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婧
【摘要】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了文化的學習對語言掌握的重要作用,然而,這種文化的學習卻大多停留在對目的語文化的學習而忽略了本土文化的學習。本文在分析學習英語的目的和大學英語教學中文化學習現狀的基礎上,從本土文化學習的作用,歷史發展趨勢,大學英語課程標準,大學英語四、六級改革和教材的缺失來說明本土文化學習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迫切性。
【關鍵詞】大學英語教學 本土文化 迫切性
一、學習英語的目的
英語是世界上使用最廣泛的語言,對于學習英語的人來說,學習英語可以幫助他們順利的實現跨文化交際的目的。無論是實際生活和工作還是互聯網中,人們都可以通過英語與不同國家的人進行各個方面的交流,學習先進西方文化,同時傳播我國的優秀文化傳統。而對于大學生來說,很多人把英語學習定位在通過考試的基礎上。英語學習的目的不是單純的為了應付考試而是要實現交流的目的。學習語言是在掌握語言基礎知識和技能的同時,了解語言和文化的關系,以實現語言交際的目的。
二、大學英語教學中文化學習的現狀
英語的學習不僅要學習基本的語言知識技能和交際能力,還要學習英語國家的文化、科學、技術等。這一點是英語教授者和英語學習者普遍認可的,他們也看到了文化學習在英語教學中的重要作用。然而大學英語教學中卻出現了文化學習的一邊倒現象。大多數英語教學課程中導入和介紹的文化都是關于目的語即以英語為母語的文化,而忽視了中國的本土文化。雖然語言和文化有著密切的關系,但如果在大學英語教學過程中,過多地強調目的語文化的學習,而忽視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學習,長此以往,學生便患上了“中國文化失語癥”。(從叢,2000)早在1996年的全國外語教學會上,李嵐清就曾經說過說:“我們的學生學了幾十年英語,但連‘What do you usual1y have for breakfast都回答不出來?!边@是因為學生不懂如何用英語表達“稀飯”、“饅頭”、“豆漿”等。許多學生能夠用英語流利地介紹西方的傳統節日如“圣誕節”、“情人節”等,但對于中國的傳統節日如清明節、端午節等卻不知道如何用英語表達,更不用說用英語介紹這些傳統節日的起源。學生知道莎士比亞的英文卻不知道孔子孟子用英文怎么說,知道漢堡披薩怎么說卻不知道包子饅頭用英語怎么說。這不得不使我們反思當前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文化學習。教師也好學生也罷都不能只教授和學習目的語文化而無視中國的本土文化,這樣又如何實現語言交際的目的呢?任何外來語言的學習都應該以自身的母語文化為基礎,脫離了母語文化的外語學習就如同無本之木、無源之水。在強調目的語文化學習的同時是不是該反思 “文化”這一概念。文化既包含目的語文化也包含母語文化。完善的文化教學應該是在外語教學中采取兼容并舉的措施,鼓勵學生在抓好目的語文化學習的同時,兼顧母語文化知識的積累和母語文化的英語表達能力的提高。
三、本土文化學習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迫切性
語言與文化是相互依存、相輔相成的。語言是傳遞文化的載體,語言受文化的影響,反映文化。英語教學中語言教學是第一位的,而本土文化的學習應是英語語言教學的促進因素。因此,本土文化的學習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成為迫切的需求。以下就本土文化學習的作用,歷史發展的趨勢,大學英語課程標準,大學英語四、六級改革和教材的缺失來說明本土文化學習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迫切性。
1.本土文化學習的作用。擁有幾千歷史的中華民族文化詮釋著中華民族的偉大發展,脫離了本土文化是不可能學習好任何一種外來語言和外族文化,更不能實現國際交流和發展。俗話說知己知彼才能百戰百勝。不了解自己的本土文化,又怎樣更好地理解外族文化呢?本土文化學習是外族文化學習的基礎。束定芳認為學習本族語文化在外語教學中至少有兩個重要的作用:一是作為與外族文化進行對比的工具,更深刻地揭示外族文化的一些主要特征,從而加深對本族文化的本質特征的了解;二是學生本族文化心理調節培養了學生對外族文化和外語學習的積極態度,從而調動學生學習外語和外族文化的積極性,增強他們的學習機會。(束定芳,莊智象,1996)所以大學英語教學中本土文化的學習是不可或缺的,也是迫在眉睫的。在英語教學中滲透中國文化,學生會更加自然地對優秀民族文化產生認同感、歸宿感和自豪感,這有利于振奮民族精神,凝聚民族力量。學會用英語對外介紹中國的優秀文化能讓中華文化更加國際化。這就體現了本土文化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迫切需求。
