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勁松 梅俊蓮
在教學工作中以學生的發展為本,在課堂教學中給學生足夠的主動權和自主權,為他們提供多樣的直觀背景材料和環境,讓他們參與到學習過程中,并不斷產生“做”的需要,以不斷獲得新的動力,不斷得到新的發展。
一、在“做”中體驗求知的樂趣
在教學《統計》中,教師一開始給每一小組發了小豬、小猴等動物頭像,讓他們認識這幾種小動物,然后問學生:“動物們都跑到你們的桌子上去了,你們各個小組有什么好辦法?能很快知道每種小動物各有幾只?請大家動動手,想想辦法。”學生一下子就投入進去了,興致很高,有的擺,有的數,有的貼……學生動手操作完之后,教師讓各小組代表發表自己一組的辦法。最后,教師和學生一起得出統計的方法。實踐證明,讓學生動手操作,聽教師講解獲得知識牢固得多,既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發展學生的數學潛能。
二、在“做”中掌握理解新知
皮亞杰指出:“要認識客體,就必須動之以手。”因此,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學生的動手操作,只有讓他們在操作中自己去探索、發現,才能理解深刻,有利于掌握知識內在、本質的聯系。如,在教學“分數的初步認識”一課時,我首先提問:同學們,你們想知道數學在哪里嗎?其實,數學就在你們的手指間,不信?我們來試試。然后出示一個圓,問:怎樣把這個圓平均分成兩份?是任意折嗎?此時有學生提出:不行,應該對折。因為對折以后才是平均分成兩份。然后學生操作,當大家都完成之后,我又追問:剛才我們表示了一個圓的二分之一,其他圖形上也能找到二分之一嗎?試試看。于是學生興致勃勃地拿出準備的圖形紙片操作,折出各種圖形的二分之一并在小組內展示交流。我又趁熱打鐵:同學們,你們能折出三分之一、四分之一、五分之一……嗎?試試看!……當孩子們高興地拿著自己的作品高喊著:老師你看,我折出來了!或輕聲交流著,你們看,應該是這樣的,我知道,通過這些親身感受與體驗,本該在老師精心教育下的知識已經被他們輕而易舉獲得,并且根深蒂固,扎根腦海,無論老師多少遍的提醒都不能與之相比,它具有不可替代性。
三、在“做”中獲取學習方法
其實教師所傳授的知識都是前人在實踐中得到的。所以我們也應該讓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同時,用實踐來驗證知識。在實踐中獲取知識,那么讓學生在“做”的過程中掌握學習方法,也就是形成技能的過程。例如,在教學《長方形和正方形的認識》一課時,讓學生自己利用學具在小組內探索長方形、正方形有什么特點?學生經過動手操作,出現了以下幾種情況:(1)用“折一折”的方法;(2)用軟尺量的方法;(3)用鉛筆比的方法;(4)用毛線量的方法;(5)用三角尺量出正方形的四條邊都相等。讓學生在觀察、操作等活動中,獲得對平面圖形的直觀經驗。通過組織學生進行群體探索,使學生對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有了進一步認識。在這節課中,教師給了學生“做”的時間、空間,在操作—觀察—發現—思考—實踐下,學生順利探索出長方形、正方形的特點,讓學生在做中悟出法,在實踐中發現規律,真正為學生的發展奠基。
四、在“做”中解決實際問題
理想的數學是生活的數學,應該解決生活中一些跟學生、社會緊密相關的數學問題。而好動就是孩子的天性,孩子們對生活中的事物都充滿好奇心,他們都想看一看、動一動、量一量。而加強動手操作是低年級學生獲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一種方法。通過動手,學生學得更有趣;通過動手,學生才能更好地解決實際問題。新教材在這方面為學生提供了好多操作的機會。
“兒童的智慧在于手指上”,通過他們靈巧的手,讓學生“做”中學數學,讓學生從“做”數學開始,學習數學,讓學生在“做”中體驗求知的樂趣,讓學生在“做”中掌握、理解新知;在“做”中獲取學習方法,在“做”中學會解決實際問題,提高自己的數學素養,發展自己的數學能力。讓陶先生的“教學做合一”這一理念深深扎根于我們每一位教師的腦中、心中,讓學生在輕松、和諧、民主的氛圍中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獲得了成功的喜悅,讓我們的課堂在學生靈動的手指中充滿智慧,充滿生命的活力。
編輯 孫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