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欣 盛杰 朱漪云
【摘要】全媒體時代的到來,對我國的版權制度建設提出了新的要求。全媒體傳播環境作為文化產業中的新經濟增長點,互聯網的復制盜版并非a形成版權遭受挑戰的本質原因,應從各個方面積極探索有效措施,促進期刊版權制度的健康發展。
【關鍵詞】期刊;全媒體出版;版權;制度建設
【作者單位】郭欣,江蘇大學雜志社;盛杰,江蘇大學雜志社;朱漪云,江蘇大學雜志社。
全媒體時代的到來,對我國的版權制度建設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全媒體傳播語境中,如何更好地維護全媒體期刊的版權權益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理論概述
1.全媒體及全媒體出版
全媒體指的是全部媒介的綜合,包括:圖片、光電、文字、網絡等立體、抽象的媒介,是綜合多種傳播手段的一種新的傳播形態。
全媒體出版指的是圖書出版呈現多樣化特點,既有傳統紙質圖書出版方式,也有通過互聯網、手機、數字終端設備等同步傳輸數字圖書等方式。全媒體出版具有同步性和渠道多維的特點,可以實現傳播模式多元化,給版權的價值帶來最大化、品牌具象化。
2.版權
版權是針對計算機程序、音樂作品、文學著作、電影和照片等的復制權的符合法律規定的所有權。如果不是出現轉讓現象,版權一般被視為作者專屬的權利。
二、期刊版權制度保護面臨的主要困境
1.版權權利主體缺乏對數字版權的授權約定
版權主體特指作品版權所屬者或者版權人,版權在作品完成時即產生。數字技術與網絡語境使版權作品的傳播范圍與使用數量得到了空前提升,在網絡時代的特定環境中,若想先得到授權再進行傳播基本上不現實,這就極易出現權利主體難以實現利益、傳播主體難以獲得授權,最終難以對其合理利用,導致版權人對自身作品傳播出現難以控制的情況。受利益驅使,傳播主體大多傾向于先傳播后授權的方式。對一些作者來講,數字版權在傳播主體的版權協議中較少受到重視,萬一發生糾紛,作者、出版單位、內容提供商、技術提供商與數字出版商等和數字版權相關的多方主體間缺乏明晰的權利義務界定,約定不明確,對處理與解決糾紛是極為不利的。
2.版權客體易于侵權,維權成本高
全媒體時代,每個人均能將期刊的文本作品在各種傳播媒介上隨意傳播,版權侵權問題更為分散、隱蔽與復雜,侵權利益主體也出現多元化。侵權人會利用全媒體對文本進行整合,導致版權人難以確定誰在哪個地方、哪個時間有侵權行為。同時,相關糾紛屬于民事糾紛的范疇,法院在受理案件時,更多的是把地域管轄作為主要依據,司法管轄也難以明確。全媒體環境中的期刊處于數字化的流動狀態中,很難量化侵權作品的數量,因此賠償金就難以像傳統語境下發生的侵權產品所估算的那樣確定。依據當前的版權制度,版權人如果發現了侵權行為,應首先對侵權人所獲利益、自身受到的經濟損失等進行舉證,不然很難得到賠償。有時就算版權人發現了自己的著作被非法傳播,因需花費大量的時間與精力,版權人也并不愿主動維護自身權利。全媒體環境下侵權利益主體出現的身份模糊與多元化造成了侵權方式與手段的隱蔽性,難以明確侵權主體的責任等,均導致了維權的成本過高。
3.版權接受主體缺乏版權意識
在全媒體環境中,復制成本基本為零,復制的方式也極為快捷。圖書在全媒體環境中更多是以數字化的形式進行傳播,就連最受推崇的電影也正在以各種視頻的模式出現在全媒體傳播中。私人復制技術在當前數字化的語境之下得到了解決,私人對期刊進行批量復制就很容易。可見,全媒體給盜版行為提供了便利,每位普通用戶均能進行盜版。
三、維護科技期刊全媒體出版版權的對策
1.促進版權人、傳播方和公眾關系的協調
當前,版權人、傳播方與公眾這三方均只對自身利益加以關注,缺乏對其他相關利益的必要理解。在全媒體傳播中,權利人不應總覺得自身利益受到威脅,進而質疑版權的正義性與版權法具有的合理性。傳播者應認識到真正獲得利益的為文化產業而并非作者自己,如果能做到這一點,在產業鏈中進行利益分配則更容易實現公平,使用者可高效獲得想要的信息與知識,在利益分配上實現三方的相互影響和相互作用等共贏關系的建立。作者發布自己作品的時候,應采取許可知識共享的方式,保留一些自身的合法權利,同時還應適度讓出一部分自身權利,這將有效幫助作品原創者在滿足公眾傳播信息基礎上,也實現了自身權利的保護。
