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云露
從小組學習理論的提出,再到各校各班全面展開小組學習的教學實踐活動,可以說是轟轟烈烈、聲勢浩大。在這個過程中,經??吹浇處煵捎眯〗M的形式討論問題或進行活動,但有時效果差強人意。那么,到底是哪個環節出了問題?又有哪些措施可以解決這些問題?我認為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優化小組合作學習:
一、正確理解小組學習
在實際的教學活動中,很多教師片面把小組學習當成單純的小組討論,其實小組學習的內容遠非小組討論所能涵蓋的,小組討論只是小組學習的方式之一。小組學習可以是組員之間學習成果的分享,可以是預習情況的相互檢測,可以是合作完成某一個學習任務,也可以是關于某一問題展開的辯論。教學中應該根據具體課文內容,選取不同的小組學習方式,這樣才能避免學生因單調重復的學習方法而產生厭煩情緒。
二、設置問題恰當,體現小組學習的必要性
如果小組學習的問題過于簡單,書上本就有答案,不用思考就能得出結論,或是這個問題的答案根本沒有爭議性,那么這個問題拿到小組里學習,不過是每個人重復一遍答案,浪費時間和精力。小組學習的問題一定要精要、準確,有拓展性,每個人從不同的角度思考,會得到不同的結論,那樣學生才會產生思維碰撞。比如《自然之道》中,當我們看見潮鷹叼走小龜時,導游若無其事地說:“叼就叼吧,自然之道,就是這樣!”從“若無其事”你體會到了什么?如果學生從游客的角度思考,第一是和游客的心理形成對比,突出他們想救小海龜的那種急切心情;第二,明明導游有能力救海龜,卻見死不救,那么可以感受到我們對導游冷漠的一種不滿、憤怒;如果從導游的身份思考,他肯定對這種現象見慣不驚,偵察龜是在以自己的生命換回大家的安全,導游正因為了解自然之道,才會“若無其事”。學生選擇思考的角度不同,所得結論也不同,在小組學習中,能互相補充互相學習,共同得益。
三、真正展開小組討論交流
很多的小組學習中,教師一旦拋出問題,小組馬上就熱熱鬧鬧地展開討論,但仔細聽你會發現,很多時候這些孩子所謂的討論,只是每個人依次把自己的觀點表述出來,然后結束,這樣的小組學習流于表面形式。真正意義上的小組學習,我認為應該是小組伙伴之間思維的碰撞產生智慧的火花。聽完他的匯報,你應該有一定的共鳴或不一樣的意見,或為他做適當的補充??傊?,不應該只是個單純的傾聽者和演講者。
四、提高小組合作效率
新課程強調互動,師生互動,生生互動,課堂要動起來。我們的課堂實施小組學習后,也動起來了。但在實施過程中我發現,雖然整個課堂看起來很活躍,每個孩子都在參與,細看卻是各自為政。比如小組匯報環節,有組員還沒集中,發言的不管不顧已經在陳述,而有的還在寫自己的,有的眼睛盯的是其他地方,有的竊竊私語,談與學習內容無關的話題。所以,要想真正讓每個孩子都參與互動,就要讓他們統一步調,交流時絕不再動筆,交流完再寫,不說不做與課堂無關的事,眼神一致,耳朵一致,圍成一圈,頭湊在一堆是最有效的辦法。
五、教師評價注重激勵,避免隨意性
對小組學習進行評價的時候,通常采取的方法是將小組名板書在黑板一角,隨課程的進行隨時評價隨時加星加分。但似乎是教師說好就是好,沒有明確的標準,加一顆也行,加兩顆也行,甚至許諾一次表現出色加幾十上百顆的也有。感覺太隨意,加星加分也變得廉價,根本上失去了它的激勵功能。我認為應該讓學生珍視這個評價,不能得來太易,但也不能讓學生感覺太難,要讓學生稍微跳起來就能夠得著,通過努力也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悅。
總之,以辯證唯物論來說,任何事物都具有兩面性。小組學習有它的科學性,但并不是說就是完美無缺,不能將它神化。課堂應因材施教,因地制宜,選取恰當的教學手段和學習方式,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完善小組學習,提高學習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