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一兵
摘要:成本核算對一個制造企業來說顯得十分的重要,一個制造企業要想持續、健康、快速的發展,就必須有一個完備的成本核算體系。
本文主要分析工業制造企業的環境成本管理。首先闡述環境成本的概述使人們對環境成本有個大致的了解;其次敘述影響工業制造企業環境成本管理的主要因素;然后分析我國制造企業環境成本管理存在的問題;最后針對目前的問題提出一些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措施。
關鍵詞:環境成本;制造企業;成本核算
一、環境成本的概述
(一)環境成本含義及種類
在第十五屆聯合國環境會計會議上,各國環境研究者討論并通過了《環境會計和報告的立場公告》。這也是國際上首次對環境成本研究進行規范的公告。該文件表明:環境成本是以對環境負責為原則,為彌補制造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對環境造成破壞而采取措施所產生的直接費用,以及因制造企業在執行環保目標所付出的其它間接費用。
針對環境成本的分類,根據不同性質和特點,可將環境成本分成很多類別,具體如下:
1.根據經濟活動所處時期的不同可將環境成本分為事前環境成本、事中環境成本和事后環境成本。
事前環境成本是指制造企業對將來在進行生產經營活動之前所要考慮環境保護方面付出的各項費用,包括員工環保意識培訓費用、工程環境考察成本等。該類環境成本可根據所屬資本性支出還是收益性支出的原則進行,并確認為不同的成本科目;事中環境成本是指制造企業在進行經濟活動過程中所發生的成本,例如:火電廠在發電時對煤炭進行脫硫處理;事后環境成本是指制造企業在經濟活動結束后所付出的用于環境保護的各項費用,其中包括環境恢復和環境再生兩個方面,即環境恢復費用是指恢復環境所發生的各項費用,包括礦區開采完畢后恢復礦區原有生態所發生的成本;環境再生費用是指制造行業在經濟活動后對自己在活動中所用到的自然資源進行處理使它能夠重新產生所支付的各項費用,例如化工廠的廢水凈化。
2.按環境成本的負擔者與產生者之間的關系,可以將其分為環境外部成本和環境內部成本。
環境外部成本指的是成本的發生與某一主體的環境影響有關,但卻由發生成本或獲得利益以外的主體承擔的成本。企業排污對下游水系造成了影響,產生了環境成本,但按目前的法律體系,企業卻不負擔這部分成本,外部成本減少了經濟的總體效益,但在產生外部成本的主體的傳統的會計領域中是不反映地。環境內部成本是指應當由本企業承擔的環境成本,包括那些由于環境方面因素而引致發生,并且已經明確是由本企業承受和支付的費用。
二、影響工業制造企業環境成本管理的主要因素
當前隨著環境問題浮現,出現了需要工業制造企業加強環境保護的“聲音”,但是,在制造企業實際的環境保護過程中,卻困難重重,主要歸類為以下兩部分因素:
(一)內部因素
一方面是由于工業制造企業內部管理者的環境保護意識不高。眾所周知,企業是以“盈利”為目的的。所以對一個企業的管理者來說,其主要目的是為了使企業盈利。因而在進行生產經營過程中,他們很少關注過環境保護方面的東西,只要能使企業有利可圖,他們就會不遺余力去追求利潤最大化而忽視對環境的保護。而如果管理者過多關注環境保護,對于工業制造企業來說,無異于會加重企業發展的難度。所以大部分管理者并不關心環境保護方面的事項。
另一方面原因是加強工業制造企業環境成本的管理,很顯然會加重企業的費用負擔,短期內不利于發展。眾所周知,制造企業大部分涉及環境污染嚴重的行業,因而如果企業加強環境成本的管理,勢必會加大企業的成本費用支出,而且這筆費用都相當巨大,例如:煤炭開采業對礦區的環境的恢復,開采完畢需要填充地表,恢復植被,同時由于開采時導致大氣污染,水污染進行治理,因而這筆費用是相當大的。因而短期會加大制造企業的負擔。所以,大部分企業為了省下這筆費用都對環境保護能免則免。
(二)外部因素
各項相關法規缺乏,由于環境成本是近些年才引起社會大眾的注意力。因而世界各國關于環境保護方面的法規都不完善。雖然西方發達國家經過多年的發展,已形成較為完善的體系,但是,這只是世界的一小部分,世界大部分國家都為了發展自身經濟對環境的保護方面都不夠,更不用說相關的法規政策。所以相對世界其他大部分國家來說,相關法規、政策的缺失是影響工業制造企業的環境成本的主要因素。
三、我國工業制造企業環境成本管理存在的問題
(一)制造企業生產模式粗放
總所周知,我國各項資源總量都相當的豐富,在經濟發展初期,大部分制造企業生產模式是粗放型的生產模式。雖然經過改革開放三十年的深入發展,我國的經濟實力得到迅速增強,但是在經濟發展過程中,也形成這些不好的工業發展模式,如高消耗、高投入、低產出。這種模式在當前已深深扎根于我國工業制造企業的發展模式之中。因而很少有企業關注環境成本的存在。
(二)人口眾多 環保意識低
我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因而為了提高人們的生活水平,就必須大力發展經濟。但對一個發展中國家來說,發展經濟的最有效的途徑,就是大力發展本國的工業企業。但對一個工業企業來說,如果在發展經濟的同時考慮環境保護的話,就很難帶動一個國家甚至一個地區經濟的發展。同時由于教育的問題,人們素質相對發達國家較低,人們為了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只能對這些高污染的制造企業視而不見。
(三)環境成本核算體系不完善 缺乏完善的會計信息披露制度
在有關制造企業環境成本管理方面的研究,我國相對西方發達國家來說,我的研究相對較晚,進程緩慢,有關環境成本的核算體系至今沒有建立,缺少相對完善的法規和政策來完善環境成本管理體系和有關環境保護方面的會計信息披露制度。缺乏科學的核算方法和切實可行的理論體系,使得企業在進行有關環境會計成本與收益的計量方面缺乏實際操作的具體方法。會計的目標是向決策者提供有用的信息,環境會計亦不例外,其最終目的是向企業管理者以及社會公眾提供有關企業環境活動方面的信息,這具體體現為環境會計報告的披露。而我國當前并沒有對制造企業環境會計所需披露的項目、形式等做出統一的規定,這就導致了各制造企業可以根據有益于自身發展方向進行環境成本的信息披露,從而導致制造企業的會計信息質量的完整性和可比性失去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