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國民
【摘 ? ?要】高中數學課程應提供基本內容的實際背景,反映數學的應用價值,開展“數學建模”的學習活動,設立體現數學某些重要應用的專題課程。高中數學課程應力求使學生體驗數學在解決實際問題中的作用、數學與日常生活及其他學科的聯系,促進學生逐步形成和發展數學應用意識、提高實踐能力。
【關鍵詞】新課改 ?興趣 ?探究意識
中圖分類號:G4 ?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5.10.131
高中新課改在全國已經鋪開,面對新的課程改革,如何通過教學過程讓學生這一主體去體驗科學的研究過程和研究方法,提高學生的認知水平和知識技巧,給我們擔任高中數學的教師提出了一系列新的問題。所以探索新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已成為每位教師面臨的新課題。高中教育屬于基礎教育,高中數學課程由必修系列課程和選修系列課程組成,必修系列課程是為了滿足所有學生的共同數學需求,而選修系列課程是為了滿足學生的不同數學需求。這就給教師的教學活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在教改實踐中不斷探索,從轉變教師角色入手,把“以學生為主體”落到實處,收到了較好的效果。下面是我對教學實踐的幾點思考總結。
一、激發學習興趣,備課上巧妙創設情景
心理學告訴我們:學習動機是直接推動學生學習的一種動力,構成學習動機的成分多種多樣,其中最直接、最活躍的成分是學習興趣。為了在每一節課的開始就想法讓學生很快地投到入學習狀態中,為上好每一節課奠定良好的基礎。我在備課時下工夫從創設情景入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數學課題的引入多是由實際問題抽象而來,大多數都有其實際背景,因此在教學中應重視從實際出發,從實際問題中抽象出數學概念和知識的形成過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們通過生活中、數學知識的聯系中,或者通過數學實驗、數學猜想、從數學文化中創設情景,巧妙設計教學,引入課題,寓樂于學,促使學生發問生疑,疑則思,思則學,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和愉悅的學習情緒,這種求知欲望和情緒是智力發展的翅膀,又是學習思維活動的內部動力,學生有了這種動力,教師便能容易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
二、觀念上以學生為主體,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
(一)教師角色的轉變——從主導者向組織者、引導者轉變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努力創設民主、平等、和諧的課堂氛圍,從創設生動具體的情境入手,組織師生共同參與學習活動,以縮短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學生與文本之間的距離.在教學中,我們一直倡導“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課堂教學模式,但是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常常扮演著“主演加導演”的角色,即在教師的主導下,學生的學習是被動學習。新課改要求學生要成為學習的主人,教師必須由“主導者”成為“組織者”、“引導者”。
(二)挖掘學生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
新教材在課程設置上,較好的利用了“思考”“探究”兩大模塊,為學生提供自學的平臺,充分體現新課程改革的精神,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因此,在數學教學中,不能把學生當做接受知識的容器,要通過調動學生的主觀思維去獲取知識,在教師的點撥、指導下,把學生難以接受的知識結合實際問題進行探究,圍繞以學生為主體展開,將問題化繁為簡,化難為易,更能讓學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悅,從而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
(三)充分開發學生資源,倡導合作式學習
“合作式學習”方法由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學生被動接受教師指導的學習方法,轉變為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則為學生的管理者和組織者的教學過程,充分調動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因為在每一個學習小組中指導者只是比學習者基礎稍好一些,現在讓他們自己做小老師去教別人,他們就會想如何才能教好同伴,這樣給指導者的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為他們各方面能力的提高創造了機會,符合素質教育的要求.他們在指導同伴練習時,從中更深刻地體驗到學習成功的快樂和喜悅,同伴的成功也會激發他們更加努力完成教師交給的任務,這樣就形成你追我趕的優良學風,也更有利于優秀生的培養。
(四)注重提高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
高中數學教學應注重提高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這是數學教育的基本目標之一。人們在學習數學和運用數學解決問題時,不斷地經過直觀感知、觀察發現、歸納類比、空間想象、抽象概括、符號表示、運算求解、數據處理、演繹證明、反思與構建等思維過程。這些過程是數學思維能力的具體體現,有助于學生對客觀食物中蘊涵的數學模式進行思考和做出判斷。數學思維能力在形成理性思維中發揮著獨特的作用。
(五)發展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
20世紀下半葉以來,數學應用的巨大發展是數學發展的顯著特征之一。當今知識經濟時代,數學正從幕后走向臺前,數學和計算機技術的結合使得數學能夠在許多方面直接為社會創造價值,同時,也為數學發展開拓了廣闊的前景。我國的數學教育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對于數學與實際、數學與其他學科的聯系未能給予充分的重視,因此,高中數學在數學應用和聯系實際方面需要大力加強。近幾年來,我國大學、中學數學建模的實踐表明,開展數學應用的教學活動符合社會需要,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有利于增強學生的應用意識,有利于擴展學生的視野。
總之,新課改下數學教學的要求:在教學目的上,要由單純的“傳授知識”變為“傳授知識,發展思維,培養能力”;在教學的主要任務上,不只滿足于學生“學到什么”,而更重要的是教會學生“怎樣去學”;在教學活動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和決定因素,一切教學內容要通過學生自身的活動體驗去獲取.讓學生充分參與,通過動手、動眼、動身、動腦進行深層次的思維,培養學生觀察、比較、分析、綜合、概括、抽象、歸納、猜想等思維能力,這樣既有利于領會基礎知識,又學會了研究問題的方法。反之,如果仍受傳統教育方式的影響,急功近利,重結論輕過程,重記憶輕能力,重課本輕應用,其中削弱和減輕的部分正是使學生長期受益的數學思想方法和學習能力的培養。所以,在課程改革已全面推進的今天,廣大數學教師教育理念的更新與實踐將是影響數學教學改革成敗的關鍵,我們的數學教學只有順應新時代的要求,勇于創新,積極實踐,才能開創我國數學教育輝煌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