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惠琴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指出:“教育評價是幼兒園教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了解教育的適宜性、有效性,調整和改進工作,促進每一個幼兒的發展,提高教育質量的必要手段。”這里指的區域活動的評價在區域游戲結束后就是教師通過觀察幼兒在區域活動中的行為表現、對材料操作、交往合作等,發現問題并與幼兒共同探究、解決問題,是“品與評”結合的過程。如何利用評價功能,讓區域游戲價值最大化,筆者談談自己的做法。
一、評價主體多元表現
評價的主體應多元化,注意與幼兒的互動。區域活動中,教師、幼兒都是參與者,因此評價時不能僅僅由教師唱獨角戲,而應吸引幼兒主動參與,成為評價的主體之一。
1.幼幼互評。在評價幼兒在建構活動中的一件作品時,老師可以采取把球拋給孩子的方式:“你覺得這件作品好在哪里?你有什么建議嗎?如果是你,你會怎么做?”“你會把你的五角星投給誰?為什么?”這樣一系列的問題能幫助幼兒建立評價意識,同時也能幫助幼兒樹立不斷發展的意識。
2.師幼互評。在當孩子的經驗盲區時,或者當孩子們還沒有發現時,老師首先會帶著孩子們建立自己的評價標準,提問:“你覺得畫面怎樣安排就更好了?”“如果是我,我覺得把它去掉可能就更好了!”通過這樣,老師作為參與者進行評價,孩子們更能接受。
二、評價情境真實再現
1.愉悅性。有的老師會把評價環節變成孩子的批斗大會,對游戲過程中出現的規則問題過分放大,如孩子們沒有及時將材料放到指定的位置,游戲時破壞游戲材料,游戲時影響他人,游戲時沒有在規定區域內活動等。評價切忌在集體面前批評某個孩子,這樣只能使孩子在活動中過于拘謹,活動評價時也不敢發表自己的見解。
2.真實性。結合具體的情境,開展評價,能讓幼兒的游戲情境更加逼真,更加有效。通常可以采取攝像或者拍照等手段再現游戲情景,還原游戲現場。孩子們通過教師提供的游戲情境,發表自己的看法。同時也可以引發生生互動,促進共同成長。
三、評價方式靈活運用
評價時應該重點清晰,繁簡結合,應該深入剖析重點問題。當我們不可能對每一個區域進行評價時,如何兼顧每個孩子,使每個孩子都有成功被關注的體驗,同時又能深度地提升區域游戲的水平?
1.慣用歸類評價。考慮到班級人數眾多,要想每一個環節,每一個幼兒都點評似乎不太可能。這時,可以使用歸類統計的方式,一部分一部分進行評價。如,在涉及合作游戲時,老師提問:“還有誰和誰也是這樣合作的?”“今天還有誰也是玩得和他一樣的?”通過這樣的提問,使每個孩子得到關注,讓每個孩子都能成為評價的主體。
2.堅持重點評價。這種評價方式能讓學生在一種材料或情境下持續深入地游戲,獲得更深層次的發展。如:“除了用這種捆法,還有其他的方法嗎?我們一共嘗試了幾種捆法,下次大家還可以去試一試。”這樣既調動了幼兒對于前期區域活動的經驗梳理,同時又能總結本次活動的經驗,并激發幼兒對后期區域活動的興趣。
3.活用動態評價。評價過程應由靜態評價變為動態評價,貫穿活動的全過程。評價并不僅僅是區域活動某一環節的事,并不是靜態的,它應該貫穿于活動的全過程,是動態的,是發展的,是關注幼兒活動的全過程,是適應活動發展、幼兒需要而隨時出現的。
4.善用激勵評價。在區域游戲中,孩子們通過交流分享獲得了相關的間接經驗,然而這些間接經驗要變成孩子的直接經驗還需通過后期的操作實踐。如,在“積木抽抽樂”中,孩子們想到了抽取第幾根積木能使整個積木造型不倒,但其他孩子也想去試一試。這時老師用激勵性的話語推動:“你除了抽取這部位的積木之外還有其他的方法嗎?下次可以去試一試。”又如,在建構活動中,我們經常會在評價中提出新的要求,激勵幼兒探索的興趣。“除了這些,還可以添上些什么?”“你下次還想怎樣做呢?”
四、評價內容全面深入
1.關注幼兒習慣的評價。如游戲材料的整理、區域游戲規則的遵守等都應在游戲評價中進行關注、引導,確保幼兒能有序地開展游戲。
2.關注幼兒游戲品質的評價。評價時,除了說現象以外,更要分析現象背后的原因,通過分析提升活動質量,挖掘現象背后的價值。如在游戲活動中,孩子們是否能專注、持續地投入游戲,是否能與同伴友好合作,是否能遵守游戲的規則等,都可以成為游戲評價的內容之一。
3.關注結果的評價。游戲結果的評價是作為區域游戲評價的重要內容之一。因為在游戲過程中,我們很難打斷孩子的思維了解孩子的想法。所以,從游戲的成果來解讀孩子,與孩子取得交流互動,了解孩子內心的想法,從而給予支持與肯定,也能起到展示交流的作用。
總之,區角活動是幼兒自我學習、自我探索、自我發現、自我完善的活動。通過評價,不僅有利于教師了解幼兒在活動中的行為表現、發展特點、能力與需要、個別差異等,更有利于教師合理設置游戲內容,及時調整投放材料,不斷提高活動區活動的質量。
誗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