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軍玲(湖南科技大學 藝術學院,湖南 湘潭 411201)
湘陜花鼓戲唱腔特色比較研究
——以長沙花鼓戲和商洛花鼓戲為例
賀軍玲
(湖南科技大學 藝術學院,湖南 湘潭 411201)
湖南花鼓戲和陜南花鼓戲同屬花鼓戲劇種,陜南花鼓戲的形成受明清移民的影響而與湖南花鼓戲有一定的歷史淵源關系,但地域性的差異又使其在形成過程中產生不同。本文以湖南長沙花鼓戲和陜南商洛花鼓戲的音樂唱腔作為比較切入點,探索二者在唱腔方面的異同,以促進不同地域同宗音樂的發展、保護和傳承。
長沙花鼓戲;商洛花鼓戲;唱腔特色;比較研究
長沙花鼓戲是湖南花鼓戲中影響最大、發展最成熟的一個花鼓戲劇種,主要由“地花鼓”、“花燈戲”、“竹馬燈”等結合當地的民歌小調而形成,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而商洛花鼓戲作為陜南花鼓戲的代表并非土生土長的劇種,而是由兩湖隨著移民大潮流入陜南的,同時又受到本地語言、民俗及民歌小調的影響,逐漸發展成為具有當地鮮明特色的花鼓戲劇種。
長沙花鼓戲唱腔風格活潑詼諧,音樂曲調樸素自然,帶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基本上以曲牌體為主,輔以板式變化,并形成了川調、打鑼腔、小調三種唱腔形式。
(一)川調即弦子腔,因主要拖腔伴奏樂器是大筒而被稱為“大筒子戲”。川調唱腔特色突出而多變化,調式旋律變化豐富,都要求依字行腔進行旋律的變化。其唱腔主要有一流、二流、數板、哀子、叫頭等整套板式的唱腔,發展完善,有男女唱腔分工,是表現戲劇內容的正調。一流即單川,慢板曲調較多,字少腔寬,善于抒情,用以表現沉郁悲切的情緒,是川調套式中的慢板,速度慢而力度變化大。二流即雙川,唱腔旋律比較活躍,善于敘事,曲調樸素大方,唱腔色彩對比強烈,其上下腔句的落音關系多以主音的上五度或上四度進行支撐。而數板的唱腔特點是唱詞生動活潑而富有形象性,唱腔口語化,善于敘事,曲調靈活而多變。哀子、叫頭是川調唱腔的變化形式,具有強烈的戲劇效果,其唱腔多是喊叫形式的,表現其悲痛的情緒,唱腔多用哭腔。
(二)打鑼腔的唱腔特點是“一人唱而眾和之”,嗩吶拖腔,鑼鼓擊節、不用絲弦,一個啟口,眾人幫腔。后來,打鑼腔的腔調發生了一些變化,主要是增加了靈活多樣的數板和一些戲曲性的板式,由眾人幫和變為一人主唱,從而大大豐富了表現多種情感的容量。打鑼腔唱腔的規模可大可小,但最小應包括發腔、數板及梢腔等形式。唱腔特點是莊重深沉,唱腔曲調抒情性強,善于表現悲怨、訴述的情緒。
(三)小調是長沙花鼓戲唱腔使用最早的音樂素材,其特點是質樸自然、節奏明快、旋律悠揚、輕松活潑、多作為插曲運用。主要包括民歌小調和絲弦小調兩種,民歌小調一般是具有本地特點的山歌、民歌、小調、地花鼓等,唱腔多是插曲性的。絲弦小調則指短小的、能單獨演唱的絲弦曲牌,有比較完整的結構和唱腔。像其他地區一樣,湖湘境內勞動人民很早就有在勞作過程中哼唱民歌小調的傳統,它們為花鼓戲藝人所吸收、改編,唱腔大多明亮高亢、悠揚抒情,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這也是區別于其他花鼓戲唱腔的重要表現之一。
商洛花鼓戲來自民間,富有地方鄉土氣息,旋律質樸,保存了豐富多彩的原生態和本土文化品質。其唱腔主要包括“大筒子戲”、“八岔戲”、“小調戲”三種。
(一)大筒子戲與長沙花鼓戲的川調有異曲同工之處,都是因其主要伴奏樂器筒子而得名。由于筒子戲受到漢調二簧的影響,其唱腔也屬于曲牌體輔以板式變化相結合的形式。主要有“小生調”、“老生調”、“板半”、“半板”、“老配少”、“緊板”、“慢板”等唱腔,其中“小生調”活潑愉快,主要用于小生、小旦出場;“半板”慷慨剛毅,多用于英雄人物。這些曲子調性比較統一,氣氛十分歡快活躍,富有細膩纏綿的抒情色彩,為花鼓戲的主體音樂。
