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云平,張曉晴(山東工藝美術學院 服裝學院,山東 濟南 250300)
空間互動影像創作實驗
羅云平,張曉晴
(山東工藝美術學院 服裝學院,山東 濟南 250300)
作為依托前沿理論研究及技術創新的藝術形式,空間互動影像顯現出有別于傳統影像的顯著特征及跨文化領域發展的態勢。進行空間互動影像創作實驗并深入探討其互動性形式表現及建構性審美體驗內涵,對拓展影像藝術語言表達及其存在意義具有重要作用。
空間互動影像;互動性形式;建構性審美體驗
現代科技的發展為影像創作和傳達提供著巨大的技術支撐可能性,拓展著影像全新的內涵和外延。傳統意義上影像通常稱為圖像或攝影圖片,現代意義的影像通常是指由圖像和光影構成的藝術形式。上世紀末至今,計算機技術使影像創作從膠片、磁帶形式發展到數字形式,影像藝術成為涵蓋自攝影術發明以來的凡用攝影、攝像技術制作的光影圖像總稱,攝影、錄像、電影、電視、多媒體和數字藝術等新藝術形式都曾被稱為影像藝術。當代影像藝術已從靜態圖像和動態圖像發展成為一種新的信息傳遞形式。
互動形式的影像藝術是當代影像藝術發展的主要形式。“互動”作為貫穿空間互動影像分析的,本意是指事物之間有反饋意義的相互作用及相互影響。人與人之間、物與物之間、人與物之間相互使彼此發生作用或變化的過程在廣義上都可以說是“互動”。計算機技術的介入和影響促使互動發生了形式與內容的變化,互動成為既包含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一般信息的交流,也包含建立于計算機或自動化技術領域的信息交流,它已由傳統的創作者設定好的在事先控制之中“互動”向更自由的現代“互動”拓展。在藝術領域,“互動”已成為通過創作者、鑒賞者及各要素之間的相互作用而呈現的藝術形式。作為互動藝術的主要形式,互動影像一方面是指從傳統影像形態中衍生出來并融入互動理念的具有互動特征的影像形式;另一方面,互動影像作為數字藝術領域里一種主要的影像形式是指基于信息技術的信息處理、共享、交流技術以及軟、硬件設備來進行的以互動交流為主的影像藝術。
關于空間互動藝術的研究,目前國內外還沒有相對成熟的理論可以借鑒,而對以數字技術為支撐的空間互動影像的研究更是一個前沿課題。空間和時間在此是兩個重要維度。影像表現的空間和時間外延隨科技發展得到不斷擴展。從拉丁語和英語詞源學的意義上,空間概念是指兩個事物之間的距離或間隔,20世紀后半葉,空間概念在西方的“空間轉向”中逐漸浮出并日益凸顯,其內涵發展到現在己擴展為具有某種占據性、包容性的無限維度;時間概念對于傳統攝影的影響曾經是最為重要的,時間的控制對于攝影具有決定性作用。數字技術的介入對影像空間、時間表現形式產生前所未有的深刻影響。空間、時間在現代影像創作傳達中是多重性的,虛擬的、非線性的變量的相互作用使得整體不再是簡單地”線性疊加”,作品存在的空間、時間日益成為作品內容和形式的重要載體??臻g互動影像通常就是在這種空間與時間構成的四維時空整體中進行設計表現,其創作的空間性交互特征及作品存在的環境空間已是越來越重要的創作影響要素。現階段國內外對該領域的研究主要以實驗性創作為主要手段,以支撐相對成熟的理論體系的產生。
空間互動影像發展到現在已成為集技術性、實驗性于一體的多媒介綜合藝術。而實驗性無疑是其得以發生、發展的基本前提,這包括對媒介特征、語言表達、受眾研究等諸要素的不斷探索與跨越。空間互動影像創作實驗主要就是基于攝像技術及傳統藝術如攝影、電影、行為藝術、裝置藝術、觀念藝術等為基礎形式而進行的實驗性研究,新的空間維度使這些傳統的、相對完整的形式表現及構成關系被解構,如何使各種被解構的要素建構新的生成性“互動”關系是空間互動影像創作實驗研究面臨的重要問題。本課題嘗試結合數字技術交互手段,把握藉由條件式的設定及計算機自由演變的空間互動性形式特征,挖掘主、客體合一的動態建構的審美體驗內涵,從而探討不同于以往的影像創作的形式表現與內涵理解特點:一種在創作者與受眾、創作過程與創作結果之間所呈現的由主體共同創造、分享的影像創作與傳達模式。
