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勇
[摘 要]上海政法學院從五個方面開展了社區矯正本科專業實踐教學模式的探索:重視原理理論性知識的先導作用,構建多學科復合交叉型課程體系,強調社區矯正實務機構實踐教學,強化志愿者活動的實踐教學功能,組建學術社團提升實踐教學水平。以此為基礎,筆者基于實地調查提出了創新該實踐教學模式的對策。
[關鍵詞]社區矯正 本科專業 實踐教學 探索 創新
[中圖分類號] C916[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2095-3437(2015)11-0018-02
社區矯正是指將符合條件的罪犯置于社區內,由專門的國家機關在相關社會團體和民間組織以及社會志愿者的協助下,在判決、裁定和決定確定的期限內,矯正其犯罪心理和行為惡習,并促進其順利回歸社會的非監禁刑罰執行活動。[1] 社區矯正事業的發展需要能夠勝任社區矯正工作的專業工作者,因此有必要開展社區矯正專業實踐教學模式的探索與研究。
一、社區矯正專業實踐教學模式的探索
本文以上海政法學院刑事司法學院社區矯正專業為例,梳理社區矯正專業實踐教學模式的探索性工作。
(一)重視原理理論性知識的先導作用
社區矯正原理性知識、理論性知識是社區矯正實踐的先導,上海政法學院社區矯正專業人才的培養目標清晰地闡明了這一點:培養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扎實的法學、刑事執法、社會學、社會工作理論素養、專業知識和較強的實踐能力,具有創新精神,能在國家各類與刑事執法相關的機構中從事專業工作的高級應用型專門人才。我校在社區矯正專業人才的培養方面,將理論素養、專業知識作為社區矯正實踐能力的先導符合目前社區矯正實務部門對社區矯正人才的要求。
(二)構建多學科復合交叉型課程體系
我校在構建社區矯正多學科復合交叉型課程體系過程中,力求實現法學、犯罪學、社會學、社會工作、心理學、教育學、管理學等多學科知識的融合,從而為實踐教學提供豐富的知識體系。具體而言,社區矯正專業課程體系包括如下課程:法理學、憲法學、刑法學、刑事訴訟法學、犯罪學、監獄學基礎理論、社區矯正原理、社區服刑人員行刑與管理、社區服刑人員教育、中國監獄史、罪犯改造心理學、獄內偵查學、矯正社會工作、社會學概論、社區矯正個案分析、社會司法執法統計學、警體等。在此基礎上,學生需要完成20周的專業見習、20周的畢業實習與畢業論文寫作等實踐學習任務。
(三)強調社區矯正實務機構實踐教學
上海政法學院與上海市社區矯正實務機構合作開展社區矯正專業實踐教學,主要采取了兩種途徑,即“請進來、走出去”。在請進來方面,一是邀請社區矯正實務機構中經驗豐富的社區矯正工作者,如社區矯正民警、司法所社區矯正專職干部、社區矯正社會工作者以及相關區縣社區矯正中心的工作人員來到上海政法學院為社區矯正專業學生授課。二是邀請案情典型、善于表達的社區服刑人員來到學校,在課堂上與社區矯正專業學生開展交流互動。在走出去方面,針對低年級社區矯正專業學生,由專業教師帶領其到社區矯正實務機構,如社區矯正中心、街道司法所、上海市新航社區服務總站參觀,增強學生對社區矯正工作的感性認識;針對高年級社區矯正專業學生,則采取推薦其到上海市各區縣社區矯正實務機構開展專業見習與畢業實習,讓他們在實際工作中學習與成長。
(四)發揮志愿者活動的實踐教學功能
上海政法學院刑事司法學院團委學生會非常重視組織社區矯正專業學生積極參與針對社區服刑人員的幫教活動,在這些活動中,演練與提升學生的實踐技能。例如,2014年7月12日,上海政法學院刑事司法學院團委學生會實踐部的社區矯正學生志愿者們去往上海市徐匯區康健社區文化活動中心,親身參與暑期社區矯正人員一對一結對幫教活動。高頻率的社區服刑人員幫教活動讓社區矯正專業學生們感受到社區矯正強烈的實踐色彩。在幫教活動中,他們開展了諸如“認識社區矯正、重拾罪后人生”、“心理健康與心理調適”、“傳統文化與修身養性”等幫教活動,幫助社區服刑人員積極適應社區矯正期間的生活,緩解心理壓力,同時也提升了自己的專業能力。
(五)組建學術社團提升實踐教學水平
社區矯正本科生不僅應該掌握基礎的理論知識,而且應該具備熟練的實踐技能,更加應該追求學術能力的提升。鑒于此,上海政法學院刑事司法學院社區矯正研究生導師、研究生、本科生、政法干警學員共同組建了集學術性、實踐性、創新性為一體的學術社團。社團以“培養學術專業素質,發展中國社區矯正”為目標,提高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現實問題的實踐能力。該社團積極開展社區矯正科研工作,多項科研項目獲得學校資助并榮獲獎項,特別是在2013年6月,社區矯正專業本科生潘自強等同學在武玉紅教授的精心指導下,依托社區矯正學生社團力量開展的《關于社區矯正禁止令效果的實證研究》榮獲第十三屆挑戰杯上海市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一等獎。
