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衛紅
摘 要:課外閱讀,指學生在常規的課堂教學時間以外的各種獨立閱讀活動,它是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重要途徑。提高小學生課外閱讀的實效,要激發閱讀興趣,推薦好的書籍,教給科學有效的閱讀方法,開展閱讀活動等,這也是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重要途徑。
關鍵詞:課外閱讀;興趣;方法;活動;有效性
新課程標準指出,要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增加閱讀量,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明確規定背誦優秀詩文不少于150篇,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145萬字。但是,當前小學生課外閱讀現狀卻不容樂觀,主要表現在:①缺乏課外閱讀氛圍。家長受自身條件限制,自己很少看書,也不注意給孩子創設讀書環境。一些教師只滿足于完成課堂教學任務,對課外閱讀不夠重視。②學生課業負擔重,閱讀量不足。③課外閱讀缺乏有效的指導。學生沒有掌握科學有效的讀書方法,閱讀效果不明顯。
如何開展課外閱讀,使學生在課外閱讀中獲得知識、情感、能力和價值觀方面的收益,使課外閱讀更具實效性,是廣大一線語文教師面臨的重要任務。我是從以下幾方面進行嘗試的。
1.激發閱讀興趣,讓學生好讀書
現代心理學的研究表明,影響學習活動的最現實、最直接、最活躍的因素是興趣。教師要努力激發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使他們從內心深處對課外閱讀產生主動需要,愉悅地進行課外閱讀。
(1)營造閱讀環境。讀書環境是一種語言,良好的讀書環境能夠激發學生的讀書欲望。要想讓學生靜下心來讀書,我們應積極為學生創造舒適的閱讀環境。把班級布置成一個小型圖書室,學生的課外書籍實現資源共享,在室內外的墻壁四周懸掛關于讀書的名人名言、經典詩文,讓班級飄溢著濃濃書香。
(2)激發閱讀期待。喜歡聽故事是孩子的天性,一聽到老師要講故事, 迫不及待想一聽為快。隨著教師聲情并茂的講述,學生漸漸被故事情節所感染,陶醉其中。正當學生聽得津津有味的時刻,教師戛然而止:故事情節錯綜復雜,要知精彩情節,請自讀原文。學生被扣人心弦的故事情節激起了濃厚的興趣,紛紛到圖書室借閱或到書店購買。以閱讀期待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效果比任何說教都要好。
(3)樹立閱讀榜樣。陶行知說,好學是傳染的,一個人好學,可以染起更多人好學。可見,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教師要積極發現班級熱愛讀書的典型并大力表揚,通過學生間的相互影響,促進學生閱讀良好氛圍的形成。教師本身應該是個愛讀書的人,和學生共讀一本書,分享自己閱讀的收獲,用“現身說法”激起學生的共鳴,以師道的示范作用帶動學生愛上課外閱讀。
2.推薦閱讀書籍,讓學生讀好書
目前圖書市場上的書籍種類繁多, 良莠不齊,讓人眼花繚亂,尚未具備辨別能力的小學生很難挑選適合自己閱讀的課外書。因此,在學生閱讀的過程中,教師要教育他們有選擇地讀書。
(1)推薦符合學生年齡特點和文化水平的書籍。低年級主要閱讀短小的寓言、童話、兒歌童謠,兼顧科學小故事等,一般為拼音讀物、繪本。中年級主要閱讀長篇的寓言、童話、民間故事、兒童小說、淺顯的歷史讀物、科普讀物等。高年級主要閱讀現代、當代文學作品以及經典名著、科普讀物、地理、歷史、天文等書籍。
(2)推薦的書籍要具有思想性、知識性、趣味性和差異性。要讓學生從課外閱讀中增長見識,積累知識,培養高尚的品德和良好的情操,就要注意推薦具備思想性和知識性的書籍,同時還要根據學生的年齡和心理特點去選書,選對學生來講健康而有趣的書籍,讓學生能保持閱讀的長久性。
(3)多推薦經典作品。經典著作是書籍里真正的精品,閱讀經典名著可以激發學生一生的文化向往。對兒童而言,經典名著除了中國的四大古典名著和格林、安徒生的童話,還包括當下受學生喜愛和推崇的作品,如現代作家鄭淵潔、梅子涵、楊紅纓的作品以及《愛的教育》等世界經典讀物。
3.教給閱讀方法,讓學生會讀書
