饒永赟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可是,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不少語文教師覺得越來越不會教了,教學目標不明確,教學環節零亂,教學設計不周全,甚至不知如何衡量自己的課堂教學是否是有效的。如何把“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性”在課堂教學中落到實處,我想談談自己的一些想法。
一、什么是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性
課堂教學行為指的是教師在整個課堂教學中的一切活動和行為。教學行為分為有效教學行為和無效(或低效)教學行為。只有增加課堂有效的教學行為,減少無效(或低效)的教學行為,才能從整體上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我們曾經在課題實驗調研過程中發現,導致閱讀教學低效的因素歸納起來有:教學目標不明確,對年段閱讀目標課時閱讀目標把握不準;不重視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和良好的閱讀習慣;一講到底,一問到底充斥課堂;泛讀、濫讀比比皆是,只是一味地讀,沒有層次、沒有點撥,甚至沒有要求;不重視對教材進行有機整合……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能夠促進學生健康、長遠的發展,促進學生學習的能力增長和學習方式的轉變,優化課堂閱讀教學,“以生為本,因材施教”,才是提高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的根本點。
二、如何恰當地運用語文閱讀教學方法
提高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的方法很多。不少教師會問,閱讀教學過程中我該用什么方法來教學生是最有效的呢?孔子提出“因材施教”就明確地告訴了我們:根據不同的學生、不同的教學內容應當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在閱讀教學方法運用上,我們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以生為本”
進入新世紀,黨提出了“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而作為一名教師,我們應該在課堂教學環境中營造一個“以生為本”(即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氛圍,讓學生在一個寬松、愉悅、自然的學習氛圍中充分發揮自身的創造性,展現思維的活力。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積極性,以確保閱讀教學有效實施。教師在教學的每一個環節上,不管是備課,還是上課,包括課后作業的檢測,都應根據學生個體的不同作出相應的調整。我們要充分考慮學生個體之間存在的差異以及發展的不平衡,對不同學生的不同學習水平、學習速度、學習能力傾向,給予不同的引導和幫助。我們既要考慮到教學大綱的要求,又要允許學生個體之間存在的差異。
2.教學方法的選擇與運用
“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同樣適用于每一位不同個體的教師。每一位教師的素質、能力、性格等都有所不同,在別人看來運用自如的教學手段和方法,但不一定適合每一位教師。我們同樣要看到每一位教師的差異性。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情況,靈活地選擇不同的教學方法。教學方法再多,也只能以一個為主,其他為輔。同時教學方法的實施,既包括教師怎樣教,又包括學生怎么學。教與學的活動,兩者是互相聯系,不可分割的。所以,教師要依據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學生實際特點、教師的自身素質、教學的條件等多方面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
3.注重學生的可持續發展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提出:“語文課程應植根于現實,面向世界,面向未來。”教師要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化科技手段的運用,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初步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實踐能力。
具體來說,就是教給學生一些學習的方法,并引導和教會學生運用學習方法,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學會自主學習,教師要盡可能給予有力的指導、引導、輔導、誘導,使學生的學習成為有效的學習、高效的學習。
三、如何檢測和評價閱讀教學的有效性
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性是語文教師教學追求的目標。一直以來,我們的教研部門、學校的各教研組更多的只是重視教師教學技能的研究和探討,而忽略了閱讀教學有效性的檢測和評價。特別是語文學科的教學效果與其他學科有很大的不同,它是學生知識水平和認知能力的積累,這種能力的發展效果是不易量化和檢測的。
檢測和評價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性時,我們檢測和評價的對象應當是參與教學過程的兩個主體——學生和教師。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要關注提高師生之間、生生之間互動反饋的有效性。所以既要評價教師教學技能,更要評價學生對于知識技能的掌握。課前學生對于課文的預習情況檢查,課堂上師生之間的問答、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積極性、課后學生作業的反饋等都應作為我們檢測和評價的內容。同時我們要抓時機、分層次、分階段,跟蹤學生的情況,才能更好地檢測和評價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性。
總之,要提高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性,教師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教師需要在教學的過程中投入大量精力一步步落實,勤于思考、善于總結和評價,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性才能夠真正上一個臺階。
參考文獻:
柳化杰.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研究[J].現代交際,2012(08).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