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凱文 馮霞
摘 要:當前在裝備制造業已經得到全面關注的情況下,本文結合山西省裝備制造業的現狀,從關聯性因素出發給出自己的一些建議,希望山西的裝備制造行業發展更加適合當前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需要,從而實現社會、企業、個人利益價值的最大化。
關鍵詞:山西省;裝備制造業;可持續;關聯因素
裝備制造業是為國家經濟發展提供生產裝備的基礎性工業,是國民經濟的脊梁,它生產的工作母機、提供的重大裝備是國家支柱產業升級與發展的前提,同時它也是空間技術、核技術、信息技術等高端技術發展的基礎;裝備制造業是國家國防安全的重要保障,現如今這個時代,裝備制造業生產作戰武器的能力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戰爭的成與敗。更為重要的是,裝備制造業還是加快國家工業化進程的必備條件,是建設國家經濟的戰略產業,是衡量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標志,其重要性是不可替代的。山西省是中國的傳統工業大省,為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早于2010年就開始著手對裝備制造業的進一步發展做出重大調整,裝備制造業作為山西省新興的支柱性產業,是其重點培育的對象。
一、山西省裝備制造業發展現狀
近幾年來,在山西省省委、省政府正確的領導下,在省政協大力的支持下,山西省裝備制造業已取得了長足的進步、獲得迅速的發展。裝備制造業躍然成為山西省最具有發展潛力的重點產業,是僅在傳統煤炭、冶金兩大產業之后,位列第三的支柱產業。現已經擁有5個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31個省級技術中心,5家行業技術中心。已形成金屬制品業、通用設備制造業、專業設備制造業、交通運輸裝備制造業、電器裝備制造業、電子及通訊裝備制造業等多個產業體系,門類齊全、分類詳細。
據2010統計,當年全行業實現銷售收入為1074.8億元,而2012年主營業收入已達到1578.98億元,已占全省工業的8.71%。2012年,山西省的裝備制造行業擁有的科技活動人員為2.02萬人,占全省的工業科技活動人員的比重為20.58%,研究與試驗發展的活動人員為7465人,占全省的工業人員比例達23.67%,都已成為僅此于煤炭產業之后的第二位。而擁有從事試驗發展活動的單位也有90家,為我省工業的40.18%,位列全省的首位。試驗發展活動經費支出達到21.37億元,占全省工業的19.97%,是煤炭產業、冶金產業后的第三位。最新數據統計,山西省規模以上裝備制造企業已有789戶,占全省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14.88%,從業人員達31.2萬人。
二、影響山西省裝備制造業可持續發展因素分析
近幾年來,山西省的裝備制造業已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和進步,形成了比較成熟的產業條件,獲得了比較顯著的發展成效。但是,產業的自身發展仍存在一些突出問題:全省裝備制造業存在產業總體規模較小、產品的附加值不高、產業的集中度低、缺乏能突出規模效應的產品以及帶動性較強的成套整機產品另外,在全省上下建設國家經濟轉型和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的緊迫任務下,以及國內外市場對智能、先進、高端裝備的巨大需求下,山西省裝備制造業的發展已面臨了嚴峻的挑戰和重大的機遇。
影響其發展因素具體歸結為五個方面:
