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曉霞
【摘 ? ?要】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越來越注重信息技術對社會和經濟發展的巨大推動作用,甚至每個學科都與信息技術有著密切的聯系。但是當前大學計算機教學還有許多需要完善的地方,以下我結合自身的教學經驗談三種有效的教學方法。
【關鍵詞】大學 ?計算機 ?分層 ?互動 ?評價
中圖分類號:G4 ?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5.10.031
大學計算機課程旨在使學生在掌握基本理論知識的前提下培養其的實際應用能力,能夠把計算機知識與技能和自己的專業知識緊密結合。因此,計算機的教學就顯得尤為重要。但是如何順利開展大學計算機課程呢?我認為可以從以下三種教學方法著手,效果比較理想。
首先,大學計算機知識是面對非計算機專業學生而設置的課程,但是內容上要比高中階段深奧抽象得多,尤其到了后期學習VF程序設計時,很多學生都是聽得云里霧里的,如果不認真學習完全聽不懂,因此,學生之間的差異就很明顯。另外,大學階段都是采取階梯教室大班進行授課,計算機作為一門基礎必修課,一般是一個學院在一起統一學習計算機課程,導致教師一個人無法兼顧每個學生的學習情況。鑒于此,分層教學就顯得尤為重要。
第一,在開學之初我建議學校對學生進行計算機能力測驗,對學生的計算機水平進行分級。因為學生來自祖國各地,學生學習的高中學校由于區域和城鄉差異在計算機教學上也存在一些差距,學生對于計算機掌握的程度不一。很多教師發現大一新生在計算機課上有的學生表現出不耐心,原因是老師講的他高中就學過了,但是還有不少從偏遠地區來的學生對計算機基本的Windows系統操作還不會。因此根據學生的測驗水平分出A、B兩個班來,縮小班級內計算機教學的差距,方便教師針對學生的水平進行統一教學。例如,A級學生熟知簡單的文檔操作等,教師只需稍微復習之后就讓學生進行上機等實際操作訓練;對于B級學生教師就要注重基礎的教學,著重訓練文本修改和制作等技能,在此基礎上進行拓展,學習Photoshop和CAD等技術操作方法。使每個層次的學生都獲得相應的發展,并不是說A級的學生就厲害,只是學生能力發展快慢的問題。
第二,在分班之后并不是說一個班級內就不存在差異性,有一些對于計算機非常感興趣的學生,學校就可以積極開展計算機C語言等選修課,拓展學生的計算機視野和能力,使其興趣得到充分的發展。
第三,分層教學并不是僅僅對學生進行分層,教師也要在講課前做好教學設計,把知識分層歸類,方便在課堂教學中能夠隨機應變,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改變教學內容,同時幫助學生建構信息知識,形成系統的知識結構。總之,分層教學就是綜合考慮到學生的個體差異而采取的教學方法,促進教育的公平,從而為每個學生提供充足的發展空間。
其次,互動教學是提高教學效果的重要教學方法。大學計算機內容繁雜,課時又相對較少,很多教師認為大學生具備自我約束能力,上課不必采取很多教學方式和手段,就可以實現教學目標。但是不少教師為了追趕教學進度,一節課下來寫了滿滿一黑板程序設計算法,學生一聽就是一節課能不感到枯燥嗎?教師自己講完按照課本提示為學生展示現場示范,學生一邊看著課本一邊看教師的大屏幕操作,思維根本來不及轉換。總之這種被動緊張的教學方式并不適合大學計算機教學,只會使學生產生畏難心理。我認為,教師應該促進班級整體的互動,學生之間、師生之間互相交流學習心得和經驗,營造輕松、探究性的學習氛圍,從而促進學生的主體性建立,自覺參與到學習中。
第一,教師上課不可急于求成導致學生產生學習壓力,一旦一個環節落下就想放棄。在上課過程中,教師可以講完理論流程之后偶爾借助詳細的視頻講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然后學生分小組進行重點探討,每個小組推選同學到主機上進行現場演示,增強學生之間的互動交流,進而豐富課堂內容。
第二,大學階段學生與教師相處的時間極為有限,基礎課程一般都是使用流動教室,另外很多大學教師都是自己做科研項目的,下了課之后如果沒有學生問問題就回教研室或者做其他事情,師生之間的交流比較少。因此建議教師鼓勵學生給自己發郵件或者打電話,遇到問題積極咨詢,開展第二課堂,及時幫助學生解決問題。
第三,教師不必局限于課本進行教學,要為學生介紹最新的計算機技術和變化趨勢,鼓勵學生互動進行探究性項目,教師應積極聯系學生,給出正確指導,在互動中促進學生發散性思維能力的提高,培養創新意識,自主把計算機技術與自己的專業進行有效結合。總之,互動就是要求教師尊重學生的創造力,改變自己的角色定位,積極發揮自身的監督和引導作用,從而促進學生創造能力的發展。
最后,評價機制對于學生的學習方向具有重要的指引作用。大學生要多關注自身計算機實際操作和生活實踐能力的發展,改變傳統以分數論勝敗的觀念,因此需要學校完善計算機教學的評價機制。很多學校已經采取成績的多維評價方式,最終期末成績卷面占70%,日常表現占30%,但是實際上學生的日常表現得分就緊緊依據出勤表現給分,導致學生并沒有積極參與學習,教師也并不了解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導致最終卷面分數還是起著決定性作用。
我認為日常表現的評估應該加入定期進行單元上機測驗,及時考查學生最近的學習狀態,督促其認真學習。如果只有出勤率而沒有能力的提高,日常考查最終流于形式,沒有產生任何積極作用。對于學生參與的計算機競賽或者技術創新的項目教師要為其在日常表現中加分,實現評價機制的多維化,促進學生積極參加課外與計算機相關的課外活動。
除了關于成績的測評標準改革,評價機制還涉及到日常教學中對學生的課堂表現給出合理的評價。對于大學學生教師一定要嚴格要求,對上課吃飯、吃零食、用手機看視頻玩游戲等不良習慣不能縱容,一定要給出警示,但是最好不要單獨針對某一個學生,提高其自覺反省的意識就行,注意評價的方式,既尊重學生的自尊心,又表示出批評的意味。總之,評價機制的不斷完善就是為了促進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提高其學習效率,進而開展高效的計算機教學。
通過以上幾個方面的詳細論述,我們發現大學計算機教學比高中階段更系統和困難,因此需要教師不僅僅關注自身的學術研究,也要不斷提升自身的教學素質,實現學生的綜合發展。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人們越來越注重信息技術對社會和經濟發展的巨大推動作用,因此教師要不斷探究更適合學生學習計算機學科的學習方法,為其今后走向社會打好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