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文晉
【摘要】由于在思維模式的觀念、民族風情、文化差異等情況下,導致很多的文化間的人們在交流的過程中出現交流障礙。而大學英語在進行英語教學的過程應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的能力。本文主要對當前大學英語擴文化交際存在的障礙進行分析,總結出當前大學生英語擴文化交際障礙的應對策略。
【關鍵詞】大學英語 跨文化交際障礙 應對策略
一、引言
伴隨著經濟一體化的發展,近年來我國的與世界各國的往來日益增多,跨文化交流的也成了現在英語教學的主要研究問題,大學英語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應增加學生的視野、擴大學生的知識面,加深學生對世界各國的文化的了解。因此大學英語在教學的過程中應教學一些英語的基本“聽”、“說”、“讀”、“寫”之外,還應該教學生跨文化交流能力。但是目前的大學英語教學中只教會學生如何學習英語,使學生的英語成績有所提高,但是英語教師并沒有教給學生如何跟一個外國人交流,即使是一些大學擁有自己的外語教師或者國外交換生,學生也不懂得如何運用機會與外國人進行交流。
二、當前大學英語跨文化交際存在的障礙
1.英漢文化差異。由于所處的生活環境、地理位置不同,各個民族之間存在的差異也是非常巨大的。這也就使得英漢之間的文化存在著各自的特色:中國文化比較尊重優秀的歷史文化,由于中國人被譽為禮儀之邦,因此我國對禮儀非常講究,有著尊老愛幼的民族傳統,凡是都講究長幼有序。在稱呼上面也是非常的講究,導致漢語中的對親戚的稱呼有很多,分為有血緣關系稱呼為“堂”,姻親關系的稱呼為“表”并且不可直呼長輩名諱,但是西方的語言中用來稱呼親戚的詞語則顯得比較籠統,不像我國分的那么細致。
2.價值觀念不同。按照我國的傳統來看,無論是處理什么事請,都是以長輩或者領導的決定為主,并且不可直接質疑。而西方人則表現的個性張揚,敢于發表自己的意見。在西方然之間沒有投桃報李之說,對于西方人來說送禮物只是為了表示雙方之間的友好感情,所以禮物都不是很貴重的東西,并且西方人收到禮物一般都會當面拆開,顯示迫不及待的想看看受到的禮物是什么?而中國則不一樣,中國收到的禮物一般是為了滿足朋友的需要,并且是較為貴重的禮物,并且中國人受到禮物都不會在客人的面前拆開,因為這樣會表示對客人的不尊重。
3.教育方式存在差異。我國的教育是比較封閉,在學生的主要任務是學習,因此我國的學生為了應付考試,在學校幾乎所有的時間都花在學習上。而西方國家則不一樣,西方國家的學生有很多的學生都是在實踐中學習,從小就培養學生的求知能力,鍛煉學生的創造能力。這也就在造成了西方國家的學生敢于和任何人交流,而我國的學生在與西方人交流的時候會很緊張,產生交際障礙。
三、大學英語如何做到跨文化交際
1.介紹相關文化背景,進行英語和漢語之間的比較。文化背景知識教學是一種英語教學密切相關的教學,在進行英語教學的過程中適當的提出相關文化教學,讓學生理解別國的文化特色,以及別國的文化交流背景,這樣有助于學生更加深刻的了解英語。例如:在進行英語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根據今天所學的內容,結合西方國家的文化習俗,自己設定一個教學案例,在教會學生英語的同時也使學生了解了西方的文化習俗。
2.介紹詞匯的文化內涵。對于學習英語和學習中文不一樣,英語中有很多的詞匯詞義一樣,但是不同的詞匯用法去不相同,這也是為什么有些學生學習英語會感覺很困難的原因[3]。因此在學習英語的時候不僅要掌握英語詞匯的詞義和結構意義,還要掌握其文化內涵、用法,否則很容易在交流的過程中因為詞匯用錯地方,造成表達的意思和想要表達的意思不相符,就使得對方產生誤解。例如:this和that這兩個單詞意思翻譯成漢語之后基本一樣,但是在英語里面根據實際的情況不同,選擇的用法也不一樣。因此,在學習英語的過程注意英語詞匯的用法。
3.重視非語言交際的影響。在進行英語交流的過程中,再很多特定的情況下可以用非語言來進行交流,雖然不用語言來進行交流。但是,在實際交流的過程中卻可以達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一些特定的非語言在特定的情況下往往代表著特定的含義,例如:在上課的路上遇到一個國外留學生,只見到對方抬起手指了指手表,這就表示時間不多了,即使不用語言進行交流雙方也可以達成共識,長期以來拉近雙方的距離,為雙方的之間進一步的交流做好準備。
四、結語
總之,跨文化交際能力是當前一種重要的交際方式,在世界經濟一體化的今天,各國之間的交際日益頻繁,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就顯得非常重要。因此,在我國的教育中,應注重學生的綜合素質能力培養,開放式的教學方式,在平常生活中然學生參與交際活動。增強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參考文獻:
[1]朱慧.商務活動中英文口譯的跨文化交際障礙及對策分析[J].時代教育:教育教學刊.2012.12(10):166-167.
[2]薛榮.論大學英語教學與跨文化交際[J].武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3(10):12-13.
[3]王筑.文化差異對英語教學的影響與文化導入[J].貴州教育學院學報.2014.01(14):124-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