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曉瓊
閱讀能力是學生語文素養的構成要素,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是語文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也是每一位語文教師必須直面的難題。下面結合自己多年的教學教研積累,談談小學生閱讀能力有效提升的實施策略。
一、“口”與“手”齊動,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
閱讀習慣是提升閱讀能力的催化劑,學生閱讀習慣的好壞直接影響到閱讀的效果。閱讀分為朗讀和默讀兩種方式,二者的區別在于閱讀時是否出聲。由于默讀時不需出聲,導致閱讀教學中產生一種誤區,認為“默讀不動唇,朗讀才動口”。其實,默讀時也要動口,特別是低年級學生初學默讀時。初學默讀時,有些學生常常伴有較小聲音,這是借助讀出的聲音領會意思,教師不應橫加批評,而要逐漸糾正。至于默讀時嘴唇不停地動,這也并不是什么壞習慣,因為默讀時動口,可以鍛煉學生“咬字”的能力,有利于提高學生對字、詞讀音的準確性和清晰度。
閱讀時不僅要“口”動,還要“手”動。所謂“手”動,就是在閱讀時做到“邊讀邊動筆”。動筆的方法有很多,可以畫出課文中的重點語句,標出段中的層次;也可以摘抄優美的詞句,記錄產生的疑問;還可以在文章中作出批語。教學中要注重培養學生勤動“手”的良好習慣。
當然,學生良好閱讀習慣的培養僅靠“口”與“手”齊動是遠遠不夠的,教學中還要引導學生在閱讀時做到“眼到”和“心到”。“眼到”就是閱讀時要看清每一個字,不能如“蜻蜓點水”般跳躍式閱讀,更不能如“走馬觀花”般一目十行,以免養成不求甚解的不良習慣。“心到”就是閱讀時要靜下心來,集中注意力看文本,做到邊讀邊想,理解詞句的意思和內在聯系,不斷提出問題,以達到理解文章的目的。
二、“音”與“像”配合,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一旦對閱讀產生了興趣,就會把讀書看成是一件樂事。學生也就越讀越想讀,越讀越有激情。由此,何愁學生閱讀能力不提升,語文知識不豐富,語文素養不提高?教學中我常常采用多媒體手段,將相關的“音樂”“影像”與學生的閱讀文本相結合,創設一定的閱讀情境,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例如,在組織《桂林山水》一文教學時,我首先播放“桂林山水”的“影像”視頻,給學生以直接的視覺沖擊,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在直接感知觀察的基礎上閱讀課文,體驗對“桂林山水”喜愛的情感。
教學中,我們還可以用有趣的謎語、生動的故事、巧設的問題、競賽等方式,喚起學生的好奇、興奮、激動,使學生帶著濃厚的興趣進入閱讀情境中,為學生進一步體會文本感情打下基礎。閱讀教學中,師生應處于一個平等的地位進行讀書、討論、研究、爭辯。教師應是一名與學生平等的閱讀者,并起著積極的引導作用。
教師在教學中還要注意傾聽學生的見解,使學生在課堂上敢說愛說,甚至提出不同想法。在這種氛圍中,學生才能積極參與。還記得我在講完《麻雀》一課后進行小結時說:“讀了這篇課文,從麻雀奮不顧身搶救小麻雀的記敘中,我們感到了那種偉大的母愛。”話剛落,一位男同學立刻舉起手,大聲而認真地說:“老師,我不同意說母愛,因為課文從頭到尾都沒有寫老麻雀是公還是母的!”我聽后馬上笑著說:“你讀得很認真,想得也好。老師的概括,看來不準確,那么怎么說才確切呢?”課堂又一次活躍了。最后,學生總結出:這篇課文表現了一種親子之情。在這種寬松民主和諧的氛圍中學習,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和合作精神自然而然地發揮出來了,同時也獲得精神上的愉悅。
三、“統”與“放”有度,拓展學生的閱讀空間
閱讀應是開放性的,閱讀不僅在課堂,也在課外,如圖書館、網絡等。《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這一理念揭示了閱讀教學的基本要求:以教材為媒體,實現教師、學生、文本之間的對話和交流。長期以來,教師在閱讀教學中為了趕時間或省心省事,常常拿著教學參考資料,根據作品的時代背景、作者介紹、分段分層,概括段落大意和主題思想,分析作品的寫作特色,一路介紹下來,只是生硬地肢解了作品。在這樣的閱讀教學中,教師嚴重壓縮了學生的閱讀空間,對學生的情感體驗“統”得過死,學生完全是被動的接受者,承接的是教師對作品的解讀,而不是學生對作品的自主閱讀。實際上,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注重學習方法的指導,“放”手讓學生做力所能及的自主學習。如,學生學會拼音這個識字工具后,就應該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借助課文注音把書讀通讀順。為加深對課文的理解,教師應該是點撥、啟發、激勵學生,重點把更多的時間讓給學生閱讀、理解、品味、感悟。
四、“讀”與“練”同行,提升學生的語感能力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學要使學生在閱讀能力上“具有一定的語言感受能力”。因此,培養學生語感是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日常的閱讀教學中存在著一個普遍性誤區,就是只重視語文知識的講解、灌輸,而忽視語言材料的積累、內化和語感的積淀。所以良好的語感,必須通過閱“讀”來實現。在“讀”中積累,積累詞語,積累自己喜歡的成語和格言警句。俗話說:“只‘讀不‘練,語意難見。”閱讀教學中應做到“讀”與“練”如影隨形,“練”的形式可以多樣。例如,在組織《九色鹿》一課的教學時,我就設計了這樣的練筆:讓學生幫國王寫一份告示,昭告天下百姓永遠不許傷害九色鹿。這正好與開頭的皇榜形成了鮮明對比。同時,也希望通過讓學生站在國王的角度寫這個皇榜,使自己的情感價值觀得到提升。這里的練筆設計,拉近了學生與作者的心理距離,成功地完成了讀者角色與文本角色的心理對接,學生在寫作的過程中“言作者未言,言自我欲言”,此刻的練筆設計是有聲勝無聲,鍛煉了學生的言語表達能力。
編輯 韓 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