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蜀明
審視當前語文教學的實際:一些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輕視語文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訓練,片面追求人文性,課堂隨意散漫,表面上氣氛活躍,熱之鬧之,實則是語文課卻沒有了“語文味”。語文課堂教學迅速走出迷失之憂,盡快實現理性回歸,堅守有效教學陣地,實現教學方的返璞歸真,勢在必行。
一、課外拓展向課內夯基適度回歸,實現教學內容的有效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應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科技手段的運用,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有相互交融,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初步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實踐能力?!钡恍┙處煕]有真正讀懂“拓展整合”的內涵,片面追求跨學科的學習。這種“涉外”教學內容大比分占去了閱讀理解文本的寶貴時間,從而形成了課外知識講不完,課內知識講不透的教學怪相,學生最終是似懂非懂。
一位教師在上《找春天》一文時是這樣組織的:
第一步:講解四季知識。
第二步:多媒體播放春天自然風光的錄像。
第三步:進行自主學習。喜歡誦讀的學生練習誦讀課文,老師提供配樂曲子;喜歡畫畫的學生畫一幅春天的圖畫;喜歡音樂的學生可編舞蹈表現春天,還可選擇歌唱春天的歌等。
第四步:組織交流展示。
第五步:讀古詩《春曉》。
第六步:合唱《春天在哪里》。
語文課要拓展,要與其他學科交融,問題是拓展什么?在什么時候拓展?必須有機地結合各學科知識及特點,使語文教學與之產生互動,形成立體的融合,構筑立體語文網。
教學內容主要是解決“教什么”的問題。教材中的選文都是文質兼美語文素養很高的作品,教師應引導學生認真學習文本,在教學中舉一反三,滲入解決課外問題的方法,有的放矢。因而,教師在教學時應當用好用足教材,使教學內容針對性強,實效性高。
二、人文性向工具性適度回歸,凸顯教學目標的實效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睘榱送怀鋈宋木竦呐囵B,我們的很多教師在教學中置文本的解讀和基本知識的掌握于不顧,跨過課文本身做許多引申和發揮,是“得意妄言”的。而語文也是人文性很強的學科,大多數的閱讀文章都包含著濃厚的感情色彩,所以在新課程下的語文課堂,重人文輕工具性的傾向比較突出。
教學中,語文教師要通過品語言文字魅力,創設各種語言運用方式,讓積累的詞語句段在新的語境運用中煥發活力。如有位教師在教學《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時,結尾是這樣處理的:
師:現在我們的國家已經不受外國的欺凌了,……可是我們與發達國家的差距依舊很大,我們現在為什么而讀書呢?
生1:為中華之強大而讀書!
生2:為中華之騰飛而讀書!
……
師:還有誰給你留下了深刻印象?
生:圍觀的中國人。
師:……讓我們也握緊拳頭,使勁地握,作為一個圍觀的中國人,你在想什么?
無疑,孩子們的這些回答就是由周恩來的回答演變而來,他們在對周恩來的語式模仿的基礎上,加進了自己的個性理解。學生的發言精彩紛呈,讓我感受到了他們強烈的民族情感在心中蕩漾,他們用自己積累的語言和對文本的感悟表達著心中的義憤。這不正是工具性與人文性水乳交融嗎?我們在談人文性教育,在培養學生“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時,應該是在掌握語文工具的過程中,體現小語的基礎性,通過文本各種知識的掌握,通過讀、寫、聽、說等具體的語文實踐來完成。否則,教學中就會出現重“道”而輕“文”的偏差。
三、形式多樣化向簡約化作適度回歸,追求學法指導的高效
教學方法主要解決“怎樣教,如何學”的問題,為了將新課改的教學理念落實到實際的課堂教學中,教師一改過去傳統的講授式教學,熱衷于開創花樣繁多的教學方法,諸如:表演法、討論法、合作法、演講法等,本來這些多樣化的教學方法無可厚非,但是在如何落實、操作上,則需要認真研究,否則課堂就會出現混亂、無序化的狀態。
有位青年教師在教學《劉胡蘭》時,讓學生在最后的五分鐘進行課堂表演,結果,當一個滿臉稚氣的男孩拿著一把尺子架在一個扎羊角辮的女孩子脖子上,扯著嗓子叫:“說一說,不說也鍘死你!”底下那個小女孩應道:“鍘就鍘唄,本小姐二十年后又是一條好漢!”“你,你……你,老師,她不按臺詞說話!”那男孩把尺子一甩,告起狀來。
這樣啼笑皆非的教學現象可謂層出不窮,像《劉胡蘭》這樣比較嚴肅、凝重的課文,必須置身于莊嚴、肅靜的氛圍中,女英雄的人格之美才能得以詮釋,得以演繹。否則就變成一個漫畫版的“劉胡蘭”,熱鬧是熱鬧了,笑聲、怒斥聲、叫好聲充斥了課堂,但學習英雄的什么呢?卻被淡化了。這樣熱熱鬧鬧的表演遠不如簡約走進文本,有滋有味地讀,入情入境地悟讓學生受感染、受啟迪。
這就需要教師在相機誘導,科學組織,有效導學,觸類旁通,通過簡單、簡潔、簡約的方式幫助學生擴展知識的廣度和深度,追尋學法指導的實用有效。
本真的語文教學需要用智慧捕捉平實的課堂中靈感細心,適時、隨機撥動學生詩意的琴弦,點燃學生理性的火花,讓他們在簡單實在的語文學習中迸發智慧、生成思想、形成能力。由于時下語文課堂教學有所偏差,所以我提倡應作適度“回歸”,永遠守住教學有效的根,永遠守望語文教學有效的魂。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