基于新的表達媒介,空間互動影像呈現新技術盛裝下特有的表現特征,其互動性形式表現對于影像藝術創作、傳達模式的改變及意義都是至關重要的。
在對互動影像的相關研究文獻中,互動影像根據不同分類其所指各有不同側重。根據互動技術的不同,互動影像可分為借助網絡和不借助網絡的互動影像兩大類別。通過網絡進行的互動影像包括人人交流的網絡互動、人機交流的網絡互動以及借由智能設備來實現人與遠程的現實世界的互動;不通過互聯網的人機交流互動藝術通常是包括與網絡的互動性極其相似的互動創作,目前互動界面藝術、互動flash動畫等以及互動裝置藝術基本屬于這個范疇。本文的空間互動影像創作實驗主要是指后一種,包括界面互動式藝術創作和沉浸互動式裝置藝術創作實驗。界面互動式藝術創作是目前國內外展覽中最為常見的藝術形式,人機“界面”互動明確,作品的呈現方式多是以計算機屏幕、投影等二維物理空間為其載體,受眾通常在相對固定的位置與視角通過觸摸、語言或通過電腦鍵盤、傳感器以及其它感應器實現與影像的互動,強調受眾通過直接“接觸”產生互動的結果,因而其體驗模式主要是直接的、視覺的或即時的體驗。沉浸互動式裝置藝術主要是在藝術場館等公共空間展示并多以“環境體驗”為主的沉浸性人機互動形式,一般借助立體成像技術、多感官交互、虛擬現實、智能環境、機械數控裝置等打造沉浸環境,受眾通?!俺两庇谔摂M計算機交互環境,以肢體動作、感官感覺甚至根據思維觀念探索環境空間,可以化身虛擬角色,穿越雕塑、裝置等作品內部空間進行不同角度甚至全方位觀察,并通過作品的互動探測裝置(如光纖、觸控和投影傳感器等)與作品進行自然交流,計算機則捕捉人的感覺和肢體動作等反應借助光、音或動畫等形式來回應受眾,實現作品與觀眾的情感互動和自由對話。相對于界面式交互藝術,沉浸式交互藝術以其虛擬現實為代表的擬人化智能裝置或環境的建立更易突破人機交互的空間限制,讓受眾更切身地體驗到環境帶來的親臨感、環抱感,展現給受眾“動”的空間,突破了受眾面對傳統的影像多是旁觀且僅是滯后的參與創作的限制,受眾“全身心”體驗和參與的交互程度更高。由此“空間互動影像”作為一個完整的概念主旨就是具有互動表現特性質的影像藝術,傳統影像作品傳達接受中的“觀眾被動接受”由數字技術取而代之以觀者的“互動參與”,作品的最終完成與效果往往需借助觀者的參與來實現,這就使得“互動性”成為這一藝術形式中起關鍵作用的信息交換、傳遞的過程。因之就整體而言,相對于以往藝術創作傳統及所形成的單向性,基于科技發展的互動性是空間互動影像呈現的最顯著特征,互動式信息交流形式代表它與以往傳統藝術形式根本性的區別。而形式背后則意味著“互動”對于空間互動影像創作不僅是方法論更是一種創作理念。
空間互動影像作為藝術誕生于審美體驗之中。審美體驗作為審美過程重要的有機組成部分,既是藝術創作的動力,也是藝術傳達的關鍵。體驗作為人的一種精神意識活動,是帶有人鮮明的情感特征的,是主體和客體的交流和溝通。人類情感體驗的基本形式是非審美體驗和審美體驗。非審美體驗包括日常生活體驗、科學探究體驗、道德活動體驗等;審美體驗是以非審美體驗為基礎并在與非審美體驗的互動中超越非審美體驗,它是審美主體在特定的時空環境中下,通過自身的感受與理解、想象,從對象世界中體驗到美的本質的一種動態心理活動過程,是主體在審美活動中產生的對于審美客觀價值的心理體驗。審美活動正是在體驗的過程中實現了升華和超越,使情感成為是“使作品成為藝術品,使作者成為藝術家的那種情感即審美情感。”①對象的美也得以通過主體的感受體驗經由審美意象呈現為藝術形象。
與傳統影像藝術的作品創作與接受過程相比,空間互動影像創作實驗采用新的表達媒介基礎上的新創作理念,強化受眾動態的參與性審美體驗,表現出有別于傳統影像藝術的構建性的審美體驗內涵特征。