多數學生看課外書往往只對生動的故事情節感興趣,囫圇吞棗,不懂得積累知識,吸取寫作技巧,長此以往,不利于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也不利于提高學生的習作水平。因此,教師要在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掌握科學的閱讀方法,學生運用課內習得的閱讀方法去閱讀課外書籍,得法于課內,受益于課外,使他們不但愛讀書,而且會讀書。
(1)精讀。精讀是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提高閱讀能力的基本手段。精讀,就是運用讀、圈、查、批、摘的方法去研讀,了解作者和時代背景,把握主要內容,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布局謀篇的技巧和運用語言文字的精妙,培養語感、積累語言、習得寫法,得到情感熏陶。學生在精讀時邊讀邊想邊寫,鍛煉了思維能力和語言能力,養成了不動筆墨不讀書的良好習慣。
(2)略讀。略讀就是比較快速地瀏覽文章,不指讀,不出聲,力求迅速準確地把握讀物的整體脈絡和主旨,明確主要內容。略讀時要善于抓住關鍵性詞句,抓文眼,抓線索,搜取自己需要的知識和信息。
在課外閱讀中,可以根據讀物的特點和自己的興趣、需要采用不同的讀書方法。精彩的情節、優美的段落、自己感興趣的地方可以讀得慢一些,細一些;自己不感興趣的內容則可以一覽而過,甚至可以跳讀。精讀與略讀相結合可以提高閱讀速度,增加閱讀量。
4.開展閱讀活動,讓學生多讀書
為了調動學生閱讀的積極性,推動課外閱讀步步深入,讓學生多讀書,每個學期,我都有計劃地開展各種讀書活動。
(1)同伴閱讀。同伴閱讀就是把全班學生分成若干個讀書小組,每個小組每個月同讀一本書,小組成員互相督促讀書進度,相互交流讀書體會,討論讀書中遇到的問題,讀完書后合作展示讀書成果。開學初,我指導學生制訂同伴閱讀計劃,推薦閱讀書目,并要求每個學生每個學期至少要讀四本書。在學生閱讀的過程中,我隨時檢查讀書情況,并指導他們準備開展讀書交流活動。學生閱讀興趣濃厚,有的跟同伴講述故事情節,有的說自己最喜歡哪個人物,有的在討論問題。多數學生用兩周時間就看完了一本書。在學生充滿期待的讀書交流課上,每個小組都用不同的方式展示了自己的讀書成果,有聲情并茂的美文朗誦,有生動活潑的情境表演,還有圖文兼美的手抄報。對于學生的閱讀成果,我給予大力的表揚和鼓勵,評出最佳表演獎、朗誦星、小蜜蜂、小書蟲等稱號。同伴閱讀使他們感受到了閱讀的快樂,激發了繼續閱讀的熱情。
(2)親子閱讀。加強課外閱讀,增加閱讀量,培養閱讀習慣,提高閱讀實效,離不開家長的支持和參與。為了使家長支持班級親子閱讀活動的開展,我利用家長會向家長宣傳閱讀的重要性,建議家長定期帶孩子到書店選購書籍,家長自己也要讀書,給孩子做榜樣,營造家庭讀書氛圍。我還不定期把有關閱讀方法指導的文章發到班級QQ群里供家長參考,在全班家長群中形成了重視閱讀、支持孩子閱讀的良好氛圍。
每逢放假前,我都制訂假期親子閱讀計劃,推薦閱讀書目,鼓勵學生參加圖書館、書店舉行的讀書活動。要求學生在假期里至少要讀兩本課外書,并完成一張閱讀卡,寫一篇讀后感。家長在閱讀卡上寫評語,反饋孩子假期讀書情況。開學第一周,我都會安排一節課,讓學生曬曬書單,交流讀書收獲,點評閱讀卡和讀后感,并把寫得好的閱讀卡和讀后感張貼在教室的學習園地,供全班同學欣賞、評價。親子閱讀能讓學生在家長的指導和監督下,充分利用每年寒暑假長達三個月的時間進行閱讀,保證了讀書時間,學生能讀更多的書,豐富知識,開闊視野。
實踐證明,開展小學生課外閱讀,教師要善于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精心推薦健康有益的閱讀書目,教給科學有效的讀書方法,并經常舉行多種形式的讀書活動,才能使學生喜歡讀書,讀到好書,學會讀書,享受讀書的快樂,在閱讀中增長見識,積累語言,提高語文素養。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2]曹明海主編.營構與創造——語文教學策略論[M].青島:青島海洋大學出版社,1998.
[3]方幼紅.加強課外閱讀 豐厚語言積累[J].語文教學通訊,2003(34).
(作者單位:廣西師范學院附屬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