2.推動版權數字技術、法規的建立與健全
數字技術已經成為全媒體傳播、發展的趨勢,應促進和數字技術相關的出版法規與政策的建立和健全。在相關法規仍不完備的前提下,技術保護措施就成為版權人對自身權利進行維護的常用手段。
版權人運用技術手段以保護自身的權利,在法律上,二次傳播文本的行為是得到支持的,因此,我們應加強運用技術來保護期刊版權,建立并健全數字技術保護措施。以著作權法中涉及技術保護的相關措施來講,我國要規范版權人所采取的技術措施等行為,提升技術措施的人性化水平。
3.促進相關法律法規的不斷完善,為其順利建設提供充足的法律支持
科技的迅速發展也促進了反保護和反加密等手段的不斷發展。與技術保護成本相比較,破解技術所需的成本較低,和破解后所獲得的巨額文本收益相比,成本更是少得多,只依靠技術是難以解決問題的。若是無法提供有序的文本傳播技術保證,法律就成為提供強制力的唯一保證。制訂一部和反破解相關的法規以實現對技術的保護已經迫在眉睫,這也成為版權法在修訂過程中需要進一步完善的一部分。
全媒體傳播的環境下,人們越來越傾向于免費獲取資源,對盜版這一現象的高度容忍已經遠遠超出人們的想象。我們應盡快出臺相應的法律法規,對全媒體傳播下的期刊版權的范圍與性質進行嚴格界定,將其主體、客體、內容和侵權的類型及形式加以厘清,促使相關侵權懲罰與賠償機制的建立與健全,并且用判例的形式整理一部分經典案例作為補充,讓其具有同等法律效力。這樣不但確保了法律應有的公平公正,還能對全媒體傳播中出現的新版權問題進行調整與預測,同時,還應配合著作權法的修訂,給版權保護奠定法律制度方面的保證;與目前國內形勢相適應,促進《出版文字作品報酬規定》的不斷完善,妥善處理各種矛盾,積極吸納各方合理性建議,確保版權人、受眾與公眾這三者利益的平衡;強化地方在版權方面的立法,實事求是,促進地方性版權法的不斷規范化。
4.探索轉移注意力來實現更高的盈利
所有的文化產品在本質上就是信息。在全媒體傳播生態鏈中,信息的創作者或擁有者為獲得足夠多的注意力,獲得更高的聲譽,把作品在網絡、微信、微博等媒介上進行傳播。這在吸引受眾眼球的同時,也對受眾的進一步需求信息產生了一定的刺激作用,與創作者相關聯的很多信息均被受眾搜索出來,而這些信息和知識產品并無直接關系。受眾從關注信息轉向關注創作者,創作者就成為傳播的核心,一部分信息之外的產品也就成為經濟利益的重要來源,通過關注這類無形產品而實現周邊有形產品的成功銷售,最終獲得更高的經濟利潤,這屬于一種新的商業模式。
總而言之,多媒體傳播間的整合與溝通為文本的傳播提供了更為便捷的途徑,也帶來了版權侵害的威脅。筆者認為,全媒體傳播環境作為文化產業中的新經濟增長點,互聯網的復制盜版并非形成版權遭受挑戰的本質原因,我們應從各個方面積極探索有效措施,促進期刊版權制度的健康發展。
[1]湯潮. 數字出版的“互聯網思維”[J]. 出版參考,2014(15).
[2]郝振省. 互聯網思維下數字出版發展新趨向[J]. 出版發行研究,2014(4).
[3]湯雪梅. 以互聯網思維建構數字出版產業發展[J]. 出版廣角,2014(7).
[4]林姿蓉. 歐美科技論文網絡共享的版權保護模式[J].出版科學,2012(5).
[5]王冰睿. 當當與京東進攻電子書市場 內容平臺大戰一觸即發[J]. IT時代周刊,2012(Z1).
[6]尹靚. 全媒體時代新聞人應具備的媒介素養[J]. 青年記者,2012(3).
[7]史文利. 全媒體時代下編輯角色的重新建構[J]. 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1(4).
[8]郭金平. 報業“全媒體”轉型的現實基礎與路徑選擇[J].傳媒,2011(8).
[9]黃先蓉,王志剛,林姿蓉. 科技論文網絡共享的版權保護原則[J]. 圖書情報知識, 2010(3).
[10]胡政平. 傳統期刊網絡化存在的問題及應對策略[J].出版發行研究,2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