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春華
教育心理學指出:在學生主動參與學習中,就諸多非智力因素而言,情感因素是至關重要的。這正如列寧所說:“沒有人的情感,就從來沒有也不可能有對于真理的追求。”同理,沒有其內在情感的驅使,也就不可能有參與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時代發展到今天,未來的文盲,已不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不會學習的人。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教學生學會學習、主動學習是至關重要的。教師必須重視創設語文學習的情境,將情境創設滲透于課堂字、詞、句、段、篇、聽、說、讀、寫的訓練中。讓學生在情境的氛圍中,激發興趣,主動學習。
一、在導入時創設情境
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首先應從導入新課開始。優美動聽的音樂,能使學生很快地進入學習的情境;在教學一些可以配以圖畫的課文時,運用直觀形象的教學圖片進行導入新課,也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很快進入學習的情境;有些課文在引用與課文內容直接相關的或有聯系的故事導入新課,也是一種很好的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方法,也能很快把學生帶入學習的情境內。無論使用哪一種方法,都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收到很好的教學效果。
二、在朗讀訓練中創設情境
俗話說得好: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與趣的激發有賴于讀。因此,教師在指導朗讀的過程中要善于引導學生進入情境,讓學生用適當的語調來表達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在閱讀中把語言文字所產生的藝術效果展現出來,自然而然地形成學生在語言情趣的氛圍中主動學習的局面。例如,在指導朗讀學生《桂林山水》中描寫漓江特點的語句時,教師可用多媒體視頻將學生帶到課文的情境中,讓學生充分體驗漓江的水“靜”的感覺后,和學生一起尋找適當的語言來表達自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形成讀法:“漓江的水真靜——啊”輕輕地拖長聲音,給人以靜的感覺;“漓江的水真清——啊”聲音稍高一些,但又要讀得輕一些,好像看到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綠——啊”聲音可以響一些,給人明快的感覺。讓學生感覺隨著小船蕩舟漓江,感受祖國山川的無限風光,引起學生情感的共鳴,自然就能激起學生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壯麗之情?!皶x百遍,其義自見。”在情境中朗讀,能讓學生積極參與,最大限度地發揮主觀能動性,使其樂于朗讀,勤于朗讀,進而善于朗讀。
三、在操作演示中創設情境
好動是孩子的天性,我們要創設機會讓學生動手操作演示,變被動接受為主動探索、主動求知,在愉悅的氣氛中獲得知識,發展智力,培養能力,享受成功的樂趣。在教學《趙州橋》一課時,課文中的“拱形橋洞的設計是一個創舉”是學生理解的難點所在。為了突破這個難點,我們可以設計一個小實驗:用一根塑料小棒當橋面,兩頭“架”在兩個“橋墩”上,讓學生在“橋面”上放置石塊,結果橋面下塌。然后把塑料小尺彎成拱形,讓學生重新放上石塊,“橋身”卻紋絲不動。為此,學生驚奇地睜大眼睛,好奇地思考其原因。討論后得出結論:曲面能承受更大的壓力。接著,教師因勢利導:你們看了這個實驗,聯系趙州橋的設計有什么感想?這時學生深深地嘆服李春的聰明才智,敬佩古代勞動人民的偉大。小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弱,形象思維能力強,這些操作演示就是把抽象的語言還原成形象的表象,還原成活生生的生活,學生易于接受,易于理解。再如,教學《詹天佑》一課時,第六自然段詳細寫了“設計人字形線路”讓火車爬上陡坡的內容。我就在黑板上畫一草圖,讓學生讀課文,指名一學生到黑板上用兩支筆根據我的描述進行表演。通過教、演、學的三邊活動,扣住了學生的心弦,讓學生知道了詹天佑的杰出才干。此時的學習情緒處于最佳狀態,學生渴求知識,探求究竟的主觀能動性就能極大地調動了起來。
四、在語言文字中創設情境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與親?!睂嵺`表明,創設情境能通過語言文字讓學生進入課文作者所設的意境,讓學生與作者的情感產生共鳴。如,在教學《賣火柴的小女孩》一課時,我們知道作者主要通過創設大年夜一個窮苦小女孩凍死街頭的場景,來表達自己憎恨舊社會的不平等制度,同情勞動人民的感情。教師在教學中應緊緊抓住最能體現作者意境的關鍵詞句。如:“她在一座房子的墻角里坐下來,蜷著腿縮成一團?!边@句話中的“蜷”字讓學生細細品味。首先啟發學生想象“蜷”是一種怎樣的形態?然后探究為什么不用“蹲”而用“蜷”,這樣寫好在哪里?引導學生聯系上下文思考,為什么小女孩會在墻角里蜷著腿縮成一團?深究:小女孩蜷著腿縮成一團說明什么?這里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表達:你看到小女孩這時的心情怎樣?學生在這一系列的教學活動中,步步進入課文情境,層層進入作者的意境。而入境方覺親,心境情更濃,使學生沉浸在對作品的不斷探索中。
語文教材蘊含著豐富的可激發學習興趣的因素。因此在新課教學時,我們教師應注意充分利用這些因素,重視創設語文情境氛圍,有益于開闊學生視野,促進思維活躍,想象豐富,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其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活動,達到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目的。
編輯 韓 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