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合作小組”模式是目前大學英語教學中較為流行的一種教學模式,“合作小組”模式的運用既是大學英語課堂教學的實際需要,又能在一定程度上培養學生的合作探究能力。所以,大學英語課堂教學需要貫徹落實這種教學模式。教師在英語教學的實際過程中,要充分運用這個先進的教育理念,不斷完善與改進教學方法,深入了解大學英語課堂教學的精神實質,讓小組合作學習能充分提升學生的學習潛力。本文先對“合作小組”模式存在的意義進行了探討,再對“合作小組”模式在實際課堂教學中所遇到的問題進行了探究與分析,從而探索出了“合作小組”課堂教學模式在實際應用中有效提升課堂效率的方法。
【關鍵詞】合作小組 大學英語 教學模式 實踐反思
提升大學學生對英語的綜合運用能力是大學英語課堂教學的主要目標。“合作小組”教學模式就是把在課堂上的學生以分組的形式把各個小組成員團結起來,運用所學的英語來交流討論問題,通過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動交流來協作完成小組任務。運用這種教學模式不僅可以提升學生的交流溝通能力,還可以營造一個良好的英語學習氛圍,從而促進學生課堂積極性的提升,進而從最大程度上鍛煉學生的合作協調能力,提高學生的學習技能與學習水平。
一、“合作小組”模式的意義
1.小組成員之間相互交流學習。小組成員需要分別扮演不同的角色來完成組長分配下來的任務。小組各個成員之間既是相互獨立的個體,又是相互依存的共體,各個小組之間是競爭關系,但又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相互協作的關系。他們通過組員之間的努力或是與其他各組進行協作互動,進而達成學習目標。傳統的教育教學模式只是單純的把學生所獲得知識與進步作為課堂教學效率高低的評判標準,把學生的學習過程單純的看作是一個簡單的掌握知識的過程。“合作小組”教學模式在在改進傳統教學模式的基礎上,提出了要讓大學英語課堂教學充滿交流與對話的人性化教學模式。在這種教學方式的引導下,各組成員之間可以相互交流溝通,在協作對話的過程中來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讓學生的思想能夠在交流的過程中得到傳播與借鑒。
2.各組成員之間是平等合作關系。每個組成員的英語學習方法、學習經驗、英語基礎及性格特征都是不一樣的,他們之間雖然存在這些現實性的差異。但在一定程度上來說,這剛好有利于對各組成員之間進行優勢互補。每個學生都有缺點與長處,“合作小組”教學模式就剛好把學生之間的優缺點進行合理的優勢互補,從而使學習效率達到最大化。小組成員之間是一種和善的平等合作關系,這種學習模式可以降低學生與學生之間學習能力與學習成績的差異性區分度。科學合理的分配每個組的資源,根據每個組員的個性特征來合理分配任務,讓每個學生都能開口說話,每個組員發揮出自身最大的優勢來完成課堂目標。這種教學模式讓每個組員都能體會到一種被重視的感覺,從而在這種民主平等的學習氛圍中,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學習積極性。
3.課堂教學具有延伸性。“合作小組”教學模式并不是按照教師的規定按部就班的進行學習,它具有自身存在的特點。在這種教學模式的實際運用過程中,它主要突顯的是參與互動環節。每個組員除了討論與課堂目標相關的話題外,還可以鍛煉學生的團結協作能力、包容他人缺點、善于學習與借鑒他人優點的能力。這種學習模式與傳統單純意義上教師的教、學生的學這種模式相比,“合作小組”教學模式更加接近學生的實際情況。因為大學學生即將步入社會,他們首先要面對的一個問題就是如何與他人建立良好的合作關系,如何進行有效的人際溝通,如何謙虛的接受別人的觀點等等。而這種教學模式剛好可以提升學生的這些社會交際能力,從而讓學生能盡快適應社會。“合作小組”教學模式注重的是對學生實際能力的培養,從而掌握在學習與生活中必備的生存技巧。