2.歷史發展的趨勢。從張騫出使西域、絲綢之路到鄧小平的改革開放再到現如今國家領導人之間頻繁的友好訪問、跨國經濟交流合作以及國人的出國旅游,這無一不體現了本土文化的重要作用。張騫出使西域帶去的物品體現了中國的傳統文化特色,為絲綢之路奠定了基礎。鄧小平的改革開放只有建立在深入了解中國的傳統文化,立足于本國的國情基礎上才能更好地實行對外開放。隨著我國的國力加強和對外合作交流的日益增加,社會對高素質外語人才的需求不斷增長。英語除了作為交流的語言工具也承載著傳播文化的使命。我們在掌握了扎實的英語語言基礎的同時,只有了解本土文化,才能向其他國家更好地介紹中國、發展中國;只有了解了本土文化,才能體現出中西方文化的差異,才會對外國文化產生興趣和好奇,進而學習和了解外國文化,實現跨文化的交際。因此大學英語教學中本土文化的學習就顯得尤為迫切。
3.大學英語課程標準。2004年1月,教育部印發了教高廳[2004]1號文件《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試行)》,指出大學英語教學要“以英語語言知識與應用技能、學習策略和跨文化交際為主要內容,培養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特別是聽說能力,使他們在今后工作和社會交往中能用英語有效地進行口頭和書面的信息交流,同時增強其自主學習能力,提高綜合文化素養,以適應我國社會發展和國際交流的需要”。這就說明文化學習在英語學習中占據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既然要適應國際交流的需要,那就不再是單方面的迎合目的語文化的交流,中國需要更多的本土文化輸出,這是國際文化交流的需要,也是弘揚中華民族文化的需要。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文化學習因而就更加迫切和重要,從改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意識著手培養學生正確的文化價值觀。
4.大學英語四、六級改革。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自87年9月實施以來已進行過數次改革。雖然四、六考試成績的權威性已經成為眾多用人單位招聘人才的敲門磚,這使學生把通過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當成了他們學習英語的目的?;蛟S從某種角度來說,大學英語四、六級依然被看成是語言應試的途徑。但不得不承認,改革進行到目前為止,我們發現,四、六級英語考試也越來越關注和體現本土文化。就拿考試中的翻譯題來說。該題從以前的句子填空式翻譯變成了現在的小段落翻譯。從前的句子填空式翻譯主要是考察學生對于句子的連貫性表達,或者是一些關于英語句型詞語的基本表達方式,很少有對文化的體現?,F在的小段落翻譯主要是考察學生對于中國的傳統文化、習俗、政治、經濟、社會現象等本土文化知識的理解和英語表達。它不僅提高了學生對于句型詞語的表達要求還涉及到對于本土文化的學習和理解。由此可見,本土文化學習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5.相關教材的缺失。長期以來,大學英語教材只注重對西方文化知識的言說與陳述,使學生對西方語言與文化的表述比較熟悉和熟練;但是當他們在介紹自身民族文化時,由于對自己民族文化的陌生特別是用英語表達的困難,往往感到力不從心。這不得不說是大學英語教材在內容的選材和編撰上所產生的不良后果。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增加本土文化的學習來彌補教材中對于本土文化內容的嚴重缺失是應該的、是必須的、是當務之急。
母語文化即本土文化教學是外語文化教學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在全球文化交流的背景下,只有平等、雙向的交流才是可以實現雙贏的有效交流。在大學英語教學過程中,除了要加強對英語國家文化知識的輸入與傳授,更不能忽略本土文化的學習。要讓學生明白,學習英語,并不單是了解與學習西方文化與科技,更重要的是要讓西方國家更多地了解中國。因此,在大學英語教學過程中,本土文化的學習是刻不容緩的。
參考文獻:
[1]金陽.淺析英語教學中本土文化缺乏的狀況[C].中國高校英語教學與研究.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7):79-80.
[2]從叢“中國文化失語”我國英語教學的缺陷[N].光明日報.2000.
[3]茍麗娟.姜煥文.母語文化教學在外語教學中的重要性闡釋[J].甘肅聯合大學學報.2010(7).26.
[4]束定芳.莊智象.現代外語教學—理論.實踐與方法[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6.
[5]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試行). 20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