(1)經濟的總量不大;2010年,裝備制造業主營業務收入較往年相比有較大幅度增長,已經躍上千億元臺階,但在工業中的比重僅為9%,遠低于為30%的全國平均水平。(2)產業聚集的效應不顯著、集中度低;裝備制造業的專業化園區少,產業集群較小,園區、企業間有效整合還不夠,主導產業鏈不夠長,上游和下游產品的鏈解度不高,社會化協作和專業化分工水平還需進一步的提升。(3)企業的數量雖然多,但是規模太小,山西省裝備制造業的企業規模化發展能力還嚴重不足,除太重集團以外,企業的規模都普遍偏小;而且分工都不明確,更缺乏相互協調。(4)創新的能力較弱;企業研發還體系不健全,對技術的引進、消化和再創新不夠,缺少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大部分產品仍普遍處于低端同質化的競爭層面。(5)產品的檔次不高。主要行業中的技術、工藝、設備還比較落后,高端的產品少、初級的產品多,產品結構的層次低、產品附加值也不高,成套設備、整機、母機少,在市場上有較高的占用率和全國影響力的名牌產品少。
三、關于山西省裝備制造業可持續發展的建議
當前在裝備制造業已經得到全面關注的情況下,山西省應該制定一個系統性的發展裝備制造業的戰略和計劃,并加以有效地組織實施,將山西省建成全國超大型裝備制造和供應基地。具體措施有如下建議:(1)依托大型的裝備制造企業集團,發展智能化、高端化、成套化的產品。首先是要充分的發揮太鋼在不銹鋼的深加工制造方面的優勢,整合海鑫、長鋼、臨鋼等企業,通過自主創新和引進技術以及合作研發高端產品;其次,要依托太重集團在重型機械的產業優勢,加強配套產業的發展力度,逐漸形成太原和呂梁配套產業集群,提高市場的品牌知名度和產品占有率;第三是把握 “十二五”期間國家要發展高鐵的機會,以太原的軌道交通設備公司、大同的電力機車和智奇鐵路設備公司為核心,以晉西的機械集團、還有太鋼和太重為輔助,形成原料、部件和整車的組裝等相互配套的且較為完整的、嚴密的產業體系;第四要以山西的太礦集團、太重煤機、焦煤集團為依托,以煤科院的太原分院的技術為支撐,對生產煤機配套企業進行整合。(2)加強政府對企業研發中心和技術中心的支持力度,同時將學校、科研院所新的科研力量逐步引入到裝備制造業企業,采取資金投入優惠、稅收減免以及加速折舊措施,加強省政府在資金投入和優惠政策的支持力度,如加強對企業技術、資金的支持,設置高新技術的研發基金,向擁有尖端技術的專家和學者提供研發性技術平臺。為防范風險,高校、企業和科研機構對相應的項目需進行風險評估,簽訂相關協定,而后政府在資金的注入方面提供大力支持。使山西省的裝備制造業在產、學、研合作的過程更加堅持技術應用于實踐,并加強執行力度。(3)轉型跨越,引導裝備制造業由以生產單一取向轉化為全方位產服務供應體系。要實現山西裝備制造業的轉型跨越和發展,必須要轉變經營的思路與生產方式,完全實現產業從加工制造到研發、生產、服務于一體的轉變。著重解決齒輪、軸承、液壓件以及大型的主端件等關鍵零部件的發展滯后問題;然后是政府引導工業企業為廣大用戶提供系統設計、工程承包、遠程診斷和維護、回收及再制造、租賃服務等。鼓勵裝備制造產業向新經濟開發區與科技園區集聚,合理的利用土地,系統的配置人力、科技和財政等資源,充分說完發揮產業集聚效應,優化產業鏈,提高產業的科技含量以及附加值。(4)科學謀劃、積極部署。積極的推進跨領域、跨區域、跨行業的聯合重組,在以太重、晉西機器、永濟新時速等具有相對優勢的企業為主體的前提下,整合相關聯的企業和研發機構的資源,形成多個在國際上具有競爭力的大型工業企業集團,研發、生產帶動性較強的成套產品與規模效應比較突出的產品。建立健全裝備制造業中小微企業的激勵政策和措施,重點的引導、支持和開發,著力生產與重點產品和成套產品相配套的零部件,培育大批專業化零部件生產企業,全面提升工業產業的配套能力。(5)注重人才的培養及先進人才的引進,加強對從業人員的技術培訓。裝備制造業的發展最離不開的是高科技人才,人才是一個企業的無形資產,對企業的發展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企業之間也可以共同建立平臺、培養人才,既能達到企業內部的交流學習,又能實現行業之間的交流與促進,還要定期的組織企業員工參加技術培訓和專業培訓,在技術上達到更為專業、精準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