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月婷
多媒體技術的運用,改變了傳統教學中僅靠“一張嘴、一本書、一支粉筆”的單一呆板的教學呈現方式。可以說,多媒體技術的運用越來越成為廣大一線教師的自覺行為,充分顯示其強大的生命力。那么如何讓多媒體技術在語文閱讀教學中起到作用呢?我有如下一些實踐與思考。
一、用于激發學生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對學習是極其重要的。多媒體技術具有圖、文、聲三位一體的功能,它所創設的情境的真實性、形象性、趣味性是其他手段無法媲美的,它能通過情景畫面,激發小學生的好奇心與求知欲,使他們產生學習的興趣。
蘇教版三年級下冊《趕海》這篇課文敘述了“我”童年時代跟著舅舅趕海的無窮樂趣,抒發了“我”熱愛大海,熱愛生活的真摯情懷。但農村孩子沒有見過煙波浩渺的大海,他們對大海的概念是陌生的、抽象的,為了激起他們與小作家的共鳴,在上課的一開始,我就利用多媒體課件播放一組大海的風光圖,同時伴有海浪海風的聲音,讓學生產生了壯觀的立體感覺,刺激學生的視覺、聽覺神經,這樣就為學生直觀形象地建立起一個海的概念,喚起了學生對大海的美好印象,學生產生了要了解課文、學習課文、探究課文的欲望和興趣,這種效果是一般插圖遠不能達到的。
二、用于喚醒學生的情感
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說過:“教育的藝術不在于傳授,而在于喚醒和鼓舞。”將多媒體技術運用于語文課恰恰能很好地喚醒學生的各種內在情感,從而使語文課變得更加精彩。
我在教學三年級下冊《荷花》一課時,為了使學生感受荷花的生長美,抓住“冒”字設計了一枝荷花從挨挨擠擠的荷葉中冒出的情境動畫,讓學生看動畫并用一個字來形容看到的情景。學生說出了“長出來”“鉆出來”“伸出來”“擠出來”……這時再讓學生和作者的“冒”字做比較,說說這個“冒”字好在哪里?有一學生答道:“說明荷花的生命力很頑強。”真是一字傳神,意境全出。通過欣賞多媒體課件,仔細品味“冒”字,學生感受到了荷花那旺盛的生命力,那喜人的生命之美,喚醒了學生那獨特的情感體驗。
三、用于解決學生的難點
在語文教學中,有時會有一些內容比較深奧或內容脫離學生實際生活的文章。在課堂上,當教師向學生提出問題,學生啟而不發時;或教材中的難點不易突破時,都可以恰當地運用多媒體技術來處理,有時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詹天佑》一文,理解開鑿隧道的方法以及“人”字形線路的設計是教學的難點。在指導學生弄明白“從兩端時鑿進法”“中部鑿井法”時,我利用多媒體課件演示居庸關和八達嶺的山勢特點,接著動畫演示鐵路工人“從兩端同時向中間鑿進法”和“中部鑿井法”,通過形象生動的演示,變抽象為具體,學生能直觀認識和感受什么是“兩端鑿進法”和“中部鑿井法”。在認識“人字形線路”這一難點時,我也運用多媒體課件先把青龍橋陡峭的坡勢展現給學生看,讓學生了解此處地形特點,然后出示“人字形”線路,一列火車在“人字形線路上行駛,這種直觀的演示,無需教師多講,學生通過觀察自會了解到“人字形”線路的奧秘所在,從而突破了難點,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四、用于拓展學生的閱讀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明確指出要“拓展閱讀面,小學階段學生閱讀量不少于100萬字”。
為了拓寬學生的閱讀視野,我充分利用網絡資源,每周利用一至兩節課進行課外拓展。例如,在學完《說勤奮》一課后,我制作課件給學生提供了和勤奮主題有關的故事,這樣學生可以了解更多的關于勤奮的故事,拓寬課外閱讀的視野。又如,四年級上冊的《泉城》一文,文章開頭一句就是:“說到濟南,自然會想到濟南的七十二泉。”但課文中作者僅介紹了其中最有名的珍珠泉、五龍潭、黑虎泉和趵突泉。學完了這篇課文之后,我利用多媒體給學生播放了許多其他泉的資料,引導學生了解其他的泉,結果學生發現了許多課文中沒有提到的泉也有可愛的名字,如金線泉、柳絮泉、馬跑泉、琵琶泉等,每個名字都有一個美麗的傳說。其實,葉圣陶先生在很早就提出了“語文教材無非是例子”的看法,單靠課本上的知識來提高整體語文水平那是不全面、不牢固的,也是不現實的,只有通過廣泛地閱讀,才能更好地提高語文整體水平。
多媒體技術聲、情、景的有機結合,將教材內容形象直觀地展現在學生面前,提高了學生的語文素養,優化了語文課堂教學。教師在運用多媒體技術時,必須從教學目標出發,用得適時,用得精當,才能充分發揮多媒體技術的優勢,才能使語文課堂迸發出燦爛的光芒。
參考文獻:
孫希斌.淺談多媒體技術在教學中的作用[J].職業,20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