二、合作小組模式在大學英語教學實踐中存在的問題
1.注重教學形式而沒有凸顯本質。在大學英語課堂教學中,教師一般看重的是“合作小組”教學模式這種形式,而沒有發掘其內在的精神實質。教師通俗的認為這種教學模式就是老師設置一個課堂教學任務,然后學生進行分組討論,最后完成這個課堂任務。這導致在這種模式的運行過程中,學生還沒有進入合作交流的狀態,就被教師草草的結束了。這使得雖然整節課上學生討論激烈,課堂氣氛活躍,但是卻沒有達到相應的實際效果。教師在上這堂課之前,沒有從整體上考慮學生的個性特征,設計的學習目標與學生的實際情況相脫節,忽視了這種教學模式的最終意義。只注重形式上的合作學習根本發揮不了這種教學模式的實際作用,反而會阻礙到學生英語水平的提升。
2.分組缺乏合理性與科學性。在運用這種教學模式時,教師沒有充分考慮到每個學生的學習基礎以及個性特征,就隨意指定幾個學生坐在一起搭配成合作小組去完成學習任務。這種隨意搭配的方式使得合作學習只停留在表面上,各組組員之間分配不均,在能力互補上存在很大的差異,這反而不利于學生學習能力的提升。教師在運用這種模式時,沒有從每個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沒有考慮到每個學生的優缺點,所以也就達不到優勢互補的實際效果。
3.各組成員之間的參與意識不高。由于一些組組員的英語知識比較薄弱,或是由于性格內向的原因,所以很少參與到合作交流中去。一般來講,在小組之間比較活躍的成員都是英語水平好的,所以他們的參與度非常高,占據了整個小組的一大部分。在對小組的討論結果進行總結時,結果基本上是對英語水平較高組員的觀念總結,從而蓋過了本組其他成員的觀點與看法。這種情況不及時解決,只會讓這種兩級分化更為嚴重,英語基礎好、水平高的學生討論越來越積極,英語基礎薄弱的學生漸游離在外,甚至于放棄討論學習的機會。
4.教師自身的角色模糊不清。教師在進行“合作小組”教學模式時,要明確自己的職責,把自身的角色定位好。教師在大學英語課堂教學中,主要是要明確兩個職責。一是要指導各個組組員之間的合作學習,二是要把自己融入合作學習的氛圍之中,把自己當成是學生的搭檔和成員。但是,有大部分教師都不是很明確自己的角色定位,他們漫無目的的指導和干預學生的合作學習,像為了簡單應付一下教學任務,在合作交流學習還未完成時就催促學生草草收場。在分配好各組任務后,教師一般是站在講臺上來等著學生問問題或是回答問題,從而使得學生缺乏必要的指導。教師巡視小組合作交流情況的次數很少,使得小組之間的實際交流學習情況得不到有效的反饋,讓這種教學模式完全達不到預期效果。
5.缺少完善的效果評估機制。教師對合作小組學習的理念理解不夠深刻,因此沒有在每一次學習任務完成后把評估的標準公布出來,從而導致學生的合作交流學習的愿望不夠強烈。在每個小組匯報完學習任務后,教師注重的是評價每個組的優秀個別學生,而忽視了對其他組員及整個團隊的評價,有失公平。這種忽視其他成員的行為會讓其他組員喪失積極性,從而影響到整體課堂教學效率。在評價時,只注重對討論結果的對錯進行評判,而忽視了對學生討論過程、參與熱情及團隊協作等方面進行評價。這種片面不合理的評價方式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削弱學生參與討論學習的積極性,從而降低學習效率。
三、提升合作小組課堂教學模式效率的措施
1.科學合理地創建“合作小組”。開展合作小組學習的最優人數是4人,最好不要超過6個,但至少要3個。教師要根據每個成員的具體情況來進行合理的分組,可以選用英語基礎較為薄弱的或性格較為內向的學生來擔任小組組長。這樣就可以避免有的學生因為性格內向或英語基礎不好而消極參與討論學習,從而調動本組成員的討論積極性。教師還可以選擇英語基礎較好的學生在小組中擔任知識顧問,對整個小組的合作討論方向進行有力的指導。在配置上還要在每個組配上一個英語學習基礎一般的與英語學習基礎較為薄弱的學生,這樣的分配方式就較為合理化。這種分配方式可以讓小組的合作交流順利的開展,也提升了基礎較為薄弱學生的責任心與積極性。這種分配方式是建立在教師對每個學生的性格、能力、英語水平的高低充分了解的情況下,因此具有較強的針對性。