二、社區矯正專業實踐教學模式的創新對策
(一)實行“夾層制”實踐教學模式
據筆者在上海市社區矯正實務機構的調查得知,目前上海市社區矯正實務機構對社區矯正復合交叉專業人才需求度非常高,希望我校社區矯正專業本科生能夠到社區矯正實務機構進行至少為期一年的頂崗實習。之所以將實習時間定為一年,是因為實務機構認為頂崗實習是最能夠培養實習生實踐能力的實習方式。這種實習方式可以使社區矯正專業學生完全履行相關社區矯正實習崗位的所有職責,獨當一面,對學生的能力鍛煉有很大的幫助作用。因此,筆者建議社區矯正專業學生實習模式應采取起源于英國的“夾層制”實習實踐教學模式:學校的理論教學——實務機構的實踐教學——學校的理論教學。英國的一些高校將學生本科階段的四年學習時間分解為:兩年在校就讀+1年工程實習+1年在校就讀。[2]
(二)開展定期的實踐教學需求評估
社區矯正工作在不斷發展,高校社區矯正專業實踐教學也需要與時俱進,緊跟實務工作發展的步伐。因此,開展定期的社區矯正專業實踐教學需求評估是確保實踐教學模式與社區矯正實務工作合拍的必要手段。社區矯正實踐教學方案的制訂和實施與社區矯正專業教師、學生、實務機構三者緊密相關。因此,實踐教學的模式有效性、適宜性與調整創新的依據必須立足于對社區矯正專業教師、學生與實務機構的調查。具體而言,我校應該針對上海市社區矯正機構領導、司法所社區矯正專職干部、社區矯正人民警察、社區矯正社會工作機構管理者、一線社工、我校社區矯正專業教師、專業學生開展問卷調查與深度訪談,并且對相關實踐教學模式進行個案剖析,總結社區矯正實踐實訓教學成功經驗,克服不足之處。在此基礎上形成相關的評估指標體系,撰寫以客觀評估為主,主觀評估為輔的需求評估報告,提出具體的、操作性強的改進實踐教學模式的對策建議。
(三)深化多學科交叉融合課程體系
筆者通過調查收集資料,發現目前開設社區矯正專業以及社區矯正專業方向的本科院校與大專院校在社區矯正課程體系設置方面對學科交叉融合做得不夠。社區矯正是刑法學、犯罪學、社會學、社會工作、心理學、教育學等學科的交叉融合專業,很顯然,要將這些專業中與社區矯正最相關的課程納入社區矯正課程體系非常必要,并且在納入相關課程的同時要特別注意在課程設計的時候強調與社區矯正的交叉融合,即必須呈現出明顯的特色。目前,所有高校都實現了初步融合,但尚未呈現出特色。例如,社會學概論應該調整為犯罪與矯正社會學,社會調查研究方法應該調整為犯罪與矯正調查研究方法,心理學應該調整為犯罪與矯正心理學,社會工作應該調整為社區矯正社會工作。需要強調的是,犯罪心理學不等于犯罪與矯正心理學,前者關注人犯罪的心理原因,但對矯正相關的心理學著墨不多。實質上,社區矯正心理學應該更加重視與矯正有關的心理學理論、方法與技巧,其他交叉課程同樣應遵循此原則。
(四)將傳統文化資源引入實踐教學
中國傳統文化是每一個中國人從小到大社會化進程中重要的依托或影響因素。例如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仁、義、禮、智、信、百善孝為先、父慈母愛等觀念,中國傳統節日如中秋節、春節、元宵節等,中國傳統文化讀物如《菜根譚》、《顏氏家訓》、《小窗幽記》等,這些具有顯著正能量的傳統文化因素、文化載體都可以成為社區矯正中的可資利用的資源。正如姚建龍教授回顧加拿大罪犯矯正制度時,發現加拿大針對在押犯原住民罪犯比例高的特點,各關押有原住民罪犯的矯正中心均有引入原住民長老、酋長,在矯正中心開展富有原住民傳統文化特色的矯正項目。他由此提出我國在罪犯矯正工作中應挖掘傳統文化資源,對于少數民族罪犯、外國人罪犯、不同省籍罪犯等,發掘民族與地域文化資源。[3]鑒于此,筆者認為,我校教師與學生都要積極思考如何將中國傳統文化資源整合進課堂教學與實踐教學,從而開發具有本土特色的社區矯正課程與社區矯正方法。
[ 參 考 文 獻 ]
[1] 武玉紅.社區矯正概念之辨析通論[J].河南司法警官職業學院學報,2007(1):11-15.
[2] 劉穎,劉亞臣,宋潔然,朱丹.“夾層制”實訓教學模式的實踐與思考[J].現代教育管理,2013(3):83-86.
[3] 姚建龍.加拿大矯正制度的特色與借鑒[J].法學雜志,2013(2):40-47.
[責任編輯:陳 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