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金
自能讀書,指的是學生對每一篇課文既能讀得懂,又能懂得讀。培養學生從小就具有自能讀書的能力,掌握一把打開知識寶庫的“金鑰匙”,是小學閱讀教學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環節。那么,閱讀教學中教師如何培養學生自能讀書的能力呢?下面我談談幾點看法。
一、授予自學的方法,讓學生掌握讀書的基本規律
當前,老師在閱讀教學中,存在兩重兩輕的現象,一重“講解”輕“自學”;二重“知識”輕“能力”。在閱讀教學中,老師普遍沒有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沒有積極地調動學生“主體”的能動性。造成老師講,學生聽,使學生無法進行知識反饋。德國著名的教育家第斯多惠曾經這樣十分尖銳地批評那些輕易地給學生以現成答案的教師。由此可見,書是靠讀會的,不是全靠教會的,那么,在閱讀教學中,老師的主導作用應該在于引導、點撥、教給方法,讓小學掌握讀書的基本規律,使閱讀教學過程中由老師外部給予變為學生的內在需求。
1.要求要具體、明確
閱讀教學中,無論是課內還是課外的預習,不論是字、詞、句、段,還是文章的結構,均要因文而異,對學生提出切實可行的要求。比如詞句教學,要給學生具體的要求,把不理解的詞語畫出來,通過查字典和聯系上下文去進行理解。如“古井像一位溫情的母親……”這句是感情深刻的句子,先要理解句子里把“古井”比喻成慈愛的母親,把井水喻成甜蜜的乳汁。“古井”為鄉親提供井水像母親用乳汁哺育兒女一樣。這樣理解還不夠,還要進一步體會,作者表達對“古井”對故鄉像子女愛母親那樣熾熱的感情。學生理解詞語,領會句子的含義,故而給我們一個啟示:讀懂一篇文章既要很好地利用工具書,也要聯系上下文來理解詞句,這樣,通過具體要求,讓學生實踐,逐步培養學生的讀書能力。
2.要掌握讀書規律,要進行反復訓練
任何事物都有一定的發展規律,毫不例外,讀書要掌握知識,要形成自能讀書的能力,則必須讓學生經過不斷地、反復地訓練,逐步掌握讀書的基本規律,摸索自能讀書的門徑,如分層、分段練習,我們分段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理清課文的脈絡層次,不斷提高邏輯思維能力。如《詹天佑》一文中的第三大段寫了三個事例:(1)勘測線路;(2)開鑿隧道;(3)設計“人”字形線路,課文選擇這三個事例來表現詹天佑的杰出才干和愛國精神,按事例分層次的方法,把三件事情分為三個層次,分段方法有許多種:有的課文是按事情的發展順序來分段;有的是按空間位置的交換順序或時間順序來分段……讓學生在腦中反饋,對學生進行反復訓練,久而久之,學生就掌握了分段的規律,就會達到正確分段的目的。
二、質疑解疑,是促進學生思維發展的一個過程
古人道:“學貴有疑。”疑即疑難也,“疑”是讀的過程中自我顯現,經過周密思考而來的,學習一篇課文,學生通過自己的思維,提出疑難和解決疑難,沖破依賴教師給予的思維束縛和局限,就會達到發展思維、提高自能讀書的能力的目的。因此,我們在閱讀教學中要立足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在教師的誘導下,努力培養學生的內部思維,養成邊讀邊想,一題多思多議的好習慣,敢于提出自己的不同見解。如《詹天佑》一文中“遇到困難,他總是想:這是中國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條鐵路,一定要把它修好。否則,不但那些外國人要譏笑我們,而且會使中國工程師失掉信心。”“失敗是成功之母,為什么第一條鐵路一定要把它修好呢?”學生這樣一提,立即引起了強烈的反響。通過爭議,不但對重點句子的深刻理解,而且加深理解詹天佑修第一條鐵路,修好了是給蔑視中國的帝國主義的有力回擊,從而更深刻地體會到詹天佑的愛國精神。這樣學生的思維能力就得到了發展,讀書的能力得到了培養。
老師是培養學生自能讀書能力的關鍵,學生自能讀書能力的提高是老師升華閱讀教學質量的保證。故而,我們一定要想方設法培養學生自能讀書的能力。而要培養學生自能讀書的勞動代價,老師必須具有一顆忠誠于黨的教育事業之心。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