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文才 李澎霖 王泉水 周彬
課題項目:秦皇島市科學技術局2015年度科研項目,項目編號:201502A331
摘要:高職院校藝術專業的課程設置與區域文化產業具有一種互融共生的關系。從專業與產業的關系來看,區域文化產業的發展是高職院校藝術專業可持續發展的動力源,是專業與產業構建立體化和多層次結構的重要核心。因此,從秦皇島文化產業的發展視角探討研究高職院校藝術專業設置與產業結構的適應性,不論從課程體系的設置與產業布局的對接、專業內容與職業標準的對接,還是有針對性的與重點發展產業的對接,都對于高職院校藝術學科專業的轉型發展和產業自身結構上的優化調整,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高職院校;藝術專業設置;區域文化產業;產業結構;適應性
一、藝術專業結構與產業結構匹配度的分析
從目前的整體發展趨勢上看,秦皇島區域文化產業已經發展到了一個新的階段,處于產業結構調整的關鍵時期。高職藝術專業在學科建制、課程教學、人才培養等方面還存在著諸多問題,尤其是在課程改革的宏觀思路上,局限性和教學安排非規范性的問題已開始顯現,已成為約束區域文化產業可持續發展和束縛藝術學科發揮專業功能的障礙。從藝術專業布點情況來看,目前,秦皇島高職藝術專業布點數量較多的專業為:廣告設計、民間美術、視覺傳達、環境藝術設計,通過各專業具體的布點數相互對照,可以發現,這些專業與秦皇島新興的七大戰略性文化產業并沒有形成相互促進和相互適應的對接聯動關系,產業所產生的新型崗位和對技能人才的要求和標準,都沒有成為高職院校重點培植的專業,而高職藝術專業一直青睞的熱門專業,則是秦皇島發展重點產業所不急需的專業人才,這種現象造成了專業課程設置與當前文化產業結構相互脫節的狀況,導致了專業人才過少甚至出現空白的現象。由此可見,秦皇島高職藝術專業的課程設置結構與支柱文化產業結構并未實現充分地對接,藝術專業還其尚未充分發揮為區域文化支柱產業服務的作用,這必將影響專業結構與區域產業結構整體的匹配度與相互適應性。
由于文化產業本身涉及非常龐雜的范圍,多數高職院校從專業設置到課程建設都具有趨同性,缺乏專業特色,在課程設置與實施中也不能很好的做到有重點、有方向的確定課程目標。因此,藝術學科建設就要從客觀上以區域文化產業的多樣性為導向,依據學科發展環境統籌規劃建立一個完善的課程設置體系,從不同的層次和角度,關注區域文化產業的發展及時調整專業設置,優化特色專業,避免專業出現重復建設和過度稀缺的現象,創建有持久發展力的專業群體,用以保證藝術學科的基本效應與價值,這既可以滿足區域文化產業發展對專業人才的需求,又可以使得專業建設的優勢與文化產業有了契合的交點。
二、專業層次集群對文化產業集群的適應性
在區域文化產業經濟發展過程中,產業集群效應是產業結構優化調整與區域產業經濟發展成熟度的一個標志,產業集群的發展推動了高職院校專業集群的建設與發展。目前,秦皇島高職院校藝術專業集群的層次設置主要是要適應當前文化產業集群的發展、立足于本區域的特色產業集群、考慮不同層次的職業教育與專業集群設置的統籌安排和相互銜接,實現資源與需求導向相結合。由于文化產業集群發展階段的不同,在對專業需求的數量、種類和層次上就會產生固有的產業集群特征。這就要求秦皇島高職院校在專業設置的過程中,形成與之相適應的學科結構、專業層次和專業規模,如此,高職院校的專業設置才會對區域文化產業集群的發展起到直接的作用力。
為了更好的了解秦皇島高職院校專業設置與區域文化產業集群對接的適應性,我們從產業集群需求規模、專業層次和產業匹配度三個層面進行深入分析,面對產業集群的需求,得出秦皇島高職院校目前現有的專業設置只能滿足三個產業集群的需要,即:創意設計集群、文化商務集群和文化旅游集群。按照專業層次對應用人才所涉及的專業進行劃分,適應性最差的是動漫產業集群,這是由于高職的動漫人才就業集中在產業中期制作和后期合成當中,而本科層面的專業則是前期的原創編劇、導演策劃,產業前期的本科人才缺乏造成了高職人才配比處于結構性的短缺,同時也制約著秦皇島動漫產業的發展。此外,與以上產業集群相比,更值得我們警惕的是,目前還有三項專業與秦皇島區域文化產業的銜接還處于空白狀態,即:圖書印刷出版產業、音像制品加工復制產業、影視文化制作產業,這三個產業在秦皇島高職院校與本科院校內至今沒有建立專業布點,因此,在短時期內還不能為產業集群的人才需求及其所涉及的專業層次進行統計分析,暫時還不能為適應性分析提供策略性依據。
三、以交叉學科為根本構建文化產業人才培養
當前,秦皇島高職教育體制一直存在著學科和專業劃分過細的情況,由于教育觀念的束縛,缺乏了與各個專業之間的互通性,難以發揮與其他學科的協同發展空間。而文化產業則是一個沒有明確知識領域界限的學科,是一個集成發展的產業,其涉及的專業有藝術學、社會學、管理學、經濟學等。因此,在圍繞文化產業多種發展的視野下,部分高職藝術專業教師在產業的操作實施之中,也在尋找著不同學科之間的內在聯系,并以多學科的交叉來支撐著專業課程的教學,這不僅整合了課程的內容和形式,還加強了各專業之間的相互合作,形成了層次分明、彼此照應的課程結構,并在未來的人才培養實施方案中利用各類資源,建立了與文化產業相應的人才培養機制。在開拓文化產業人才的專業教育培養路上,中國環境管理干部學院藝術系做出了相應的嘗試,將不同設計專業的學生組合到一起進行實踐教學,教學模塊被分為藝術與設計、實踐管理與應用策劃、產業研究與實施方法等,從多專業的深度和廣度上提升了產業文化的創意能力和專業技能也。
四、結語
隨著社會文化事業的迅速發展,秦皇島的區域文化藝術產業呈現出了欣欣向榮之勢,這對高職藝術專業的課程設置也起到了推進作用,專業課程為適應區域文化產業發展格局的需要,合理地規劃學科設置為當前產業結構、文化、經濟的發展提供了科學規范的銜接平臺,并提升了高職藝術專業結構與區域產業結構調整的適應性。
【參考文獻】
[1]向勇.全球視野下的產業融合與文化振興[M].北京:金城出版社,2011.
[2]教育部高等學校藝術學理論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2013年度藝術學理論類專業建設熱點與難點調查報告,[R].2013年12月
[3]胡惠林.文化產業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4]秦皇島市文化產業發展實施綱要(2011—2015年)[DB].2012年1月
作者簡介:
鐘文才,1974-,男,中國環境管理干部學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美術學。
李澎霖,1985-,男,中國環境管理干部學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美術學。
王泉水,1984-,女,中國環境管理干部學院,助教,學士,研究方向:藝術學。
周彬,1986-,女,中國環境管理干部學院,助教,學士,研究方向:藝術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