來做一個小測試,不過身體要坐正,頭不能左右晃動,聽清楚老師的問題,知道答案先不說,舉手告訴老師行嗎?
生:行。
師:測試一,這個圖書箱,你知道是哪個班的嗎?
生:六(6)班的。(左側同學回答非常快)
師:是嗎?(這時師請坐在右側的同學到圖書箱的左側驗證,得到生的認可)
師:測試二,你知道這個圖書箱是哪個廠生產的嗎?
生:金獅教具廠生產的。(右側同學回答非常快)
師:(故意走到坐在中間位置的同學面前)怎么回事?不舉手?(此時學生紛紛舉手發言非常踴躍)
生1:(迫不及待地)因為我們坐在這里看不見兩邊。
生2:老師這個測試有點不公平,我們坐在中間根本看不到。
師:大家發現了什么呢?
接著讓學生討論得出結論:觀察的位置不同,觀察到的結果也不同。
思考:在這個環節的處理上教師巧妙利用小測試,一方面給學生營造了寬松的學習氣氛,同時教給學生正確的觀察方法,另一方面學生在不知不覺中進行了新課的探索和學習,很自然地去追根究底,這點尤其體現了老師故意裝糊涂問中間同學“怎么回事?你們怎么了?怎么舉手的那么少?”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個個興致勃勃,學習情緒高漲。自然而貼切地進入了新知的教學。毋庸置疑,這樣的教學設計是有效的,也是每位教師傾心追求的。
第三招:故意誘錯,喚醒思維
案例3:在《觀察物體》一課最后,教師設計了四個層次的練習和一個猜猜看的小游戲。
練習1:從正面、側面、上面觀察一個正方體,回答:
(1)出示一個正方體從正方體的正面、側面、上面看,你看到的是什么圖形?
(2)出示兩個正方體拼成長方體(橫著拼)。
指名學生演示,屏幕上同時出示圖。
師:從正面、上面、側面看一看擺成的物體,和同桌說說看到的是屏幕上的哪一個形狀。
(3)出示兩個正方體拼成長方體(豎著拼)。
指名學生演示,屏幕上同時出示圖。
師:從正面、上面、側面看一看擺成的物體,和同桌說說看到的是屏幕上的哪一個形狀。
(4)出示四個正方體拼成長方體(豎著拼)。
指名學生演示,屏幕上同時出示圖。
師:從正面、上面、側面看一看擺成的物體,和同桌說說看到的是屏幕上的哪一個圖形。
思考:在完成練習3時,教師故意設置了一個“美麗”的“陷阱”,在學生正確選擇正面和側面圖形之后,師:“那我知道了側面肯定選2,同意老師看法的舉手。”(生一開始受思維定式的影響近90%的同學贊同老師的觀點)停頓幾秒后,其他未舉手的同學發現“上當”了,紛紛“抗議”和老師爭論了起來,最后通過拼搭驗證學生的觀點是正確的。師又提了一個問題:怎樣拼側面看就是選2呢?這樣的設計妙在學生不經意間掉進老師設置的“陷阱”,進一步集中了注意,喚醒了思維。有力地培養了學生動腦的習慣,不上“想當然”的當。
第四招:自相矛盾,辨清事實
案例4:教學“軸對稱圖形”
師:想不想知道以前學過的圖形,哪些是軸對稱圖形?請同學們打開信封,拿出表格與圖形,通過折圖形完成表格內的填空。(老師設計的表格里內容涉及“圖形名稱”“是不是軸對稱圖形”“有幾條對稱軸”三項內容)
結果,各小組在匯報的過程中,對于三角形是不是軸對稱圖形分成了兩種意見:一種認為是,另一種認為不是。
師:誰是誰非,大家來個辯論賽吧!認為是的是正方,認為不是的為反方,現在,兩方選代表上臺陳述理由吧。
生:(正方)大家請看,我們組的三角形經過對折,折痕兩邊能完全重合,證明三角形確實是軸對稱圖形。
生:(反方)同學們看好了,我們組的三角形折來折去,折痕兩邊就是不重合,說明三角形不是軸對稱圖形,不信,你試試!(反方發出了挑戰)
此時很多學生都發現了問題紛紛舉手要說出自己的想法,因為他們發現,老師放在信封中的三角形是不一樣的,原來等腰三角形是軸對稱圖形,而非等腰三角形不是軸對稱圖形。
思考:上述案例中,老師在信封中放入不同的三角形,別具匠心地設置了自相矛盾的“陷阱”,在學生進入圈套后,老師從容地引導學生展開辯論,在辯論中,正反兩方的學生情趣高昂,結果學生不僅發現了“秘密”,解決了矛盾,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還發現了等邊三角形應有3條對稱軸的新問題,可謂“碩果累累”。
“懶”教師帶出“巧”學生,此話一點不假。現在的教育改革,我們的老師不妨都學會做個“懶”教師,對于學生的問題不用忙著解答,老師就是知識的傳遞者,在不斷地接學生拋出的“繡球”,學會傳遞繡球,通過教育智慧——精心設計與思考一些妙招數,把繡球再次拋給學生,最終讓學生自己去解答困惑,在“上當”中“上心”,從而品嘗收獲的喜悅。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