(二)小調戲大多是鳳陽花鼓戲的回流,與當地民歌小調和小調戲唱腔進行碰撞與融合,不斷得到升華和提高,并很快在新的土壤中生長起來。小調戲全由民歌組成,如“開門調”、“鬧五更”、“八板頭”、“姐兒歌”等,歌詞比較活潑,句子不受字數局限。小調戲的唱腔在節奏、速度以及情緒等方面變化不大,只能表現一些體裁單一、較為簡單的故事情節,旋律詼諧幽默,花樣繁多,唱腔委婉動聽。
(三)八岔戲已形成自己的聲腔體系,分陰、陽兩種。
前者唱腔旋律比較抒情委婉,多表現沉悶、哀傷等情緒;后者比較開朗豪爽,宜于鋪陳、敘事,常用于劇目的開場。八岔戲唱腔在板式上分有起板、訴板、落板,各板式有快、慢之分。起板后必須轉接訴板,快訴板由于速度較快,顯得活潑而富有跳躍性,說唱性較強,擅于表現喜悅歡快的情緒;慢訴板旋律細膩委婉,富有強烈的歌唱性和敘述性。落板,每段唱腔中必須有,否則不能結束唱腔,仍有快、慢之分,訴板完后均由落板來結束唱腔。整個唱腔都用眾聲幫腔,此起彼伏、抑揚流暢、曲調優美、唱法靈活,且有特定的鑼鼓點節奏,頗受群眾喜愛。
長沙花鼓戲和商洛花鼓戲都秉承著花鼓戲這一戲曲劇種的基本特點,依字行腔、腔隨字入,音樂曲調樸素自然,富有生活氣息,貼近大眾生活。兩者都具有通俗易懂、易于上口的特點,在演唱唱腔上要求字正腔圓,依字行腔,而最重要的則是語言上對唱腔風格的影響。因此其唱腔在保持傳統花鼓戲古樸、醇厚韻味的前提下,各自追求各自美的享受,力求發聲科學,并在此基礎上形成了各自的唱腔形式,也就產生了各自的地方特色。
按長沙花鼓戲和商洛花鼓戲三種唱腔形式看,長沙花鼓戲的川調唱腔和商洛花鼓戲的大筒子戲有一定的共同點,伴奏樂器都以大筒為主,并以大筒命名,以2-6定弦,都有起腔(板)和落腔(板)。唱腔旋律既有緩慢抒情的,也有活躍激烈的,也有善于敘事且口語化的,更有悲痛吶喊的等,種類繁多,并且有了角色行當的分工。但在基本唱腔運用上也有一些差別,川調以宮、羽角調為主,大筒子戲以宮、徵調式為主,在各調式中的旋律運用上更有一些具體差別,以此可以看出二者有一定的傳承借鑒關系,都是本劇種中發展最完美的唱腔。商洛花鼓戲的八岔戲受到湖南、湖北花鼓戲的影響,其唱腔都可以不用伴奏由演員干唱或者一唱眾和的形式來進行表演。但八岔戲的整體發展受到鄂西花鼓戲的影響較多,并結合湖南、湖北和當地民間戲曲的綜合特點,而形成自己的特色,使得八岔戲既有湖南花鼓戲移民時的殘留,同時更多的是具有了當地的地方特色。在這三種唱腔中,最具有地方特色的應該是民歌小調和小調戲,也是長沙花鼓戲和商洛花鼓戲在唱腔上區別最明顯的地方。長沙花鼓戲的民歌小調就是當地產生的正宗土音樂,唱腔高亢嘹亮,旋律抒情。而商洛花鼓戲的小調戲則大多是鳳陽花鼓的回流,再加上當地的民歌特色而形成,唱腔委婉動聽,旋律詼諧幽默。
經過以上內容的比較分析可以看出,長沙花鼓戲與商洛花鼓戲都是花鼓戲劇種的重要代表,二者都具有花鼓戲的基本特性,屬于同宗音樂。并且由于歷史移民的影響,二者在唱腔上具有一定的移民殘留。雖處于不同的地域,具有各自的唱腔特點,但也具有了一定的歷史共同性。所以二者既有唱腔上的承接性和延續性,又有空間上的連綿性與伸展性。長沙花鼓戲與商洛花鼓戲的唱腔之間既有著迥然不同又互相聯系。這一客觀規律提醒我們在研究中國地方戲劇問題時,不能不考慮和關注不同的地域文化對某種戲劇形成的客觀影響。
[1]賈古.湖南花鼓戲音樂研究[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0.
[2]張平夷.湖南戲曲音樂集成·長沙地區卷[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5(04).
[3]龍華.湖南戲曲史稿[M].長沙:湖南大學出版社,1988(09).
[4]王曉平.明清移民與陜南民間音樂的流布[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音樂與表演版),2008(3).
賀軍玲(1981-),聲樂碩士,湖南科技大學藝術學院講師。
本論文是湖南省教育廳資助項目一般項目“同宗音樂地域性差異研究——基于湘中花鼓戲音樂與陜南花鼓戲音樂”(13C284)的成果。
J805
A
1007-0125(2015)04-002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