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琴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如果教師不想方設法使學生產生情緒高昂和智力振奮的內心狀態,就急于傳授知識,那么這種知識只能使人產生冷漠的態度,而不動情感的腦力勞動,就會帶來疲倦。沒有歡欣鼓舞的心情,學習就會成為學生沉重的負擔。”這說明在課堂上要不斷刺激孩子認真上課,而“游戲”就有著強大的吸引力。
游戲最適合于表現兒童各種自然的傾向,最容易成為兒童所喜歡,把枯燥乏味的練習變成豐富多彩的游戲與競賽活動效果甚好。在數學課堂中,游戲的種類非常多,每次運用了游戲之后發現學生學習興趣比較濃、情緒高漲、思維活越、反應快速,在“玩”“樂”中獲取知識。但是采取什么游戲才能夠每節課都讓孩子們感受到學習的樂趣,又把一節課的重點和難點掌握得很好呢?下面淺談我在這方面的嘗試與一些粗淺的想法。
一、有“面”的游戲
“面”的游戲內容主要是:指面向全體學生的游戲,而不是面向個體、小部分學生。新課標核心理念之一是“要關注全體學生的發展”。在每一個班級中,學生個體性差異較大,學習的興趣、愛好和各方面的能力都存在較大的差別,導致學生個人接受能力、理解能力等方面的能力會各不相同。比如,我在教學《找規律》這一課時,不僅面向全體學生,而且整節課都在游戲中進行。為了讓每個學生都參與到游戲中來。我不僅請了10名學生上臺“站隊”,一男一女的隔開,安排其余臺下的學生當好教練,讓學生“點將臺”看好上面的同學是否站錯,如有錯指揮隔開站好,臺上臺下融為一體。教師要扮演引導者的角色,以學生為主體,學生用眼看、用耳聽、用嘴說、動手做,真正成為游戲的主角。
二、有“題”的游戲
“題”的游戲內容主要是:指要針對課題,緊緊圍繞課題設計游戲。有的數學課可以把游戲穿插在一節課中,使某一個環節讓學生進行深度的理解和掌握,給整節課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比如,我在教學國標本蘇教版一年級下冊《認識人民幣》一課中,整個一節課都是在認識人民幣,要讓學生知道1角=10分,1元=10角,始終圍繞課題展開游戲。在學生認識1角=10分時,讓學生以小組形式當營業員和購物者做游戲,再與老師進行互動角色扮演游戲,老師當營業員,學生當購物者。另一個環節認識1元=10角也用這種游戲教學。發現一節課下來幾乎每一個學生都在思考和參與,效果意想不到的好,課堂紀律也是井然有序。在游戲中,學生把課堂上學到的知識應用到實踐之中,他們切切實實地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既培養了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又提高了他們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體現了“小課堂、大社會”的教學理念。
三、有“趣”的游戲
有“趣”游戲內容主要是:指游戲內容、方式、方法要有趣味性。比如,在《20以內的進位加法》教學中,孩子一直在計算,說計算方法,為了計算熟練,還要進行口算卡片計算,看他們稚嫩的小臉上滿是疲憊和無奈,所以設計了有趣的計算游戲:走獨木橋。師說接下來我們來玩走獨木橋的游戲吧,孩子們一聽是這個游戲,顯得格外興奮,都躍躍欲試地說我來我來。先宣布游戲規則,在拿出道具“獨木橋”讓學生身臨其境。橋上寫著加幾,每個小朋友都拿一張數字卡片,當孩子走過橋時,說出得數。在計算時還可以說幫小動物找家,紅花配綠葉,不說成單純的計算,孩子們非常認真地進行了游戲活動。
四、有“序”的游戲
有“序”的游戲內容主要是:指精心設計游戲過程,使游戲過程井然有序。教學就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遵循知識的由淺到深,由易到難的發展規律,引導學生循序漸進地學習知識。
如,在教學《乘法的初步認識》,游戲順序非常重要。我先做了一個計算游戲,小朋友們請看“算式接龍”,接著出示題目:3+3+3,4+4+4,5+5+5,6+6+6…學生爭先恐后地搶答。當學生認為自己是:“神算手”沾沾自喜之時,在屏幕上再增加了算式中相同加數的個數,使題目變為4+4+4+4+4+4+4…學生頓時覺得為難了,我立刻說出結果。學生說老師你真厲害?這樣一來激發了學生強烈的求知欲,從而有序地帶著學生追求知識的渴望和疑問進入“乘法”的探究中去。
不管是怎樣的數學課堂游戲,游戲始終是為課堂教學服務的,必須與教學內容密切相關,在設計游戲時,我覺得一定要充分考慮本課時的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考慮學生需要掌握些什么,怎么樣去掌握,游戲要考慮到全體的學生,盡量讓全體學生參與進來,課堂才會生動,才會達到教學的目的,要避免為了游戲而游戲,讓課堂游戲真正成為課堂教學的“保鮮劑”。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