傳統影像藝術的審美體驗往往多關注審美活動中創作主體方面,作品創作與接受體驗中極少注重受眾的參與性和互動性,這就難以從單純主體心理體驗跨入主客體互動交流的展示。空間互動影像試驗改變著藝術活動使作品本身與受眾分離的狀況,讓欣賞者能“進入”作品。因之條件式設定及自由空間演變的形式,空間互動影像試驗使受眾不再是處在固定的空間參與作品,而是在自由空間或移動的狀態下與影像發生互動,受眾能夠通過自身活動來控制時空進程,從而形成一種更具體驗性、差異性和不確定性的構建性的審美體驗。這種基于互動性基礎上的從靜觀到沉浸的構建性審美體驗是空間互動影像區別于傳統影像的審美體驗突出特點。體驗空間互動影像在作品創作與接受中的生成性審美體驗特征,將有助于探討主客體合一的“審美體驗”動態建構的理論。受眾可以根據創作者所設定的參數以不同的方式如空間移動、觸摸、表情、聲音、體溫、甚至意念來引發作品的變化,獲得融技術與藝術于一體的審美體驗并得以在審美體驗的過程中與藝術作品不斷互動,從而影響和改變影像形式與內容本身的呈現。創作者不再制作被欣賞和判斷的藝術作品,而是構造“框架”,提供程序、過程,而這個程序或過程可能被體驗過它的不同的個體做不同的解釋試驗,不同接受個體在不同的偶然接觸情況下的參與都會產生獨一無二的作品與效果,不同個體體驗會創造不同的新的釋義,這使體驗具有不確定性與非唯一性,影像就成為一個過程,沒有開始也沒有結束,每次新的空間、主體、行為都會創造一個觀念持續變化的過程,主體包括受眾生成新的審美體驗、并為作品呈現多義性、豐富性提供了可能和途徑,這使審美主體得以完成對這一藝術形式的再造,完成對作品的意義生成,促成藝術表現的審美多元化和多義性。正是這種建構性互動使得作品意義闡釋變得多元、豐富而成為意義的再構,這也使空間互動影像創作的不確定性成為其魅力光暈所在。
建構性內涵特征使“眾多的前衛藝術家已經允許偶點只有一個,那就是受眾經過與作品直接或間接互動,參與、分享及改變了影像形式表現及內涵表達,從而重構影像創作、傳達模式特征。互動性形式及建構性審美體驗使時空不僅僅是客觀意義上的具體對象,而是成為涵蓋哲學意義的與主體特性相關的更廣泛的范疇,這對于在新的時空關系及環境變化中建立和諧的人機環境,擴展人類的感知與認知能力,拓展影像藝術的語言和觀念表達具有重要意義。影像之最終呈現已不僅僅只是藝術創作意義的影像本身而是成為人們現實體驗的延伸,成為影像藝術與人類生存現實的互動,以其超越時空、突破成規、解中求構探求無限的未知的可能性,而這正是空間互動影像的魅力所在,也是空間互動影像發展的根本意義所在。因之藉由新技術、新發展,重返實驗影像現象本身,始終保持其鮮活的原創性也是我們恒久的實驗課題。然性影響,甚至在某些實例中以偶然性決定結果的方式改變他們在過程設計和系統設計中的角色,不確定性使他們放棄了對藝術結果的整體控制”②,創作者、受眾以至于作品互為主體,主體對其內容、表現、過程、結果具有創造性闡釋和能動性建構的權利,作者和觀者都可能變成作品的一個部分,三者之間產生新的連接關系,主體對于作品的體驗和解釋變成創造性行為,并成為藝術家工作的核心。由此作為主客體的中介—審美體驗,既再造客體又再造主體,成為以體驗為核心的雙向建構過程,這就在某種意義上進一步深化了接受美學“以讀者為中心”的理念,讓欣賞者能“進入”作品,包括創作者在內,參與者彼此互為主體,在沒有主客對立的關系中進行創造性審美體驗的動態建構。體驗性、建構性使創作者不再執著于反映其個體觀點及情感,而是給予受眾對作品創作享有更大的解釋權、選擇權與修改權,使其體驗各種互動形式帶來的審美取向,并充分利用互動性的自由實現作品的聯結和轉變,在自由發揮中創造世界,建構現實。
綜之,通過空間互動影像創作實驗我們可以認為雖然空間互動影像實驗的互動表現形式較多,它們的共同
注釋:
①張滄之.藝術與真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7.
②李硯祖.外國設計藝術經典論著選讀(下)[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1.
J04
A
1007-0125(2015)04-0173-03