2.提升小組學生的課堂參與意識。要保證學生積極的參與到合作小組的學習中去,首先是基于對小組成員的合理劃分。劃分好成員后,還要讓每個成員明確自己的職責,分工合作。每一個組都會設置一個組長,既可以讓老師來分配任務,也可以讓組長來根據組員的個性特征分配任務。較為簡單的任務一般由英語基礎水平較低的學生來完成,讓不同學習層次的學生有難度不同的任務可供選擇。與此同時,也可以讓每個組之間采取競賽的模式來比較各個組的思維方式與討論過程,從而活躍課堂氣氛,提升組員的參與積極性。
3.教師合理定位自身的角色。教師在把“合作小組”教學模式運用到大學英語課堂教學中去時,要把相應的基本操作方式、學習理念也貫徹到學習交流合作中去。教師在教學中要合理定位好自身的角色,教師既是合作小組學習的倡導者、指導者,也是合作者、參與者與促進者。教師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來把每次合作交流學習的學習任務、目標及運行方式設計好,這樣才有利于教師實時觀察教學模式的運行情況,不斷完善這種教學方式,從而提升學生的課堂參與性與學習的積極性,進而提升學生的課堂學習效率。
4.構建完善的效果評估機制。構建完善的效果評價機制是開展合作小組交流與學習的前提,因此,教師在對合作交流學習的結果進行評價時,要從三方面進行考慮。首先是要把小組內部評價與對個人的評價結合起來,當成一個團隊來進行評價。對團隊的整體性進行評價可以提升各個組之間的競爭性,從而激發組員之間的集體榮譽感。在評價整個團隊時,也不忘對小組成員內個人價值的肯定,特別是要鼓勵那些英語基礎較差、性格較為內向的學生,要大力肯定他們的存在對團隊獲得榮譽的價值,引導他們積極參與討論,敢于發問。最后還要把教師的評價與學生的評價有機的結合起來,因為教師的評價固然很重要,但是教師畢竟不可能對每組成員的合作學習過程都了如指掌。因此,在小組合作討論較多的情況下,還可以結合學生的評價來實際的反映小組合作成效的現實情況。這可以在小組與小組之間進行評價,也可以在各個小組內部進行評價,再結合上教師的評價,這就較為全面、客觀、有效了。
四、結語
小組合作學習教學模式符合當代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因此,值得各大高校去貫徹落實這項教育模式。教師在實際運用這項教學模式的過程中,要不斷改進教學方法,更新教學觀念。真正把這項教學模式落到實處,則需要教師不斷的努力,深入研究合作學習的教學方法,從而促進學生英語水平的不斷提高。
參考文獻:
[1]王園園.小組合作模式在大學英語翻譯教學中的應用[J].科教導刊(下旬).2015.04:119-120.
[2]陳晶.小組合作學習在中職英語教學中的實踐及反思[J].科教導刊(中旬刊).2013.07:97-98.
[3]張穎.小組合作教學模式在傳媒藝術類大學英語課堂教學中的使用研究[J].佳木斯教育學院學報.2012.02:290-291.
[4]廖嫚.小組合作學習模式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運用[J].佳木斯教育學院學報.2012.10:355-360.
[5]葉獻玲.合作學習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有效應用[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11.08:165-167.
*課題:浙江省2013年高等教育課堂教學改革項目,課題題目:高職院校大學英語“合作小組”教學模式改革——以嘉職院國際貿易專業為例,項目編號:kg2013899。
作者簡介:屠獻芳,女,(1975.1-),漢族,嘉興人,本科,講師,研究方向:大學英語教學和英美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